全域旅游,如何走近“诗和远方”?
报社评论员 薛世君
有人说,“旅游就是从自己活腻的地方到别人活腻的地方”。话虽尖酸,却一针见血。有社会学家说,旅游者心理的共性无非是“求新、求知、求乐”,也是鞭辟入里。人们不惜跨越千里万里,就是想活出新意、活出品质。
全省文化旅游大会提出的目标让人振奋,“一带一核三山五区”文化旅游发展布局具体明确,贯穿其中的“全域旅游”理念,让人耳目一新。河南历史名胜数不胜数,自然山水“南秀北雄”,文化旅游资源相当丰富,“老家河南”理应是当仁不让的“诗和远方”。
怎么把“全域旅游”理念落地生根,如何让大家都来亲近“诗和远方”,笔者认为以下六个字值得注意:
第一组是“升”与“降”。4月1日起实施的《河南省旅游条例》明确规定,“依托公共资源建设的景区应当对六十周岁以上的老年人、身高低于一百四十厘米的未成年人、残疾人、现役军人、人民警察、国家消防救援人员实行门票免费”,这在国内尚属首次。
把免票的身高限制“升”上去,把免票的年龄限制“降”下来,一“升”一“降”之间,实际上是对“门票经济”的摒弃。旅游业产业链条长、带动效应大。据测算,旅游业每创造1元收入可间接创造7元社会财富。看似门票少了,但客流增加了,其他收入会远大于门票收入,这是算大账。
第二组是“快”与“慢”。最近有两则消息,一是郑州将加快推进沿黄慢行系统建设,二是加快推进郑汴洛轨道快线建设。一“慢”一“快”,为的是让“三座城、三百里、三千年”的历史文化景观串珠成线,触及的是文旅服务质量的精髓。
把去的路程变短、变快,把游玩的时间拉长、变慢,是提升旅游服务质量的正解。郑云高速的开通,拉近了郑州市民与云台山的亲切感;郑汴城际铁路的开通,让开封的“后花园”角色愈加凸显,往来越是便利,在开封的时光就越是悠闲……该快的地方快起来,该慢的时候慢下来,旅游体验才能越来越优化。
第三组是“表”与“里”。以前的旅游是什么状态?有句顺口溜描述得很形象:上车睡觉,下车撒尿,见景拍照,最后啥都不知道。每到一个景区,摆POSE拍照,挑点手信纪念品一买,把照片往朋友圈一晒,这趟旅游就算齐活儿了,“痕迹旅游”的味道很浓郁。
现在越来越多的人追求“体验旅游”。年前笔者去中牟建业电影小镇逛过一回,发现这种沉浸式、场景式、体验式的旅游很受欢迎,年轻人把民国斗篷一系、电影中的戏服一穿,立即有一种穿越感。云台山的云上院子、杭州的安缦法云、丽江的悦榕庄、青城山的六善等等网红民宿,价格动辄千元以上,为啥依然爆满?人家卖的不仅是房间,还有个性化的服务、温情的体验。
“留痕旅游”与“体验旅游”,一重“表”,一重“里”。由“表”及“里”,既是理念转变,也是业态转型。做好“全域旅游”,自然不是建几个景区那么简单,而应该是“软硬兼施”,硬件上杠杠的自不必说,理念提升、服务水平、管理模式、机制完善等软件更是关键。
把握好这六个字,更加有助于贯彻“全域旅游”的理念,有助于打造文化旅游强省。文化旅游强省啥标准?一句话就够了——来了不想走,走了还想来。
【责任编辑:钱艳红 】 【内容审核:黄瑞月 】 【总编辑:黄念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