储材于林:演绎半世纪的『绿色命题』
黄柏山林场党委书记余英禄在林场的黄山松人工林调研
世上最难的事,莫过于持之以恒。对生态文明和林业建设而言,尤如此。
然而,在国有黄柏山林场,半个世纪如同弹指一挥间,几任领路人不但一心为荒山披绿,更可贵的是,能一任接着一任干,一张绿图绘到底,坚持“储材于林”,护佑万亩林区。
看到林区参天大树枝繁叶茂,令人不由感慨,难怪国家储备林的“金字招牌”又花落黄柏山。
一个国有林场的典范
鸡鸣闻三省、两眼观江淮。始建于1956年的国有商城黄柏山林场矗立在河南版图的最南端,豫、鄂、皖三省交界的大别山北麓,经营总面积20.4万亩。
“正因为三不管,这里曾经到处是荒山。”当地一位群众说。
自黄柏山林场建场以来,历经几代人的艰苦创业,采取“造、封、育、管、护”五措并举,林场成功走出一条“规模造林、科学营林、规范管理、创新发展”之路,实现了“山场被盘活、经营上规模、生态受保护、资源获培育、农民得实惠、企业能做强”的多方共赢。
面对日益丰茂的森林资源,黄柏山人并未“见木眼开”,反而微笑着放下了伐树的斧头,坚持“以林为本、生态优先、分类经营、可持续发展”的先进理念,实现了由单一生产木材向以营林为基础、旅游为支柱、多产业齐头并进的“蝶变”。
林场多元经营,赢得了良好生态,带富了一方百姓,黄柏山不但成为全省唯一一个实行场辖村管理模式的国有林场,更被赋予国有林场的典范,从“全国示范性林场”、“全国森林资源管理先进单位”,到“国家储备林示范林场”、“全国十佳林场”,一连串重量级荣誉纷至沓来。2013年,黄柏山又成为“国家木材储备战略联盟理事单位”。
一种持之以恒的精神
透过荣誉的光环,绕开科学发展的路径,人们迫切想看清楚,黄柏山林场究竟用了何妙招,能从长不大的“小老树”、密不透风的“麻秆林”中脱颖而出,培育出一个大树随处可见的“原始森林”,当选木材战略的国家储备基地?
“是一种执着,也是一种传承。”林场党委书记余英禄凝神而答。
他表示,木材战略储备基地建设虽是一项全新的工作,但作为缓解国家木材供需矛盾的民生工程、增加森林碳汇的生态工程,却与黄柏山近半个世纪坚持利用“黄山松人工林抚育间伐综合效益研究”课题成果经验,着力发展黄山松和杉木优质用材林的思路高度契合。
据介绍,“黄山松人工林抚育间伐综合效益研究”课题是以黄山松人工林为研究对象,以胸径、树高、蓄积量、密度为主要研究指标,按强、中、弱三种强度和对照(不间伐)四种处理设置试验标准地,分别于1978年、1983年、1991年和2007年进行了四次抚育间伐。
在林场资料室的陈列柜,记者看到,30余年的试验结果均清楚记录在案。余英禄指着不少因年代久远而纸质发黄的“森林抚育档案”说:“面对一代代人积累下来的宝贵的数据,外行人也能看出门道。”
这些数据所表明的是:中度抚育间伐最能显著促进黄山松林分的直径生长和单株材积生长,能培育相对集中的大径级木材,林地空间得到最佳利用,林地商品材“单产”大大提升,经济价值也大大提高,平均净收入可比对照林分提高20%以上。与此同时,森林碳汇等间接减排的生态功能也进一步增强。
“正是持之以恒,才令黄柏山人的营林情结无限延续,汇聚成健壮的森林,营造出生机勃勃的青山。”余英禄表示。
一份为国分忧的情怀
全国木材战略储备的根本,就是要通过优化配置生产要素和转变生产方式,从“量”和“质”两个方面统筹“当前”和“长远”的木材供需问题。
在这个绿色的国之方略中,黄柏山林场两年间被赋予了9.48万亩的国储林任务,重托的背后,彰显了林场甘为国家分忧的赤子情怀。为了这份重托,黄柏山人步伐铿锵。
加强领导,强化责任意识。木材战略储备事关生态、事关民生。当地专门成立了全国木材战略储备基地建设项目领导小组,一方面,要求深刻认识国家储备林对于推进用材林培育及速生丰产林建设的重要作用;另一方面,要求增强精品意识和创新意识,将储备林打造成高标准试点示范林。
摸清家底,突出资源亮点。结合现有林分资源情况,展开全面调查,按照相对集中的原则,制订国储林划定工作方案,突出以黄山松和杉木中龄林、近熟林和成熟林为主实施国家储备林的划定。
规范实施,确保划定质量。根据国家储备林划定办法和工作要求,黄柏山林场专门聘请县林业调查规划队进行调查和划定,并划定了大致步骤,通过资源数据核实,分类统计汇总。
一以贯之绘制的绿图,让黄柏山经济效益、生态效益有机结合;一份为国分忧的情怀,更为当前实施国家储备林划定工作奠定了坚实基础。相信国家储备林这一“国字号”林业重点工程的落地,定会让黄柏山林场“储材于林”这道演绎了半个世纪的“绿色命题”持续求解,常解常新。
本报记者杜君本报通讯员郑天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