倾听民意解民忧 立行立改见实效

11.07.2014  15:47

          新华网河南频道7月9日电(记者訾红旗)墨绿色的玉米叶又肥又厚,吐着黄花的花生秧盖住了地皮。望着满眼的好庄稼,正在田间浇水的河南省虞城县田庙乡后刘村农民刘玉修来了精神:“要不是工作队把俺村的十几眼病井修好,遇到这麦收后的大旱天,庄稼早就渴死了。

        刘玉修说的工作队,是虞城县在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中,全县“千名党员干部下基层”中进驻后刘村解决群众实际问题的一部分。第二批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启动以来,虞城县充分发挥广大党员干部的示范带动作用,以  “千名党员干部下基层”活动为载体,全方位助力农村发展,以实际行动获得群众的称赞。

        地处虞城县北的田庙乡与山东省相邻,全乡4万多亩耕地都位于广阔的黄河故道之上。为了全面提升当地的农业生产水平,实现粮食增产、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目标,2009年上级给田庙乡下拨专项资金800万元用于打井修渠等配套设施建设。然而,工程虽然建好了,但并没有真正发挥作用。金郭村有的井抽出的是泥糊涂水,腾弯村的水渠堆满了垃圾,杨余村有的打好就不能用,已报废了。有人说包工头偷工减料,上级没有把好事办好,当地群众牢骚满腹,怨声载道。

        田庙乡乡长林文献告诉记者,第二批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开展以后,虞城县财政局、水利局的几十名党员干部进驻田庙乡的13个行政村。他们从群众最关心的问题入手,组织专业人员对项目区内230眼机井一眼一眼地查,22700米沟渠一段一段地看,初步发现有49眼机井不能正常使用,项目区外还有20眼机井不能正常使用。

        通过彻底的调查摸底,县水利局的专业技术人员在客观上找到了问题的病根:项目区地处黄河故道,地势较高,水位较深,土质松软,长期使用容易引起地层塌陷;个别农民对潜水泵使用缺乏技术,电泵下得不深,出现抽空现象;一般水井正常使用几年都会不同程度地导致滤水管淤积,水量减少等。

        虞城县长李瑞华得知情况后明确指出,不管客观原因有多少,都不是项目主管单位、施工单位、监理单位和管护单位推卸责任的理由。除了要按责任分工进行追责外,要尽快把能修的井修好,报废的井重打,渠道进行修复,决不能因为水的问题影响农业生产。

        于是,虞城县财政局筹措出专项资金,县水利局组织工程队帮助田庙乡对不能正常使用的92眼机井进行淘井、洗井。通过淘洗维修,到6月16日,有43眼机井可以正常使用,其他49眼机井报废。对报废机井由专业队进行补打,另外,根据群众需要在项目区又新打机井14眼,共新打机井63眼,基本满足项目区抗旱需要。

        在田庙乡后刘村检查机井的虞城县委书记何振岭叮嘱当地党员干部:井打好了要用好、管好,配套设施、管护体系还要跟上。通过打井这件事,关乎民生的,点滴都是大事,群众需要什么,我们就干什么。全县党员干部服务农村发展要在效能上“提速”,在作风上“换挡”,要使“立即办、马上办、办得好、办得快”形成常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