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1秒刷火车票 倒票黄牛以用户本人名义买票行为更隐蔽监管困难
根据CNNIC(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最新发布的第四十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截至2017年6月,中国网民规模达到7.51亿,手机网民规模达7.24亿,移动支付用户规模达5.02亿;便捷有趣的人脸识别、充满未来范儿的无人驾驶、贴心的智能问诊机器人……在不久前闭幕的2017世界互联网大会“互联网之光”博览会上,花样百出的新技术、新成果更是令人惊艳。
诚然,从工业时代到信息时代,互联网以其强大的渗透力深度塑造着我们的日常生活,网络强国战略不断推进。2016年8月,本版推出“一线调查(互联网新观察)”系列报道,关注直播、微商、互联网公益等百姓身边的新鲜“网事儿”;一年多时间过去,“直播+”开启行业下半场、“拇指公益”迅猛发展、人工智能走进百姓生活……曾经的“混乱”,在发展中不断调整优化;曾经的“幻想”,在创新与开拓中变为现实;曾经的“惊喜”,亦可能因监管等漏洞衍生出问题。
“让亿万人民在共享互联网发展成果上有更多获得感”,需要来自政府、社会等各个层面的力量,更需要身处其中的每个人共同努力。为此本版特推出“一线调查(互联网新观察续)”系列报道,继续触摸互联网生态中的新变化、新形态、新问题,把脉发展、寻根究因、探讨对策,以期辨识是非、兴利除弊、激浊扬清,为建设网络强国、数字中国、智慧社会传递正能量。
核心阅读
2月1日,2018年春运大幕即将正式开启,有关部门公布:今年春运全国预计发送旅客30亿人次。“一票难求”“秒光”局面可能再次呈现,而倒票黄牛随之开始活动。记者调查发现,如今黄牛的网络“抢票”与传统的“倒票”存在显著差别。那么,网络黄牛具有哪些特点?如何获得票源?对其整治难点何在?请看记者调查。
行为更隐蔽
-以前先囤票再找下家,现在先找下家再找票
“要票吗?要票吗?”偌大的站前广场上人头攒动,时不时有人走到你跟前,“你要去哪儿?我手里有票。”
有过在火车站彻夜排队买票经历的旅客对如此场景绝对不会陌生,这是前些年黄牛倒票的常见现象,他们大多首先囤积很多车票,再加价卖给急需车票的旅客。可如今,随着互联网的迅猛发展,特别是在火车票实名制实施之后,一种新的“倒票”行为开始兴起。铁路警方告诉记者,火车票实名制的推行,大大挤压了传统“黄牛”的活动空间。他们从先囤票再找旅客加价卖票,转为先找旅客再“点对点”地抢票。
在深圳工作的小徐今年春节要回四川老家,连续几天都抢不到票,只得求助于“黄牛”,“有个朋友给我介绍了一个‘黄牛’,虽然不愿多出钱,但没办法,加了100块钱从‘黄牛’那搞到了票。”
前几日,记者在QQ群的搜索框中输入“火车票”字样,出现大量抢票“黄牛群”,申请加入其中一个,被拒绝的同时收到一条留言:“订票请加QQ号码。”按要求操作后,记者很快就与对方取得了联系,提出购买腊月廿八从北京到合肥的一张高铁票,对方爽快地表示“没问题”。随后,对方发来需要填写的购买信息——出发日期、出发站、目的站等,并强调,“需要提供你的姓名、身份证号、电话、12306账号和密码,再交200元手续费。”
问及为什么要提供这些个人信息,对方的回复很干脆:“现在都实名制了,当然得用你自己的账号,我们肯定帮你刷到。”“刷到票后会第一时间通知你,你自己登录12306网站支付火车票的钱。”
记者通过微信、贴吧等渠道,也成功联系到几个“黄牛”,他们同样要求提供上述信息,收取的费用一般是在50至200元之间。记者询问是否可以不提供购买信息,其中一个“黄牛”说,“我们的账号都是买来的,没有你自己的账号安全。万一我们刷票时,号主自己登录了,就不保险了。”
有关专家表示,过去囤票式的黄牛行为一旦被警方破获,就是“人赃俱获”,而互联网黄牛采用一对一式的倒卖方式,由于证据不足,在后续定罪量刑上难度非常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