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险业黑名单触目惊心 保监会治理乱象大幕拉开

01.08.2014  16:25

  大玩会计游戏,提交虚假报告;逃避风险监管,游走灰色地带;绕开公司治理,转移数亿资金。一向以稳健著称的保险业却出现了的一群剽悍的“越线者”。

   这些越线行为已经引起了监管层的高度重视。

  在最近一次各地保监局一把手内部大会上,保监会主席项俊波怒斥:“一些保险公司俨然成为控股股东的融资平台,借助资管通道进行利益输送、内幕操作等违法违规交易,甚至虚增资本金和偿付能力。”在形容一些保险公司眼下存在的风险时,项俊波甚至用到了“打政策擦边球”、“在刀口上舔血”等词句。

  在业内人士看来,这些并非危言耸听。“所有风险如果叠加在一起,难言一些保险公司不会成为市场风险的最后接棒者,届时将对整个行业产生伤筋动骨的影响。”

  在警示风险之时,行动也已展开。这个夏天,由保监会资金运用部、法规部等组成的多路小分队,正奔走于浙江、北京等地,调研险企激进扩张背后的隐忧。

   一场治理行业乱象的大幕正式拉开。

  一纸监管函,全面暂停所有区域、所有渠道、所有类别的保险及投资新业务——正德人寿近两个月来所经历的,是保险监管部门釜底抽薪式的监管升级。

  这个夏天,由保监会资金运用部、法规部等组成的多路小分队,正奔走于浙江、北京等地。一对一、面对面,长达数月的驻点检查显示:正德人寿并非挑战合规经营、挑战监管底线的孤立样本。

  这些“平台类保险公司”借助资管通道进行利益输送、内幕操作等违法违规交易,甚至虚增资本金和偿付能力,“动辄几亿元甚至数十亿的资金都不知道去哪了。”

  当投资藩篱一一破除,保险资金在新型城镇化建设的改革红利中也愈加活跃,在地产、信托、股权、基础设施等另类投资的触角越伸越长。

  然而,在我国经济增速放缓的背景下,这些投资标的本身就潜藏着下行的风险隐患。期间保险公司任何一道投资、风控环节的不透明、不合规、不作为,都可能会使交叉风险、叠加风险传递与加剧,甚至是连锁反应。

  市场人士不禁感叹:风险一旦击鼓传花,难言一些保险机构不会成为市场风险的“接棒者”。是时候拉响行业警报了。

   令人触目惊心的黑名单

  在杭州,由保监会资金运用部负责人带队的检查小组,驻扎在信泰人寿已有两月之久。这家中小险企的偿付能力充足率在负数徘徊已有时日。圈内甚至传言,信泰人寿曾将近30亿保费当作股东注资资金,试图蒙混过关。

  正德人寿、信泰人寿、民生人寿——保监部门手中有这么一张名单。名单的串成并非偶然。这些上榜险企,存在不同程度的逾矩之举。

  他们或大玩“会计游戏”,滥用公允价值计量方式,以实现粉饰报表的目的;他们或在认可资产上“大做文章”,将应收保费、企业债券的资产认可比例人为拔高;更甚者,将保险资金“包装”迂回为股东资金,实现虚假增资。

  不难发现,他们之间存在一个共性——所做一切都是为了虚增偿付能力充足率。

  何为偿付能力充足率?它等于保险公司的实际资本与最低资本的比率,最低偿付能力是保险公司在承担现有负债的基础上,进一步支持未来发展而建立的预警指标。想提高偿付能力充足率,或增加自有实际资本,或降低最低资本的要求。

  作为风险防范的“牛鼻子”,偿付能力是近年来保险监管的核心。而每季末的偿付能力指标,也成了各保险公司能否继续开展承保及投资业务、开设分支机构的重要标尺。偿付能力于各险企的重要性,可见一斑。

  然而,不断扩张的地域版图、“疯”销的高现金价值保险、踉跄下跌的股票市场,这些因子汇聚在一起,正不断“吞噬”着保险公司的资本,导致偿付能力充足率节节下滑、突现告急,亟待“输血”。

  资金短缺,向股东伸手要钱,是所有非上市公司最常见、最便捷的融资途径。但未必每次奏效。“年年亏钱,回回要钱,金额动辄几亿甚至十数亿,资本实力再雄厚的股东,也经不起折腾。更何况有些股东自身财力已岌岌可危,哪还顾得上管我们啊。”沪上某中小保险公司相关负责人对记者的疑问嗤之以鼻。

  寻求其他资本补充途径,也非易事。发行次级债,审批周期不算短,远水解不了近渴;财务再保险也可调节资本,这一舶来品在国内虽已“阳光化”,但流程也非简易,再保险公司更不是来者不拒。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