牢记使命与担当 推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24.07.2015  18:07
  编者按: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总揽全局的地位。省委九届八次全会通过的《河南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加快现代化建设战略纲要》勾画了我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路线图。为了科学把握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丰富内涵和实践要求,引领全省广大干部群众抓住和用好重要战略机遇期,乘势而上、奋力拼搏,7月23日,河南省社科联、河南日报报业集团联合召开“河南省社科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理论研讨会”,来自省内社科界的专家学者进行了热烈研讨。现刊发研讨会发言摘要,以飨读者。
  
  走好实现中国梦的关键一步
  
  □省委宣传部副部长,河南日报报业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社长赵铁军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已经进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定性阶段。实现这个目标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关键一步。”深刻认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大意义及其在“四个全面”中的地位和作用,对于我们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增强“三个自信”,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加快推进中原崛起河南振兴富民强省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充分认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在“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中的统领和核心地位,增强推进的自觉性和紧迫感。在“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中,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处于统领地位的战略目标,其他三个全面为实现这一战略目标提供了强大动力、可靠保障和根本支撑。没有全面深化改革,就不能冲破体制机制的束缚和利益固化的藩篱;没有全面依法治国,就不会有良好的社会秩序和安定的社会环境,就无法保证人民群众对公平正义的追求;没有全面从严治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就会缺乏坚强有力的领导核心。后三个方面做得越扎实、越深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就会实现得越好越快。
  
  准确把握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所蕴含的共同富裕的价值取向,充分发挥制度优势。我们追求的全面小康,是全国亿万人民共同的小康,其中所蕴含着共同富裕的价值取向,体现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靠着这种制度优势,几十年来,我们从一个贫穷落后、人口众多的国家一跃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实现了政治安定、社会和谐、经济繁荣、人民乐业的有序局面,这不能不说是人类发展史上的奇迹。只要我们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就一定能够如期建成全面小康社会,也一定能够如期实现民族复兴的中国梦。
  
  深刻理解全面小康“五位一体”的丰富内涵,建成让百姓更加幸福的全面小康社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核心是“全面”,这个全面不仅包括物质层面的富足,也包括政治、文化、社会、生态以及人民群众精神层面的小康,不仅强调国家层面的繁荣富强,更强调社会中每一个人的全面发展,是宏观层面和微观层面的辩证统一与双重实现。共产党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的要求之一,就是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和精神需要,在国家实力、经济实力有了极大增长的情况下,个体层面价值的实现同样需要关注,这是我们党执政思想和执政理念的深刻变化。
  
  聚焦关键点,找准着力点,齐心协力把《战略纲要》落到实处,为我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鼓与呼。河南要想在实现中国梦的进程中更加出彩,就必须走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这关键的一步。我们现在的主要任务就是把《战略纲要》落实好,实现服务全国大局和加快自身发展的有机统一。省委书记郭庚茂指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现代化建设展现出光明前景,我们从未像现在这样接近中原崛起河南振兴富民强省的目标,比以往任何时期都更有信心、更有能力实现这个目标。作为全省舆论宣传的主阵地和主力军,我们有责任有义务去描绘我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美好画卷,去倾听和感受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期盼和向往,我们将努力为人民书写,为时代放歌,讲好这一伟大时代的伟大故事,为中原更加出彩奋力鼓与呼。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保障、目标和关键
  
  □省社科联党组书记何白鸥
  
  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关键一步。深刻把握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保障、目标和关键,是实现这个目标的基础和前提。
  
  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是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根本保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在“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中具有总揽全局的地位,其他“三个全面”始终服务于这个战略目标。全面深化改革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不竭动力,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引领和规范,全面从严治党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根本保证。党的十八大提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战略目标,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吹响全面深化改革的号角,十八届四中全会启动全面依法治国的伟大进程,这都体现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大战略举措。在这个过程中,始终不渝的一个根本原则就是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全面从严治党,这是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根本保证。
  
  实现“五位一体”总布局全面协调发展,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指向。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五位一体”的总布局,这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总依据、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总任务有机统一,也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设定了完整的目标框架。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的全面小康,是不可分割的整体。经济建设方面,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取得重大进展,在发展平衡性、协调性、可持续性明显增强的基础上,实现国内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政治建设方面,民主制度更加完善,民主形式更加丰富;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全面落实,人权得到切实尊重和保障。文化建设方面,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深入人心,公民文明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明显提高;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基本建成,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基础更加坚实。社会建设方面,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总体实现,教育现代化基本实现,就业更加充分,收入分配差距缩小,社会保障全民覆盖,社会和谐稳定。生态文明建设方面,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取得重大进展。这五个方面相互依存、有机统一,任何一方面都不可偏废。
  
  发展仍然是解决我国所有问题的关键,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所在。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是兴国之要,是我们党和国家兴旺发达、长治久安的根本要求。只有推动经济又好又快发展,才能筑牢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强大物质基础。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定性阶段,我们必须牢牢扭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决不能有丝毫动摇。要始终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作为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全面落实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正确认识和妥善处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的重大关系,统筹改革发展稳定各项工作,统筹城乡发展、区域发展、经济社会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统筹各方面利益关系,充分调动各方面积极性,努力形成全体人民各尽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良好局面。
  
  高度重视农村发展和农民增收
  
  □信阳农林学院党委副书记刘光生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点、难点、关键点都在农村。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过程中,必须高度重视农村经济的发展和农民收入的增加。
  
  构建农民持续较快增收的长效机制。大力发展现代农业,深入推进农业结构调整,大力发展现代畜牧业、林果业、花卉产业,做大做强农产品加工流通业。加强技能培训,发展职业教育,搞好就业服务。大力支持农民创业,落实农民工返乡创业扶持政策。
  
  建立农业转移人口农村权益退出和补偿机制。尽快制定农村转移人口自愿放弃、转让农村权益的相关规定,政府可从耕地开垦费、新增建设用地土地有偿使用费、农业综合开发等收益中,按其退出的承包地、宅基地面积给予补偿和奖励。
  
  健全完善农业支持保护体系。加大农业补贴力度,完善农资综合补贴动态调整机制,推进种粮大户专项补贴试点工作。大幅度增加对农业基础设施、政策性农业保险制度等的投入力度。加快培育种养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产业化龙头企业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
  
  加快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持续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推进农村建设管理现代化。提高农村最低生活保障、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农村养老保险标准,有条件的地方加快城乡社会保障制度并轨。探索建立农村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长效供给机制。
  
  增强农业农村发展活力。建立城乡统一的土地市场,改革和完善土地征用制度。逐步实现城乡社会统筹管理和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加大对传统农区的投入和利益补偿力度,提高对产粮大县奖励标准,支持在传统农区布局对地方财力具有支撑作用的重大项目。
  
  尽快启动大郑州都市区规划
  
  □中原发展研究院院长、教授耿明斋
  
  《河南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加快现代化建设战略纲要》强调,要发挥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对中原崛起河南振兴富民强省的引领带动作用。引领带动的实质是实现以空地对接交通枢纽为核心的公共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体系在大郑州都市区共享。
  
  大郑州都市区就是以郑州为中心,涵盖郑汴洛焦新许(济)的都市连绵区,就是中原经济区核心区。除了十年前启动的郑汴一体化之外,郑许、郑新、郑焦等城市一体化发展的思路已在积极谋划中。目前周边城市面向郑州对接发展的格局已经形成。向东郑汴基本上已经连为一体,向南郑许之间通过新郑、长葛两个支点已成连绵发展之势,向西荥阳、上街、巩义、偃师等若干支点已把郑洛串联起来,向北以平原新区为支点与新乡对接步伐在加快,向西北即将开通的城际铁路也大大拉近了与焦作的距离,大郑州都市区发展态势已经形成。
  
  当前,对接融合发展并形成大郑州都市区虽然是各方共识和各种战略实施的要求,但目前这种发展趋势只是建立在各自独立谋划的基础上,这样必然会带来基础设施对接、功能定位和公共服务体系共享方面的错位、断头乃至重复浪费现象。因此,必须尽快启动大郑州都市区规划。规划的责任主体应该是省委省政府,具体执行机构应该是由省委省政府主要领导兼任组长的中原经济区及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建设领导小组,以及依托发改委设立的办公室。规划应聘请国内外权威机构和公认的高水平专家主持,以完善城市之间多层次网络化交通体系为引领,厘清空间结构和大中小城市、小城镇空间布局,明确各自功能定位,建立共享机制。
  
  加快构建全方位内陆开放新体系
  
  □河南大学黄河文明与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心主任、教授苗长虹
  
  “十三五”时期,全力推进对外开放,构建全方位内陆开放新体系,是保障我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支撑。
  
  以河南自贸区申报建设为引领,加快完善开放载体与平台。加快申报河南自贸区,深入推广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改革试点经验。加快各类产业集聚区、特色商业区与中心商务区等载体建设。
  
  深度融入国家一带一路战略,加快构建现代产业新体系。进一步完善和利用多边、双边经贸合作关系等产业交流合作平台,突出抓好标志性企业和项目引进。加快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大力发展服务业,努力改造提升传统产业。积极对接《中国制造2025》,引导国内外资本投向新一代信息技术、高档数控机床和机器人、先进轨道交通装备等领域。以钢铁、水泥等为代表的产能过剩行业积极实施走出去战略,基建和装备等优势产业中具备实力的企业加快拓展海外市场,培育一批“走出去”大型农业企业。
  
  促进区域协同协调发展,打造区域竞争新优势。推动郑汴新区加快发展,加快中原城市群核心区半小时交通圈建设,构建和发展跨省合作的中原城市群。积极开展泛黄河经济带区域合作,为丝路—陆桥经济支撑带提供新的战略平台。
  
  推动基础设施互联互通,构建全方位开放的新通道。加快“米”字形高铁轴线建设,增强向东开放的通道能力。加快建设国际陆港,构建向西开放的新通道。加快国际航空物流中心建设,打造对外开放的“空中走廊”。打造“铁、公、机”等多式联运的战略节点,构建国家多式联运中心。加快发展跨境贸易电子商务、移动电子商务,构建“买全球”、“卖全球”电子通道网络。
  
  突破农村全面小康的两大制约
  
  □河南财经政法大学经济研究中心主任、教授郭军
  
  农村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心所在。我省在城乡一体化进程中,要破除农区向城区转化的行政区划制约,在农业现代化进程中,要破除农业机械化水平与农民收入水平关系转换的制约。
  
  城乡一体化的内核是破除城乡二元结构,打破城市市民与农村农民的界限。城乡一体化一定要走适合中国国情的道路,就是在城乡一体化进程中应该注重中小微城镇发展。目前,我省有10万~20万人的城市(中心城区人口数)和县城30个,3万人以下的乡镇747个,县城、县级市平均规模仅为15万人左右,县城以下乡镇平均0.88万人,这说明我省人口迁徙的潜力很大。在“十三五”期间,应尝试以县、镇包括某些村为主的政区改革,推动符合条件的县、镇、村由农村政区向城市政区转化,加快城乡要素流动、农民工市民化步伐。
  
  我省是农业大省、粮食生产大省,又是耕地资源匮乏大省。我们要在有限的土地上实现集约经营,就要提升农业机械化水平,增加农民的农业经济收入。2014年全省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作业率达76.3%,比全国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作业率高15.3个百分点,但是全省农民人均纯收入9350元,却比全国农民人均纯收入低500多元,农业机械化对增加农民收入的贡献率并不明显。我们一方面应加大深化改革力度,加快土地流转步伐,加速小农经济生产向大规模的现代化生产经营转变,让农业机械化充分派上用场,在推进农业机械化普遍应用的过程中增加农民收入;另一方面,应给予购置农业机械者、使用农业机械化作业者财政补贴,增加农民收入,刺激农业机械化水平的提高。
  
  补齐贫困治理这块短板
  
  □省社科院社会发展研究所所长、研究员牛苏林
  
  贫困问题是我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障碍,按照新的国家扶贫标准,目前我省还有53个贫困县,1150多万贫困人口。“十二五”时期我省的扶贫开发工作取得显著成效,但仍然存在不少问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必须补齐贫困治理这块短板。
  
  我省“十三五”时期扶贫攻坚要着力做好以下几点:第一,制定我省精准扶贫脱贫工作计划(2015-2020年)。把我省贫困的基本现状、存在的突出问题、重点目标和重点任务、贫困治理的主要路径和政策措施分析透、规划好。第二,强化扶贫开发工作领导责任制。把中央统筹、省负总责、市(地)县抓落实的管理体制,片为重点、工作到村、扶贫到户的工作机制,党政一把手负总责的扶贫开发工作责任制真正落到实处。第三,切实做到精准扶贫。按照扶持对象精准、项目安排精准、资金使用精准、措施到户精准、驻村派人精准、脱贫成效精准的要求,全面落实中央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战略。第四,切实强化社会合力。建立专项扶贫、行业扶贫、社会扶贫等多方力量有机结合的“三位一体”大扶贫格局。第五,推进扶贫改革创新。重点抓好贫困县考核、精准扶贫、干部驻村帮扶、扶贫资金管理、金融服务、社会参与等6项机制创新。第六,完善社会扶贫政策。健全完善激励支持社会扶贫的机制和措施,落实扶贫捐赠税前扣除、税收减免,以及支持各类市场主体到贫困地区投资兴业等税收优惠政策。第七,切实加强基层组织建设。抓好以村党组织为核心的村级组织配套建设,做到每个贫困村都有驻村工作队、每个贫困户都有帮扶责任人。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必须全面从严治党
  
  □省委党校党史教研部主任、教授赵士红
  
  办好中国的事情关键在党,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也必然靠党。无论是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还是全面从严治党,其目的都是为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继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保证“四个全面”的顺利推进,必须全面从严治党。
  
  加强执政能力建设。党的凝聚力、向心力来自于在党的领导下能否实现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生态环境改善,来自于能否给广大人民群众带来看得见、摸得着的物质利益和精神享受。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人民的美好期待,如何达到这个目标,取决于党的领导能力和执政水平。
  
  加强干部队伍建设。建设高素质执政骨干队伍,必须执行任人唯贤的干部路线,这就需要形成和完善干部选拔任用机制、考核评价机制、管理监督机制、激励保障机制,建设政治坚定、能力过硬、作风优良、奋发有为的执政骨干队伍。
  
  加强党的作风建设。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伟大实践中,领导干部都要以解决群众最关心、最迫切的实际困难,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为根本。要突出作风建设这个聚焦点,眼睛向下看、身子往下沉,真正做到问政于民、问需于民、问计于民,在密切联系群众中改进作风、提升素质、树立形象。
  
  加强制度建设。法治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根本保障。执政党依法执政是实现依法治国的前提,而党内法规体系则是依法执政的制度基础。党内法规体系对确保党在宪法法律范围内活动,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不可或缺。要实现党规党纪严于国家法律,党规党纪与国家法律的有机衔接。⑥6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我省既面临宝贵的机遇,也面临巨大的挑战。就机遇而言,三大国家战略规划已经全面实施,“一个载体、四个体系”建设正在加快推进,加速发展的战略思路、体制机制和基础条件日趋完善。就挑战而言,我们正处于爬坡过坎、攻坚转型的关键阶段,经济发展进入了深度调整期,在需求不足、竞争加剧的情况下,我省的深层次结构矛盾日益凸显。对于如何抓住机遇、应对挑战,《河南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加快现代化建设战略纲要》已经作了很好的回答。在此,我们要深刻把握《战略纲要》提出的战略方针、战略布局、战略重点、战略举措、战略保证,认真贯彻省委关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加快现代化建设的各项决策部署,努力为我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作出应有的贡献。
  
  ——河南大学副校长、教授张宝明
  
  ●城市化是小康社会建设的基础,无论是生产发展还是生活改进,城市化的基础都是现代化的政府职能与高效的公共服务。城市是提供现代公共服务最有效的地方单位,而直接的供求见面使得市级政府的服务能够接受直接的监督。充分发挥纳税人监督下的市一级的政府积极性,构建公共产品供求见面的机制,将会对激活我国市场经济服务条件的竞争,改进各地政府的服务质量与效率,释放我国经济发展的创造性与活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因此,应给予市一级人大税收立法的权力,通过吸收更多纳税人进入人大的办法,扩大纳税人参与税收立法与预算立法的机会,建立地方税收入与地方政府服务相挂钩的现代财政制度,提高城市财政的透明度与公开度,改进城市政府提供公共服务的效率。
  
  ——河南大学经济学院院长、教授宋丙涛
  
  ●新常态下,投资仍是经济持续增长的重要动力,要通过制度设计撬动民间资本投资。第一,以轨道交通建设为抓手,依靠民间资本推动大规模基础设施建设和新区开发。在郑汴、郑焦城际铁路建成通车之际,尽快启动规划中的其他数条城际铁路建设,根据投资运行要求,组成民资主导的混合所有制企业,作为投资建设主体。同时,政府在铁路沿线相关区域规划相应的仓储物流和商业区及相应的住宅区,一同打包给这些企业开发、经营,调动其投资积极性。第二,在城乡建设用地市场方面先行先试,推动美丽乡村建设。率先启动城乡统一的建设用地市场改革,吸引中高收入群体到乡下置产兴业。随着城市高收入居民居住空间的调整和向农村的流入,也会带动农村环境建设和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的投入,大大促进农村现代化的进程。
  
  ——郑州大学学报主编、教授李燕燕
  
  ●新常态下,必须从战略高度出发,持续深入推进人才强省战略。一是坚持人才强省战略不动摇,确立以人才为核心的人力资源体系。二是提升人才集聚度和人才贡献率。特别是提升重点领域、重点行业、重点区域的人才集聚度和贡献率。三是积极培养造就一大批具有国际水平的前沿性领军人才。优先培养造就一大批国内一流科学家、科技领军人才和优秀创新团队。四是深化体制机制改革,促进我省高等教育和职业技能培训的转型发展。五是健全激励机制,推进创新创业和协同创新。特别要注重运用信息化手段推进创新,积极打造“互联网+”创新平台。六是优化人才环境,破解人才束缚。倡导“人才本位论”的新伦理新风尚,维护人才公平竞争。
  
  ——省政府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李政新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必须改革创新社会体制。要加快形成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的社会治理体制,加快形成政府主导、覆盖城乡、可持续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加快形成政社分开、权责明确、依法自治的现代社会组织体制,加快形成源头治理、动态管理、应急处置相结合的社会治理机制。要促进社会发展、社会建设、社会治理,建立比较完善的社会支持系统。此外,全面推进社会治理体制机制制度创新,还必须建立社会和谐的运行机制,有效整合社会各个部分及各种力量,调整与平衡社会结构,防范和降低社会风险,使整个经济社会在良性状态下稳定有序运行。——河南财专工商管理系主任、教授陈爱国
  
  ●我省是一个典型的农业大省,也是一个欠发达省份,农村贫困人口多,扶贫任务艰巨繁重。完善我省扶贫工作机制,应注重发挥互联网的作用,主动适应“互联网+”快速发展新形势,开拓以电商扶贫为核心的信息化扶贫新模式。互联网和电子商务有效突破了农村经济传统资源要素的制约,可以改变贫困地区的时空限制,改变贫困地区落后的经济环境和基础设施带来的不足,缩小与发达地区的差距。目前我省的扶贫工作中存在着不够重视电商扶贫作用的问题。互联网背景下,要把农村电子商务发展作为扶贫工作的一个重要内容来实施,积极探索电商扶贫的新领域和新模式,加快推进农村电子商务产业体系建设,为电商扶贫提供良好的条件。
  
  ——省委党校研究室主任、教授李剑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