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体验拆迁突击队危险 有人靠砍砖砍出两套房

26.12.2014  10:50

拆楼的要求是“能卖钱的都要”,其中最值钱的就是钢架。

拆楼的工友爬上爬下,好像玩杂技。

□记者朱长振文图

核心提示 体验完一周建一栋楼的“刺激”之后,记者再次与工友相约,改行拆迁,爬上高高的危楼,钻进空无一人的阴森小屋,蹲在-2℃、满是灰尘的工地上挥刀砍砖,体验拆迁突击队队员们的危险与艰辛,感受他们的幸福与无奈。

城市化进程中,离不开拆迁人员。成千上万的拆迁大军,游离在城市主流人群之外,他们的工作,虽然危险,可收入不菲,并无拖欠工资之虞;他们的生活,虽然艰辛,却也千姿百态,丰富多彩。

改行|上次突击建楼这次突击拆楼

12月12日,大风,郑州的室外气温降至-2℃。一大早,记者突然接到上个月在郑州高新区石佛村一起建房的工友的电话:“有活了,拆迁,活工(按天算),一天二百,你干不干?

换上厚衣服,戴上手套,记者与工友约在“老地方”——石佛村西头大石狮子前碰头。干活的地点并不在石佛,而是在几十公里外的上街。

一辆面包车,拉着包括记者在内的五名工友一起,在寒风中赶往上街。工地在上街工业路北侧的一个大院内,记者一行赶到时,已经有十几名工人在忙碌了,挖掘机轰鸣着把一栋栋楼房拦腰捣断,寒风吹起漫天灰尘,偌大的拆迁工地,犹如刚刚经历过一场生死之战的战场。

记者与几名工友被安排在一处已经被推倒的楼房边。“你们几个主要是把有用的钢架子都拆下来,能卖钱的都要,干吧!”包工头下达完命令后,钻进一辆越野车绝尘而去。“老板要去别的工地了,他承包了好几处工地呢。”一名与老板沾点亲戚的工友说。

这处楼房与记者在石佛村所建的一样——钢结构楼房,墙体全是水泥板和外表看似水泥板的刨花板,不能卖钱,全部拆掉当垃圾处理;楼板是铁皮,要小心拆掉,专门放一堆;最值钱的,是钢结构的架子,是这种楼房最值钱的物件,“要小心拆,一点儿都不能浪费”,包工头的亲戚说。

这些楼好多楼都是他们自己建的,所以对楼的结构都很熟悉。拆这种楼房,要先从最顶层一层一层往下拆,因为没有楼梯,上楼要依靠一个带四个轮子、可以四处移动的特制脚手架。记者爬上去负责中转,先要把一捆绳子盘好往上扔,再抓住绳子往楼上一层层爬,就像枪战片中的特工人员一样。

一层楼一个人,先在楼上把所有楼柱的接口切割开,在中间一个位置把绳子拴牢后,所有人撤离到地面,最后,大家齐心协力拉绳子。“一、二、三!”随着几声吆喝,一层楼的钢架轰然落地,生生地被拉到地面上。

50岁的老刘反应有点儿迟钝,他和另外一名女工友被安排抬这些被拉下来的钢架,两辆大货车就停在旁边等着装车。“这些钢架其实都是新的,拉到加工厂再简单加工一下,又可以用在别的村庄建楼房了,这可比卖废品贵好几倍呢,你们拆的时间尽量小心些,别给弄弯了。”一名司机向大家讲解着诀窍。

记者干的是活工,一天200元,包吃包住。雇记者的是个小包工头,只负责拆房,他的上面还有二包和大包。二包不仅负责拆房,还负责建房,记者上次体验的一周建一栋楼就是他们的杰作。而大包则一般都在幕后,既负责协调建房用地,还负责协调拆迁补偿。“一层一层,各管一片,这里面水深得很,你们只管干好活就中了,别打听那么多。另外,还要注意安全,出事儿了,可是自己负责,没人会管你们……”开车回来的包头工冲着记者训道。

无奈|随时都有危险随时会惹官司

中午的饭,就在工地上解决,包工头雇人拉来一大桶烩面和烧饼。大家顾不得洗手、洗脸,就着工地上飞扬的尘土,有说有笑地边吃边聊。“干活人不图好赖,吃饱就中。”一名工友说。不远处,几十栋新建大楼拔地而起,这些被拆掉的非法建筑,在赔偿过他们各自的主人之后,会有各式建筑在此扎根落户。

真正的楼房,光地基都要打几个月,哪像咱盖这楼,纸糊哩一样,想想咱干这事儿,也够缺德的,建的楼就没住过人,建了拆,拆了建,咱挣俩出力钱,人家房东挣的可都是大钱,坑的可都是国家……”工友们边吃边这样议论着。

别光想着挣钱,干这活像打仗,随时都有生命危险,弄不好还得吃官司。”一名工友指着旁边一位叫雷国正的说:“干这活要眼观六路,耳听八方,还要眼疾手快,更重要的是还要跑得快,但有时候,你跑都跑不了,不信你问问他。

43岁的雷国正果真从口袋内掏出一张传票,记者在传票上看到“上街区人民法院”鲜红的印章,开庭日期是2015年1月27日。

雷国正说,他和拆迁的工友们都不缺官司:有的是干活中砸伤、砸死了,有的是掉下架或者自己不小心碰住了。“像我这官司,是想都想不到的,奶奶的,人不走运时,喝口凉水也塞牙。”雷国正恨恨地骂道。

原来,去年夏天,雷国正与自己的亲哥哥雷耀正以及几名老乡一起搞拆迁,因为不想多耽误一天时间,天本来已经黑透了,还有一些小活没干完,几个人商量着,干脆干完再放工。可就一眨眼的工夫,一名工友从两米多高的脚手架上踩空掉了下来,双腿粉碎性骨折,到医院治了几个月,花了几十万,现在还没好利索。

刚开始,他们在一起干活的5个人轮流去医院看望,还凑了几千元给他。可最后花钱太多了,又落了个六级伤残,这事儿可就大了。“我们都是出力干活的,谁有钱能管得了他的后半生?”雷国正与另外几名工友全都六神无主了。

他向我们索赔50多万,谁能赔得起啊!”雷国正说。协调不成,工友的一纸诉状让他们几个工友十分委屈,可又有什么办法呢,现在也不知道开庭后法院会怎么判。

去年一年,雷国正摊上了两起官司。除了这一起外,另一起已经“私了”,最终赔了人家4万多。“辛辛苦苦干一年,等于白干。”雷国正说,那是自己正在拆墙时,一名拉砖的工友开着三轮车突然从墙边过。赶巧的是,就在那一瞬间,墙倒了。那人连人带车一起被砸到墙底下,差一点出了人命。“都是下力人,人家也知道我不是故意的。后来经熟人协调,赔钱了事,难啊!”雷国正叹息道。

突击队员需要扛着一百多斤的氧气瓶上阵

砍砖也有砍砖的乐趣与收获

突击队|干好了,以后再有活工头都会想着你

冬日的阳光更觉温暖,在工地上吃完午饭的工友们,有的躺在太阳下美美地抽着纸烟,有的抽空在工地上拣着铁丝头、螺丝钉,雷国正不知从哪里扒出一件实木三斗桌。

一个小时的自由活动时间,在外喝得脸红脖子粗的包工头回来时,工友们自觉地回到各自的岗位上。伴随着铲车的轰鸣和电焊火光的闪耀,拆迁战场再次灰尘弥漫。

上街老铝厂南门,一个叫任庄的都市村庄拆迁任务重,要求当晚“一扫光”——所有地面上的建筑必须拆除完毕,不能有一处挺立的建筑。

明天上午区领导要来检查,这是政治任务!”包工头一边给大家做战前动员,一边临时从工地上抽出8名健壮的工友组建突击队——每人现场发100元现金、一包帝豪烟和一副新手套。

记者被选进了突击队!“好好把握,你要珍惜这次机会,一般被包工头选中的突击队员,以后再有活他都会想着你,第一时间给你打电话。干咱这行的不愁没活干,只要城市在,就要建楼,建楼前,先要拆迁,我们这一行会越来越吃香。”在开往工地的面包车上,身边的一位工友好心地给记者上起了政治课。

面包车停在三栋已被挖掘机捣得摇摇欲坠的住宅楼前,翻过粗壮的杨树和山一样的建筑垃圾,记者与工友们迅速占领了几个楼门洞。“两人一个单元,争取天黑之前拿下!”包工头下达命令后,大家一人抱起一个一百多斤重的氧气切割机开始钻进楼房。“门框、水管,凡是带铁的,都要。点火!”工友一边说,一边点燃切割机,开始切割。

见记者技术不太熟练,雷国正主动要求与记者搭班:“你把我割下来的铁管隔着窗户往下扔,千万要小心,可不敢砸住人。

脚下的楼板开始剧烈震动,挖掘机开始在这栋楼上挥舞铁臂了。“快,楼快塌了!要赶在楼塌前把里面清理一遍。”雷国正一边熟练地切割着铁门、钢管,一边催促着。

乐趣|工头拉走值钱的,工友们拣点钢筋头去吃火锅

冬天的太阳走得早,还不到傍晚6点,天已经快要黑透了。一行人从最后一栋楼内跑出来不到十分钟,整栋楼“”的一声全塌了,大家的脸都成了灰黑色,一副新手套也已磨得露出了手指头。

装车!”包工头再次下令,两辆大卡车不一会就被装得满满的。包工头满意地笑着给大家发钱:“干哩不赖,每人再给一百,地上的东西你们拾拾卖了去吃火锅吧,天冷。

包工头押着两卡车废铁走了,大家开始摸黑在废墟中扒拉着有用的钢筋头、螺丝钉。“他们挣的是大钱,一包就是一栋楼,整栋楼多少钱,比如说是两万,拆的废铁卖了三万,人家挣了一万,我们工资才多少?我们挣的是出力钱,包工头也有赔的时候,有些楼如果建的时候偷工减料,拆的时候就没那么多铁,肯定就赔了。越老的楼质量越好,里面的钢筋也最多,一般赔不了。”几名工友一边扒着废铁,一边向记者讲解着拆迁中的生意经。

说笑间,几堆碎铜烂铁装进了工友们骑过来的三轮摩托车。“干活的时候要多留个心眼,有些适合我们卖钱的小边角废铁要特意放在一个地方,晚上包工头走后,我们一收拾,这就是火锅钱。”一名工友向记者讲述着拆迁里的油水。

坐上三轮车,一群人说说笑笑进了一个废品收购站。一转眼,两三轮车的废铁换成了三张粉红色的百元大钞。“走!吃火锅去。喝啥酒?还是牛二(牛栏山二锅头)吧?卖多少花多少,不分钱了,吃光喝净!”工友们说笑着进了一家火锅店。

酒足饭饱之后,记者提出想换个工种,大家齐声说:“跟娘们儿耍吧,砍砖去,一天也能挣一百多。

奋斗|有人“靠砍砖砍出两套房”激励着不少工友

没人知道雷国正老婆的名字,大家都叫她“国正家的”。“嫁鸡随鸡,嫁狗随狗,嫁给杀猪的翻肠子,嫁给搞拆迁的就得砍砖。”几杯酒下肚,吃着火锅的雷国正红着脸调侃道。

工业路的尽头,一栋二层小楼的拐角处,是雷国正的出租屋,“十多平方米,每月200元,以前儿子和闺女在家时在一起挤着住,现在孩子们都回老家上学了,就我们俩”。

记者来到雷国正家时,“国正家的”早就回来了,自己做了“糊涂”(周口方言,晚饭)喝。这位来自周口的女人没上过一天学,与丈夫在拆迁工地上认识并结婚生子,直到前些年孩子们开始入学时,才托人回老家办了户口,一次办了三个,她自己也结束了二十多年的“黑户”生涯。

出生在拆迁工地上的一双儿女随父母在郑州周边漂泊,没上过幼儿园,小学也上得断断续续。直到前年,大女儿开始上高中、小儿子要上初中时,孩子们才不得不回了老家。“在这儿上没学籍,也参加不了高考,只得回去了,孩子们刚走时我想他们想得发疯,时间久了,慢慢也就疲了。”“国正家的”叹着气说。

晚上借住在雷国正家,第二天一大早,记者被“国正家的”喊醒说:“起来吧,砍砖去。”她领着记者,走到一个名叫“朱寨新村”的小区门口说:“他们马上出来,我跟他们讲过了,咱的头儿在这儿住,人家靠砍砖砍出两套楼房了……

突、突、突”,寒风中,一辆农用三轮车开出小区,稍一停顿,记者与“国正家的”赶紧扒了上去,已经有五名妇女挤着缩在车厢里,清一色的口罩、围巾,看不清脸。

女人们 |我们各挣各的钱,免得生闲气

清晨的风刀子般地打在脸上,一群人说说笑笑中到了一处已被拆得七零八落的工地上。三轮车司机停稳车,开始给大家分活:“你们两个,这一堆,你们三个那一溜……

一把砍刀,一副手套,是砍砖工的工具。坐在冰冷的砖堆上,拿起一块砖快速地用砍刀四面砍净,随手扔在一边。“砍砖时不要用力过猛,把砖砍断就不值钱了。还要细心,一定要把砖上的水泥和白灰全部砍掉、砍净,砍不净装到车上被买主查出来是要扣钱的……”“国正家的”向身边的记者传授着砍砖要领。

砍一块砖一毛钱,自己砍的砖自己放一堆,砍够一车后,大家一齐装车,一车一般能装四千块,到晚上大家一起算账分钱。

工地上的砖分好多种,水泥墙扒下来的砖最难砍,最好砍的是围墙上扒下来的砖,一般是用泥垒起来的,很好砍,有时一天能砍两千块,但也最费手套,一天得磨烂两三副手套。“我们砍砖的最大的开支就是手套钱,一月要戴烂几百双,我们都是去批发,一批都是几百双。”“国正家的”说。

砍砖对时间要求不严,中午、晚上都是回家自己做饭吃,大家是一个小集体,常年在一块儿砍砖,三轮车司机是领头儿的,负责联系砍砖的工地,也联系卖砖,每天晚上都结清当天的账,只要砍的砖装上车,卖不卖都得给大家结清账。

国正家的”带记者入伙的领头儿的叫禇德忠,他们在一起砍砖有四五年了,几乎砍遍郑州周边大大小小的拆迁工地。“砍砖一般都很固定,一要对脾气,平时在一起干活,开些荤的素的玩笑都不会生气;再一个是不能偷懒,爱耍滑的,一次、两次之后,第三次就没人带你玩儿了。”一名砍砖的妇女说。

领头儿的虽然挣钱比砍砖的多些,可也要承担风险。“我卖出去一块砖能净挣5分钱,给拆迁工地上的包工头要提5分,可我自己卖出去的砖有好几千元到现在还没要回来,你看看这欠条……”禇德忠递给记者一张名片。他的名片上,印着“专业拆迁,买卖旧砖,拆迁楼房、平房”字样。凭着砍砖,他在郑州买了两套住房:“第一套是六楼,我和老婆岁数大了,都嫌太高,去年又买了朱寨新村的这一套,一楼。”禇德忠的脸上,写满了知足。

禇德忠的老婆也在拆迁工地上砍砖,可她却不愿与老禇一伙,而“国正家的”也不愿与雷国正在一起干活。“我们各挣各的钱,这样更自由些,免得生闲气。”“国正家的”满脸幸福地笑着说:“我前天用自己砍砖挣的钱偷偷去商场买了一副金耳钉,你看,亮吧?

但愿这是杞人忧天

记者手记

上个月,我入住石佛村,体验了一周建一栋楼的刺激。11月28日,大河报发出两个整版的报道,并在头版配了大幅照片。稿子见报后,读者反响很强烈。

在我最初准备体验工友们的生活时,我最担心他们的生存状态,担心他们有欠薪或找不到工作的,报社领导也指示我,尽可能利用媒体的优势帮帮他们。

随着体验的深入,我渐渐发现,我的担心似乎有些多余,一来他们都是现金结账,当天结算,从来不用担心会被拖欠工资;二来随着郑州城市化进程的加快,郑州周边被拆迁的都市村庄越来越多,拆迁工人们从来不用担心没活干。

当然,记者的体验只是管中窥豹,是否所有的拆迁工人都能按时足额拿到血汗钱,还真不敢说,但愿我是杞人忧天了。

与记者一起拆迁的工友们,此前有开饭店的、跑出租的,还有批发水果的,自从转行搞了拆迁后,就再也不愿离开这一行了。虽然危险、辛苦,但钱多、自由、快乐,没有房租的压力,不用请客、送礼,想干了干,不想干了歇,他们有他们的生活方式,也有不同于我们的乐趣与幸福。

(大河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