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粮田展“新”颜
长葛高标准粮田中的喷灌系统正在作业
长葛
规划建设高标准粮田50万亩,目前已建成32.79万亩。其中6.5万亩高标准粮田建设提升工程项目位于董村镇、石象镇、古桥镇,共涉及39个行政村。
摘下一个麦穗,放在手掌中轻轻揉捻几下,一颗颗青绿的麦粒呈现在眼前。5月20日,长葛市古桥镇董天龙村村民梁凤云打量着手中饱满的麦粒,满意地说:“今年肯定又是一个丰收年。”
梁凤云家种了十来亩地,都位于高标准粮田之中,以前农忙时全家老少齐上阵,现在她一个人就能全部拿下。
高标准粮田的建设和配套的社会化服务,不仅解放了大量农村劳动力,更提升了粮食产量:许昌市所辖5个县(市)中,长葛市的耕地面积最小,粮食单产却连年名列前茅,总产稳定在10.6亿斤以上,连续7年获得全省“产粮大县”称号。
新设施,高产节水两不耽误
在古桥镇的高标准粮田里,绿色麦浪随风翻滚,麦浪中纵横排列的黑色小点引起了记者的注意:这是什么东西?
“这是半自动伸缩式喷灌系统。”长葛县农林局农艺师赵荣杰说,那些黑色装置是喷头,平时这些喷头缩在地下40厘米处,不影响各种田间作业;需要浇水时,它们可以伸到地面上80厘米左右的地方,把麦子浇得又匀又透。
赵荣杰把记者领到地头的智能井阀前,介绍说,在这里一刷卡,就可以直接控制田里的喷头,再不用开车、拉管子,一个人一天浇几亩地轻轻松松。
“更重要的是,这种方式很节水,以前大水漫灌的方式浇一亩地至少需要五六十吨水;现在只要三十吨左右,省了近一半。”高级农艺师宋发旺补充说。
有收无收在水,少收多收在肥。长葛市在高标准粮田建设中,把水利设施建设放在重要位置,全市共规划了23.79万亩高效节水灌溉项目,目前已建成6.41万亩。
去年,长葛市整合了新增千亿斤粮食田间工程、农业综合开发、土地综合治理、小农水等涉农项目资金近亿元,集中打造高标准粮田和高产创建万亩示范方。良好的基础设施和配套的技术服务,增强了粮食生产发展后劲,2013年,示范方内粮食产量比方外高7.2%。
新模式,管护到位事半功倍
“打了除草剂没多久,这些杂草就又冒出来了。”穿着横条反光背心的刘云洲一边利落地拔草,一边跟记者说话。
他是长葛市高标准粮田的管护队员。每天一早,他就来到自己分管的区域巡查,清扫田间的道路,拔除路边的杂草,疏通堵塞的井盖……
刘云洲的管护区域,沿主路绕一圈大约是3.5公里,按一天走一圈计算,一年下来,他至少要走上1200多公里。
“实际上可不止这些距离。管护队员们一天经常要沿路转上两三圈,有时候夜里也会出来巡逻。”长葛市农林局党委委员栾喜亭对管护队员们的责任意识和敬业精神竖起大拇指。
重建设、轻管理,权责不清、主体不明,“群众不愿管、村里无钱管、乡里无权管”,曾是不少地方农田基础设施管理的痼疾。
然而在长葛,一套健全的长效管理维护机制,让这个难题得到化解。该市每年拿出资金100万元,专门用于高标准粮田的日常管理。全市共招聘80余名管护队员,穿着统一制服,每天对粮田中的路、林、沟、渠、井、电等各种设施进行巡查、维护。这种做法在我省的高标准粮田管护中属于首创。
“我们整天在户外劳动,市里还专门给我们买了人身保险。”刘云洲干完了手头的活,冲记者点点头,又向前方继续巡查。
新愿景,打造现代农业标杆
“那边是我们准备重点打造的1.1万亩精品核心区。”栾喜亭指着远处一片麦田说。
今年2月,省政府确定把由河南农大承担的国家2011协同创新中心3万亩现代农业试验区放在长葛,计划用2至3年的时间建设成为“中原特色,国内领先,世界一流”的现代农业示范标杆、农业科研协同平台和机制模式创新基地,其中1.1万亩为精品核心区。
“那里将来可‘洋气’了。”许昌市种植业科科长袁德立说。
他所说的“洋气”,指的是核心区将会引进的诸多先进技术设备:引进激光平地技术,实现大规模农田平整;引进现代农业物联网技术,实现小区里墒情测定、灌溉排水、施肥打药自动控制;引进节水灌溉施肥设备,实现水资源节约利用;引进喷药无人机,进行规模化高效植保作业;配备高性能农机装备,实现全程机械作业……
长葛市对高标准粮田、现代农业试验区基础设施进行建设完善、改造、提升后,将以豫粮集团为主体,依托豫粮集团对试验区土地进行大规模流转,以河南农大为技术支撑,实现规模化种植,集约化经营。
“我们将通过改善生产条件、融入现代科学技术等方式,提高粮食生产的综合能力和科技含量,为粮食生产打造一个示范样板。”农业部小麦专家指导组副组长、河南农大2011协同创新中心主任郭天财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