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承千年的濮阳麦秆画 传承与发展面临困境(图)

30.01.2015  19:10

  在麦秆画的传承与发展之路上,不时面临着市场竞争、制作人员出走等困境,但市场转型和政府扶持能否让这个“国字号”非遗再次迎来春天?

  □东方今报记者 高晨/文

  高晨 沈翔/图

  ●麦秆画的市场化之困

  在濮阳的麦秆画行业当中,不仅聂远征、刘丽敏二人的口碑在业界盛传,今年44岁的王华平,也是清丰麦秆画的重量级人物

  自幼酷爱美术、痴迷画画、敬畏艺术的他,曾被人们称为“神笔马良”。

  王华平1993年创办麦秆画工作室,成为濮阳最早创办的麦秆画企业之一。他的麦秆工艺字画瓶“锦绣中华”、“富寿长春”两件作品被中南海人民大会堂收藏,并颁发了收藏证书。

  像聂远征、刘丽敏、王华平三人这样,从事麦秆画经营行业的,在濮阳市古城路有十余家。

  不过,“从一开始拥有二十多家经营麦秆画店”的濮阳古城路,如今的场面,已是逐渐显现出了麦秆画市场的颓势。

  据王铭伟粗略估算,目前整个濮阳市场,麦秆画的销售量为一万余幅,年销售额在六百万上下,而相比于三年前麦秆画的年销售量,如今“整体收入仅仅是以前的三分之一”。

  麦秆画市场走下坡路的原因,来自于几个方面:一是,麦秆画市场目前正在面临着产业结构调整。二是,麦秆画手艺人不断出走:随着来自于同行之间,包括模仿麦秆画风的河北芦苇画的市场竞争,致使麦秆画卖不上价,作为“技术工人”的麦秆画手艺人,“因短时间内看不到效益”,不得不选择出外打工。三是,用来做麦秆画生意的门店租金不断上涨,一些门店由于入不敷出,纷纷转让或出租。

  ●反思与发展

  其实,麦秆剪贴作为民间传统艺术,不仅在河南范围有着悠久的传承历史,黑龙江哈尔滨、潮州南阳、浦江和广西等地生产的,同样较为著名。

  对此,聂远征觉得每个地方的都有特色,河南的麦秆画主要利用麦秸秆的自然色,进行高温

  烫而后加工,从而呈现出深浅颜色的变化,“古色古香是其区别于其他地方麦秆画的最主要特点

  而不同于河南麦秆画的是,外地的大部分麦秆画都上颜色,这样的画更具有现代感、时尚感。

  聂远征认为,在经营上,浙江省义乌市作为全球最大的小商品集散中心,是“把河南麦秆画平贴手艺学到手后,进行批量生产,这在经营思路和头脑方面,确实领先我们一步,下一步在商业化方面,的确要向别人学习”。

  “义乌做麦秆画,是用流水线进行批量生产,一幅图制作量大,甚至可能达上万幅,所以价位是这里的十分之一。”正在负责申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濮阳刘丽敏麦秆画第九代传承人王铭伟说,之所以外地的价格便宜,是缘于他们用工成本,毕竟流水线上的员工,仅仅培训三天,就能上岗了,“这也致使我们这里的麦秆画发展,进入了一个很可怕的‘瓶颈期’”。

  王铭伟觉得,麦秆画作为传统的民间艺术品,如果没有高利润做保障,很难实现自我生存,而且以目前的态势发展下去,对于行业发展很不利。

  看清这一点后,他现在已经有了新的思路。不仅准备针对中低端麦秆画,开一家麦秆画超市,还准备建立起一个麦秆画博物馆,让更多的人了解并熟知麦秆画。他还准备包下几十亩地,创建一个麦秆画文化产业园,

  ●政府扶持重疏导

  据了解,目前濮阳市在奖励传承人方面,也下拨了专项资金,承诺获得省级比赛金奖,奖金5000元;获得国家级比赛金奖,奖金为1万元。

  此外,国家每年也会拿出相应的专项资金,用来奖励国家级、省级“非遗”项目传承人。

  作为省级传承人的聂远征,因为这些年在全国各类展销会上,以及省内外比赛中屡获奖项,他从省里到市里都得到过一定的扶持。

  如今,濮阳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濮阳市文联、濮阳市民间文艺家协会等几家单位,也都在积极地向全国,乃至全世界推荐麦秆画参加国内外的文化交流和展销。

  他们不仅联系中央电视台到濮阳拍摄麦秆画专题片,还积极地帮各家麦秆画单位申报省级、国家级非遗项目,与此同时,还对那些传承人及商家,在申请贷款方面给出了相应的优惠政策。

  “政府扶持是一个方面,商家的经营思路需要改变。”濮阳市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主任刘小江说,以前都是上门定制麦秆画,现在则需要主动走出去,“其实每年的机会都非常多,比如在一次展销会上,浙江义乌的某家单位向濮阳市制作麦秆画的工厂签下长期合作订单,他们出设计图,我们来进行批量生产。而且自从麦秆剪贴艺术被成功申请为‘国字号’非遗后,订单数量较以前也有增长”。

(东方今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