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们的北京——兰考留守儿童聚爱北京活动纪实
梦中北京
对于14岁少年陈聪聪来说,“去北京”像是一颗突然砸中他的彩蛋。6月29日晨读,兰考县小宋乡第二中学八年级一班的陈聪聪突然被叫进了办公室,级段长王老师塞进他手里一张表格,要他认真填写。陈聪聪一向是个腼腆又听话的孩子,他没有多问,仔仔细细地填写后又仔仔细细地检查了一遍,直到上交表格两天后他才从同学那里得知,那是一张“县妇联留守儿童聚爱北京”活动的报名表,而他陈聪聪是八年级唯一一个候选人。陈聪聪心中涌出一些后之后觉的兴奋,那天他在日记中写道“北京是中国人民都向往的地方,而我终于要去北京了。”
陈聪聪的日记
女孩孔梦宇用她刚满11岁的想象力把北京描绘成一个有着“高楼大厦”“洁净的人行道”、“碧玉般草坪”的地方。她把妇联通知自己去北京的事情告诉奶奶后,奶奶不住地说“真是件好事啊”。奶奶趁着集会给孔梦宇买回一双缀着三朵小花的蓝色凉鞋,孔梦宇很宝贝这双鞋,把鞋子里外包了两层塞进了书包,她打算到北京后再把它拿出来穿。
7月16日晚21时31分,由兰考开往北京的1488次列车4号车厢迎来了它的三十位兰考籍小客人,陈聪聪和孔梦宇也在其中。那天晚上孔梦宇睡得并不好,凌晨三点五十分,辗转难眠的她偷偷从中铺溜了下来。她坐在走廊临窗的位置,拉开窗帘开始数星星,一颗、两颗、三颗……列车驶过黑夜,天边开始泛白,孔梦宇不知道车走到了哪里,但觉得始终是离北京更近了一些,她在睡前听上铺的王高洁说“北京的晚上商店都不会关灯,整个夜空灯火通明。”王高洁是听同行的小伙伴杜真瑞讲的,因为杜真瑞“去年在爸爸妈妈打工的深圳呆过一段”,她告诉大家“北京到了晚上肯定跟深圳一样好看”。孔梦宇想,北京夜晚的灯光应该比天上的星星还亮吧。凌晨5点56分列车驶过了河北衡水,奔向与孩子们素未谋面的北京。
初遇北京
7月17日的北京用35摄氏度的高温热情地迎接来自兰考的客人,初来乍到,陈聪聪就受到了格外的关注,在第一站的妇女儿童博物馆中,陈聪聪被选派为“焦裕禄精神小宣传员”,为博物馆赠送承载焦裕禄精神的书籍。成绩优异、个头高挑、样貌清秀……陈聪聪总是人群中极出挑的一个,可他的性格却并没有外表显得自信。“阿姨,谢谢您对我们的帮助,我代表兰考小朋友把这本关于焦书记的书送给您。”陈聪聪将书籍送到妇女儿童博物馆副馆长曾祝手中,声音微微有些发颤。如同出发前的小联欢会,陈聪聪被大家起哄表演节目,他手足无措地站在讲台上,刚支支吾吾介绍完自己,额头上已经渗满了汗珠。陈聪聪说自己性格“比较腼腆”,渴望优秀,却害怕表现。
陈聪聪作为兰考县留守儿童代表在毛主席纪念堂传递焦裕禄精神
11岁女孩孔梦宇终于如愿以偿看到了北京的夜,17日晚上,一车人马从中国自然博物馆走出,华灯初上的北京毫不吝惜地向这群来自来自兰考的孩子展露它的恢弘和精彩。孔梦宇在三岁那年曾被接去过父母打工的广东东莞,可东莞到底是什么样子,孔梦宇早就说不清楚了。从小爸爸就不在孔梦宇身边,不久之后妈妈也追随爸爸的脚步离开了东邵岗村的老家。对于爸妈的工作,孔梦宇并没有多少概念,直到一年前,小姨的手指在工作中被针扎伤,孔梦宇才第一次在电话中警觉地询问起父母的工作性质——纺织厂工人——奶奶说“做这活儿得机灵,不能跑神,不然整个手指都有可能被切断”年幼的孔梦宇被吓得不轻。被庞大的机器扎伤的手指——几乎成为那个时期的孔梦宇所有噩梦的来源。
孔梦宇想起下午在妇女儿童博物馆中的情景:讲解员叔叔介绍着从古至今妇女劳作的工具,讲述着妇女们的聪明才智、博爱情怀,以及在推动人类文明进步中不可替代的贡献。孔梦宇觉得自己的妈妈应该也能算作伟大妇女中的一员。
孩子们在中国妇女儿童博物馆与组织者在一起
感知北京
妇女儿童博物馆、自然博物馆、东高地青少年科技馆、消防博物馆、科学技术馆,接连四天的圆梦之行,陈聪聪几乎迷上了北京博物馆中的一切。他从不知道除了看书、听课以外还有这样与科学亲密接触的方式。陈聪聪一笔一划地记录着自己在北京的每一桩行程:“下午我们去了钱学森航天馆,我们看了火箭和飞船、玩了模拟航天飞船发射系统,我现在对航天充满了兴趣”、“今天我们去了国家消防馆,参与了地震和防火演练,我学到了自救的常识,我以后一定会注意防火和灾难自救”、“下午我们去了国家科技馆,一个外国人为我们表演怎样使用液氮”……陈聪聪在令人眼花缭乱的科学世界中像个流连而不知返的顽童。
孩子们在中国自然博物馆
代理家长为孩子讲述历史知识
总是被冠以“品学兼优”头衔的陈聪聪已经连续三次考试拿到全年级第一名了。陈聪聪的心很大,他在出发前的日记中这样写:“北京有很多很有名的大学,我本来想靠自己的努力考进去,但在妇联的帮助下我可以提前去看一下,我真的高兴极了。”陈聪聪说自己“很要强”,早就认准了清华,因为听大人说“清华是全国最好的大学”。
陈聪聪不再羞于去描述自己的理想,也不再掩盖自己对未来悄悄燃起的希望。7月18日的清华园,陈聪聪花了五元钱买下两枚清华大学的仿制校徽,他手捧校徽,让代理家长帮他在园内写有“行胜于言”的日晷前留了张影。他觉得五年后的自己一定能手捧真正的校徽,回到这个令他心心念念的地方。
陈聪聪说他不会忘记17日下午在东高地科技馆认真制作、又亲手发射的小火箭模型,火箭飞向天空的那一刻,陈聪聪既紧张又激动,他希望火箭飞得再高一些、再远一些,仿佛那是他在心中蓄谋已久的梦想。
孩子们在东高地科技馆制作航模
而孔梦宇却说,自己并没做过太“遥远”的梦。“每次考试完,我就希望自己下次能进步些,就像这样,做好现在的事儿”,“北京比我们那儿好得多,但没想过以后要到这儿来生活”,“能和爸妈、爷爷奶奶住在一块,不管在哪儿都挺好的。”孔梦宇总结自己是一个爱哭爱“舍不得”的人。
北京给了孔梦宇很多的人生第一次:第一次睡火车卧铺,她兴奋到几乎整夜未眠;第一次住招待所,第二天回来看到收拾一新的房间,她竟惊慌地以为进了小偷;第一次坐升降电梯,电梯停稳前她紧张地捂住双眼……可是,孔梦宇对北京依然有着少年老成的理解。当大巴车途径国家大剧院、北京电视台,邻座嘴里总哼着歌的女孩张盼英幻想着有朝一日能够来到北京成为像邓紫棋一样的大歌星时,孔梦宇却从未放弃过对家乡生活根深蒂固的执念。行程第三天,代理家长带孔梦宇在肯德基点了一份薯条,孔梦宇嚼着薯条,觉得它并不如奶奶做的烫生菜好吃,奶奶总能掌握住那种“半生半熟”的火候,烫出的生菜咸咸的,内里却清新甘甜。
孩子们第一次坐电梯
第一次吃正宗老北京炸酱面
第一次与外国人交流
再见北京
离开北京前陈聪聪很不舍,父母远在河北衡水打工,爷爷去世、奶奶患偏瘫,陈聪聪已经独自生活了一年有余。他每天一个人起床、做饭、上学、睡觉,一个人管理自己的生活。最初是会害怕的,对于年幼的陈聪聪来说,那时的夜晚格外漫长,“害怕了就一个人念课本,或者打开电视机把声音调大些”,后来,再后来,也就慢慢“习惯了”。
火车站候车厅里孩子们写起日记
长期的独处使得陈聪聪比其他男孩子显得更内敛,也更早熟。对于北京之行,少年陈聪聪在日记中提到最多的词是“感谢”——“感谢所有帮助过我们的爱心人士”、“感谢各个博物馆的讲解员为我们讲解”、“由衷感谢妇联给我们提供的这次珍贵的经历”、“感谢代理家长鼓励我,使我更加自信”……陈聪聪对北京的一切都心怀感恩。当被问及是否会觉得自己比其他孩子更需要帮助和照顾时,陈聪聪咬着嘴唇摇了摇头,他说自己跟别人没什么不同,有人帮助会觉得感激,但如果只有一个人,也会努力生活得很好。回答问题的陈聪聪眼睛亮亮的,声音小却坚定。
7月20日晚,14岁兰考少年陈聪聪,怀抱着对未来的信心、对梦想的笃定,与身后灯火初明的北京挥手告别。告别的队伍中,排在队尾的瘦小的孔梦宇也显得分外不舍,她回过头,和“高楼大厦”说再见,和“洁净的人行道”、“碧玉般草坪”说再见,和她无数的第一次说再见……奶奶曾说过“金窝银窝不如自家的草窝”,孔梦宇想,草窝有一天也总能变成金窝吧。“我爱兰考,我要努力学习,长大后把兰考建设得像北京一样的美丽”孔梦宇坐在火车站候车厅,写下了她在北京的最后一篇日记。
一大家子人在天安门城楼前合影留念
返乡的孩子们与代理家长惜别
那夜,由北京开往兰考的1303次列车承载着30份各不相同的收获和希望,穿过黑夜,驶向21日故乡的黎明。孩子们相继睡去,他们知道一觉醒来,在路途的另一端,有一桌热腾腾的好饭正在等待着他们的归来。
(文字/郑佩枫 摄影/郑佩枫)
相关文章:
放心北京 ——— 妇联代理家长手记
零点三十分,孩子们都睡熟了,有的还打着香香的小鼾儿。我起身,想挨着隔间给孩子们掖掖被子。
这是程晴晴,小姑娘不爱说话,却写得一手好字;这是郑子涵,个头已经比我还要高了,却还总是一脸稚气和调皮;这是张盼英,爱唱歌,我一直叫她小百灵;这是陈聪聪,是孩子里的小哥哥,聪明又稳重,所有小朋友都和他交好……1、2、3、4、5……30,全员到齐。我突然有点想哭,不是难受、不是委屈,心中唯有感动与感谢。
我要感谢也值得感谢——感谢北京朋友们的真切,感谢领导们的支持,感谢妇联姐妹的付出,感谢代理家长的努力,感谢志愿者的帮助,感谢孩子们的懂事和听话,更要感谢乡亲们的信任和托付。
北京之行即将结束,孩子们的人生旅途才刚刚启程,而我们妇联的关爱与帮扶之路也绝不会停歇。多年之后,当孩子们长大成人,再次踏上北京这方热土,我想,他们会更自信、更快乐。
写于2014年7月20日夜1303次列车上
火车上代理家长为孩子们讲解《念奴娇·追思焦裕禄》
代理家长为孩子们夹菜
代理家长和孩子们在鸟巢
代理家长和孩子们来到毛主席纪念堂
(文字/郑佩枫 摄影/郑佩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