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银行间市场共发行65单2770亿资产证券化产品
“2014年,资产证券化经历了爆发式增长。”中诚信国际1月8日发布的《2015中国信贷资产证券化展望》指出,资产证券化产品的发行数量和金额2014年都有大幅增长。
中诚信国际统计显示,2014年全年,银行间市场共发行65单资产证券化产品,发行金额2770亿元。与2013年发行6单共157亿元、2012年发行5单共192.62亿元的规模相比,数量和金额明显飙升。
从2005年试点启动至今,资产证券化已经发展近10年。受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影响,试点一度暂停,直至2012年5月重启。但随后1年半左右的时间里,其发展一直较为缓慢。
2013年8月,国务院常务会议提出,进一步扩大信贷资产证券化试点规模。2014年11月,银监会下发《关于信贷资产证券化备案登记工作流程的通知》,将信贷资产证券化业务由审批制改为业务备案制,多重利好之下,资产证券化产品发行在2014年集中爆发。2014年9月至12月,共发行37单产品,发行金额1463亿元,单数和金额都超过全年的50%;备案制推出仅1个多月的时间里,设立的产品就有15单、总额达689亿元之多。
可喜的不只是量的增加,结构的优化也将使资产证券化产品“后劲”更足。近期,外资银行参与国内信贷资产证券化已获得突破,由汇丰银行(中国)发行的首单外资行资产证券化产品将于1月15日面世。
外资行的加入意味着资产证券化的参与主体进一步多元化。中金公司固定收益分析师杨冰认为,短期来看,外资行的首单产品对市场整体影响微乎其微,但如果外资行能逐步将国外成熟交易模式等引入中国市场,也将推动产品进一步丰富。
新加入的不只有外资行,2014年,资产证券化产品发行机构范围明显扩大。除了此前已有的政策性银行、国有银行和汽车金融公司外,城商行、农商行、金融租赁公司和资产管理公司都加入了发行“大军”。“2015年,城商行和农商行在发行单数上可能占到‘半壁江山’。”中诚信国际结构融资部总经理钮楠认为。
发行机构有热情,也需要积极的需求力量来支撑。此前,信贷资产证券化产品“银行互持”的现象极为普遍。所谓“互持”,简单来说,就是A银行发行的产品,B银行买入,同时,A银行也持有B银行发行的产品,绕一圈下来,各家银行都互相持有对方发行的产品。这一方面使得资产证券化产品投资者结构高度集中;另一方面也没有达到通过资产证券化将部分信贷风险转移到银行体系之外,从而分散风险的初衷。“现在我们欣喜地看到,已经有更多的投资者参与进来。”钮楠表示,现在部分券商自营、资管、基金和保险等投资者都开始关注和投资资产证券化产品,甚至RQFII(人民币合格境外投资者)也参与进来,投资者结构有了明显改善。
“未来,资产证券化将进入常态化发展阶段。”钮楠认为,资产证券化试点初期,很多金融机构发行证券化产品都是在“投石问路”,要实现常规化发展,金融机构的内生需求是前提。而受补充资本、改善资产负债期限错配等需求的影响,今后金融机构发行资产证券化产品的动力将更足。叠加监管政策的利好,资产证券化发展将稳步提速。
中诚信国际在报告中预计,虽然单月发行量可能比2014年的11月至12月有所回落,但总的来看,2015年,资产证券化产品将保持较快增长的态势,此外,产品的发行规模和参与范围将不断扩大,资产种类和结构创新也将更为丰富。(经济日报记者陈果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