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艺《我们的荆轲》登陆圣彼得堡
在被认为是中国戏剧母体的俄罗斯,北京人艺创下了两项第一——2011年《雷雨》赴莫斯科以及2014年《我们的荆轲》赴圣彼得堡均是中国戏剧在这两座艺术之都的破冰之旅。当地时间10月3日晚,由诺奖得主莫言编剧、人艺院长任鸣执导的《我们的荆轲》,在圣彼得堡波罗的海之家剧院结束了此次赴俄罗斯波罗的海戏剧节的演出,由于正值中国国庆日,剧院前广场升起了一面五星红旗,而这出用当代视角讲述的古老中国故事,也让不少对当代中国知之甚少的俄罗斯观众第一次厘清了原本有些模糊的中国与日本,“这才是真正的用东方美学讲述的东方哲学”。
让诺奖邂逅诺奖
坐落于涅瓦河畔的圣彼得堡大学,不仅是彼得大帝建立的俄罗斯第一所大学,还出过门捷列夫和7位诺奖得主,更是现任俄罗斯总统及总理的母校。抵达圣彼得堡的第一天,主演王斑、王刚、宋轶等人便在院长任鸣的带领下,来到圣彼得堡大学孔子学院,与这里的学生互动交流。此次赴圣彼得堡演出,虽然剧作者莫言因为时间问题未能成行,但其在俄罗斯极高的知名度也成为《我们的荆轲》的一大票房保证。很多学生观众表示不仅知道莫言,甚至还看过其翻译成俄文的不少文学作品。
此次演出与通常的赴外演出不同的是,现场是通过同声传译而非字幕来帮助观众理解剧情。 承担同声传译的马义德不仅是孔子学院俄方副院长,更主攻中国古典戏曲研究,最擅长的竟然是南戏《琵琶记》。2007年他第一次将尚不是诺奖得主莫言的短篇小说集《姑妈的宝刀》翻译成俄文,此次更是翻译了《我们的荆轲》的全部剧本以及在剧场前厅举办的人艺展览的说明文字。由于前期准备充分,他的现场翻译几乎与演员台词同步,以至于观众的现场反应做到了与剧情的无缝连接。
演出结束后,观众普遍认为同声传译的效果要好过字幕,几乎不会影响到观剧的效果。圣彼得堡大学东方系教师乔翔鹏则称,“今后如果条件成熟还可以尝试让孔子学院有表演天赋的学生来承担不同角色的传译工作,这样会让观众觉得更生动可感。”据悉,当年人艺《茶馆》赴德国等西欧国家演出时,就采取了同声传译的方式,而且30多年前英国老维克剧院在北京演出《哈姆雷特》时,曾经采取了更为极致的方式,由英若诚、任宝贤等艺术家现场配音。
让斯坦尼回归斯坦尼
斯坦尼是中国戏剧的老师,而俄罗斯又是斯坦尼的故乡,随便一位观众当你问他有关《我们的荆轲》的观后感时,都会随口提到斯坦尼。2011年,王斑曾跟随《雷雨》剧组赴莫斯科演出,在那里他忙里偷闲看了三出戏,“他们的戏更多的还是比较传统的演法,而我们是实实在在发展了斯坦尼,融入了更多民族性的东西。”
作为人艺新一代小生领军人物,此次王斑饰演的荆轲得到了很多俄罗斯观众的认可,即便叫不出他的名字,但人们走出剧场时都会说“男主角很棒”。在接受俄罗斯媒体采访时,当被问到《我们的荆轲》与《荆轲刺秦》的故事有什么区别时,王斑回答:“如果说《荆轲刺秦》是一篇记叙文,那么《我们的荆轲》就是一篇议论文,插科打诨中融入了作者的很多思考。这个戏无论从作者、手法还是舞台,可以说走向世界的元素一个都不缺,如果说以往我们常常是在一个伟大的光环下创作,那么我们在莫言获奖前排演的这出戏是真正按照自己的意愿做的一件事。”
打破赠票模式 完全商业售票
打破以往中国舞台艺术走出国门大都是在华人社会赠票的方式,是中国驻圣彼得堡总领事季雁池多年的心愿,他说:“这次《我们的荆轲》是波罗的海戏剧节24年来首次邀请中国剧作来访,也是这个戏剧节中唯一演出两场的戏,而且完全是商业售票。圣彼得堡当地网站早早就打出了该剧的广告,中国的舞台艺术走出国门必须要进入到当地的宣传营销系统,《我们的荆轲》开了个好头。要知道在圣彼得堡这样有艺术鉴赏力的城市,免费的演出没有人看,票价越贵反而观众更有兴趣。”此次,领馆也正在促成北京人艺与俄罗斯五大剧院之一的亚力山大德里娜剧院的会面,希望尽快促成两大剧院剧目的深度互访,季雁池说,“文化走出去不能仅仅是演出,必须要有更深层次的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