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评:代表履职中的民意分量
林亦辰
3月5日,北京,人民大会堂。一年一度的全国人大会议,拉开帷幕。来自各地的全国人大代表,齐聚一堂,代表广大人民,履行职责,审议一府两院工作报告,共商国是。
人大会上,既有“高大上”的国是纲要,更有“接地气”的民生议题。但是,说到底,国是里面有民生,履职当中有民意。2015年,治霾工程将如何开展?“有牙齿”的环保法在执行过程中,公众的参与和监督如何实现?如何实现餐桌上的食品真正让人放心?网购消费,怎样界定各方的责任和保障消费者的权益?全面深化改革,如何让人民有更多“获得感”?哪一个议题与增进人民的福祉没有关系?哪一个议题不是与人民的切身利益直接关联?即使如政府工作报告这样的大议题,钱用在哪儿了?去年的承诺有没有兑现?不也和人民群众息息相关么?
正如大会发言人傅莹所言:“人大代表这个身份,它不是一个特殊的身份,应该说这既是使命,也是责任。”人大代表代表人民,行使国家权力,审议预算草案,监督一府两院具体工作;审议立法法修订,并提交相应议案,这既是法律赋予的权力,也是全体人民的授权。有权必有责,用权有担当。人大代表该从人民切身利益出发,为民审议,为民提议案。这是每一个人大代表都应铭刻于心的政治自觉。
一个值得反复诉说的例子,是毛丰美。这个被誉为“农民代言人”“最敢为农民说话的代表”,站在严肃的政治舞台,始终不忘的是,为农民立言。在人大代表团,审议政府工作报告,毛丰美向在座的代表们反映基层的问题,农民的养老保险水平不高、基层收入水平偏低等。权力是国家给的,是人民赋予的;代表人民,就要说出人民的心声,讲出真话,提出真建议,“群众的意见真正可以反映到人民大会堂来,这才对得起人民代表这个光荣的身份”。
与去年略有不同,今年的人大会会期增加了两天,达到了10天半。10天半,说长不长,晃眼即过,如何在这个“逝者如斯”的时光齿轮中,只争朝夕,拿出一份份经得住历史考验的议案和建议,这是履职的考验,更是民意的考验。
编辑:李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