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币跻身“四大金刚” 的红利与担当
全球货币统计监测机构——银行间金融通信协会(SWIFT)的最新监测确认,按价值衡量的人民币今年8月已超越日元,成为继美元、欧元、英镑之后的全球第四大支付货币。据此,人民币已取代日元,跻身全球货币的“四大金刚”之列。
引用金融业界专业说法,此举是加速推进人民币国际化的又一座里程碑。若说人民币国际化犹如攀登喜马拉雅山脉的座座山峰,那么,人民币离最终征服珠穆朗玛峰又向上迈进了一大步。
拿民间说法,人民币价值就是人民币的值钱程度,人民币价值越高,说明人民币的国际信誉度水涨船高。她形同咱中国人的又一张“脸”,未经任何化妆修饰而靓丽可人,全凭国家可持续发展的经济面和政通人和的社会面作为支撑。
人民币越来越值钱,全世界都跟着受益,咱中国人更是近水楼台先得月。SWIFT的最新监测还确认,截至今年8月,把人民币纳入支付货币的国家和地区已过百,直接开设人民币支付业务的国外金融机构超过1700家。人民币在国外直接使用程度越高,国人在出国旅游、购物、留学、医疗、商务、投资、理财、贸易、结算时,就可节省多道货币兑换所产生的不菲手续费(通常是兑换量的2%—5%甚至更高),同时节省货币兑换的时间成本和资金因结算“迟滞”造成的利息成本。与此同时,开设人民币支付业务的国外金融机构越多,国人出国时实时规避全球汇率风险的可操作性就越强。
此外,人民币成为国际支付货币的程度越深越广,国内企业放手利用国际“廉价金融资源”的可操作性就越强,2014年仅上港集团一家,即从境外银行直接融到人民币借款67亿元,其年综合融资利息不到5%,融资成本整整比同等规模的国内融资下降3个百分点。仅此一例,人民币作为国际支付货币助推国内企业产业升级,帮助国内企业施行国际化战略的溢出功效,就该是多么诱人可期。
通常而言,一国货币要跃升为国际货币需同时满足三大要件:一是成为国际贸易结算货币,二是成为国际贸易支付货币,三是成为各国储备货币。撇开历史上美元、英镑极不光彩的“货币侵略史”不言,美元、英镑成为全球公认国际货币的历程,均是先从“一”起步,逐步涵盖“二”与“三”,直到实现“三者通吃”。人民币历史短、经历薄、资历浅,真正迈步国际化历程才9年,然而,人民币国际化从启程始,即开始了结算、支付、储备三个层面交叉递进、互相促进、齐头并进的系统性努力。截至2014年,我国相继成为全球第一外贸大国、第一外经(对外经济合作)大国、第二外资(对外投资)大国,由此所产生的交易体量和交易能量,以及由此伴生的国际话语权、影响力和号召力,都为人民币快速而稳健的国际化,提供了当年美元和英镑在国际化进程中不曾具有的经济优势。这个基础就是和平合作、互通有无、共同发展、同享红利,由是,人民币国际化自然得到越来越多国家欢迎。
不过,红利越大风险自然越高,人民币国际化风险与所收获红利成正比。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时,由于人民币尚处于“封闭”状态,使我们顺利躲避了金融危机的侵袭。2008年因美元“不争气”而引爆的全球金融危机,连带着引爆欧元危机,全球货币市场持续数年强烈震荡,国内货币市场亦受波及。好在彼时的人民币国际化程度尚起步不久,才使国内货币市场总体可控。然而,随着人民币国际支付货币规模日益扩大,国内金融市场偶发性、突发性甚至预谋型动荡亦频频出现,震荡冲击力、破坏性日趋突显,连带程度和牵涉面亦持续扩大。举例来讲,眼下已持续4个月的国内外汇储备数千亿级的短期“外逃”,就令外管部门十分头痛。而今年6月份国内股市发生的阶段性震荡,虽成因主要在“内”,但也带有国外资本利用人民币国际支付便利,集束式做空中国股市的明显痕迹。所以,推进人民币国际化,必须拿捏好“化”之程度与监管能力的平衡,规避“化”之风险,是人民币理当承受的国际担当。
立足当下,亚投行、金砖银行、丝路基金及目前正在60余国不同程度推进的“一带一路”建设,正为人民币国际化提供更为开阔的操作空间。SWIFT为此预测,按目前的势头最迟到2020年,人民币将超越英镑成为全球“第三货币”。2020年之后,人民币国际化进程有望步入最后的冲刺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