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才强,则三农强
日前,由袁隆平院士主导的湖南稻田实测亩产超过1000公斤,再一次体现了农业发展的核心驱动力在于农业科技,而农业科技发展的核心在于从事农业科技研发的“人”。从长远看,决定一个国家人力资本质量的是两个因素:劳动力的数量和质量。二战后德日经济起飞,最重要的就是人力资本存量和增量。
回顾中国农耕史,从后稷教民稼穑,到铁器应用,从绿肥施用到兴水利、开阡陌,农业一直都是劳动密集型产业。古时候政府鼓励早婚早育,直到现在偏远农村追求多子多福,生育率较高也是这样一种逻辑。中国传统农耕模式虽然积累了相对先进多彩的农业文明,但是总体上来看,小农经济主要依靠的还是劳动力投入,这样的发展阶段一直持续到建国初期甚至改革开放前。当代农业发展也离不开“人”的作用,新中国成立后劳动力数量和质量明显提升,为中国农业发展提供了不竭动力。在当今社会条件下,农业不再是劳动密集型产业,对知识和技术有了更高的需求,而掌握知识和技术的主体依然是人。几千年农业发展史充分表明,人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力对于农业发展至关重要,人才强则三农强。
无论是从发展现代农业、保障粮食安全的角度出发,还是促进经济增长、增加农民收入的角度出发,都需要充分重视农业发展过程中的人力资本配置问题。当前农村人力资本配置问题主要体现在三个失衡。
首先是农业劳动力结构性失衡。有知识有文化的人去城市当“金领”“白领”,有体力的劳动力去城市当“蓝领”,剩下没体力没文化的人靠着农业经验在农村当“土领”。留守农村的劳动力,知识背景不强,老龄化突出,2亿多农村劳动力中,目前每年能够接受系统培训的只有1000万人左右,难以适应新形势要求。与农业相比,劳动力更偏向工业。其次是农业劳动力区域性失衡。考虑经济发展程度的区域差异,农业劳动力更偏好在发达地区生产经营。与东部经济发达地区相比,西部农村农业经济发展有更广阔的市场潜力;与城市周边相比,普通农村经济发展有更大的市场潜力。最后是农业科技应用层面失衡。我国农业科技推广体系为解决十三亿人的吃饭问题发挥了强大的支撑作用。在国家层面,农业科技研发在国际上处于领先位置,但是在科研成果转换和基层技术推广层面都有提升空间。
发展现代农业必须要扭转农村人力资本配置失衡的现状,通过系统性、全方位的人才培养机制为三农事业发展提供人力基础。
要加强对新型职业农民的培训力度。加强对合作社、家庭农场、种植大户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培训力度,加强对农村中文化程度较高的劳动力的培训。加强农村经纪人队伍建设,通过科技、信息、服务进村入户的多项工程,提供更加专业、集约、标准化的农业生产模式,让普通农村劳动力能够更容易从事现代农业生产。
要引导更多的高素质人才投入到农业领域。鼓励引导大学生、返乡农民工在农村创业,在金融支持、基础设施、技能培训等多个角度加强对回乡创业人员的政策支持力度,为高素质人才返乡创业创造良好的环境。
要通过更有创造性的制度变革进一步释放科技生产力。加强农村基层科技推广体系建设,创新农业科技推广模式,发挥企业等市场主体在科技推广过程中的作用,通过信息体系建设和推广体系建设解决科技推广最后一公里的问题,最大限度发挥科技生产力的作用。
发展现代农业、促进农民增收和建设美丽乡村都必须充分发挥人力资本的作用。在中国农业现代化转变的重要节点,必须进一步把农村人才做强,三农事业发展才会有强劲的动力之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