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粮大县,保障粮食安全的主力军
谷物基本自给,口粮绝对安全,粮食安全新战略要求产粮大县不仅要保证粮食产量,更要确保粮食产能稳步提升
2013年,我国粮食总产首次突破1.2万亿斤,实现历史罕见的“十连增”。“十连增”之后,粮食生产还要不要抓,要不要继续下大力气抓?对此,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的回答十分明确:“中国人的饭碗任何时候都要牢牢端在自己手上,我们的饭碗应该主要装中国粮,一个国家只有立足粮食基本自给,才能掌握粮食安全主动权,进而掌控经济社会发展这个大局。”
基于这一判断,中央在国家粮食安全新战略里强调要“以我为主、立足国内、确保产能、适度进口、科技支撑”来确保“谷物基本自给,口粮绝对安全”。因为对一个人口众多的大国来说,确保粮食安全不可能大量依赖进口。目前,全世界每年粮食贸易量约为6000亿斤,仅相当于我国国内粮食产量的一半;我国居民的主食之一——大米,全世界每年贸易量只有700多亿斤,仅相当于国内消费量的1/4。
从2004年到2013年,粮食“十连增”不仅为我国口粮绝对安全提供了可靠保证,而且为我国成功应对亚洲金融危机和全球宏观经济动荡奠定了坚实基础。“国际经济形势跌宕起伏,而国内发展总体平稳,农业始终发挥着基础作用,粮食连年增产支撑着发展。”李克强总理总结道。
粮食连续增产的10年,也是我国工业化、城镇化加速发展的10年。在此过程中,粮食生产不断向主产区特别是产粮大县集中。2013年,414个产量超10亿斤的产粮大县,为国家贡献了约6500亿斤粮食,接近全国粮食总产的60%;从2004年到2012年,全国粮食增产3178亿斤,其中产量10亿斤以上的大县增产超过2300亿斤,对增产的贡献率超过70%。
总产比重大、增产贡献大、发展潜力大,共同掂量出产粮大县在全国粮食生产中的分量,在粮食连年丰收的高起点、高基数上,继续保持粮食稳定发展,关键在主产区,基础在产粮大县。根据国家新增千亿斤粮食生产能力规划,我国将粮食生产核心区680个产粮大县定位于提高商品粮调出能力,120个非主产区产粮大县定位于提高区域自给能力。今年年初,汪洋副总理在河南调研农业农村工作时特别强调,要调动和保护好主产区和种粮农民的积极性,新增农业补贴向主产区倾斜,增加对商品粮生产大省、大县的奖励补助。
“普惠”政策优先考虑,“特惠”政策量身定制,国家对产粮大县的扶持政策,实现了从零散支持到政策体系的跨越
对粮食生产进行补贴,正是从产粮大县试点开始的。从零散试点到系统覆盖,从单项支持到政策体系,经过近10年的发展,我国对产粮大县的政策支持体系不断完善。
在“普惠”政策上,产粮大县领跑全国。率先取消农业“四税”,率先实行“四补贴”,率先实行粮食最低收购价,率先取消粮食风险基金配套,“四个率先”加减乘除并用,为产粮大县和种粮农民搭建政策“高地”。
国家粮食安全中长期规划纲要、全国新增千亿斤粮食生产能力规划等规划的制定向大县倾斜,农业综合开发、小型农田水利、土地复垦基金等项目资金的投放向大县倾斜,粮食高产创建整县整乡整建制推进等高产高效措施向大县倾斜,“三个倾斜”为产粮大县的粮食能力建设开辟“绿色通道”。
“农业补贴要向‘谁种地谁种粮给谁补贴’的方向走,按照‘稳定存量,调整增量’的思路走。”农业部部长韩长赋说。近年来,中央政府在“普惠”政策基础上,不断为产粮大县量身定制“特惠”政策:基础设施薄弱,就安排专项投资用于产粮大县田间工程、农技服务体系、粮食产能项目和加工项目建设;财政状况偏差,从2005年开始对产粮大县进行奖励,奖励资金从最初的55亿元增加到2014年的351亿元,年均增幅20%,10年累计拨付奖励资金1589.2亿元;地方配套负担重,就取消了800个产粮大县中771个农业综合开发县的县级财政配套任务。
山东省德州市临邑县是全国粮食高产创建整县推进试点,县委书记景文新对此感触颇深:“从2011年到2013年,国家对产粮大县奖励从3416万元增加到4400万元,加上中央涉农项目每年2亿多元,对全县粮食生产和经济发展的促进非常明显。
保住产粮大县的地位丝毫不动摇,已经成为县委县政府的首要任务。”
在中央支持力度不断加大的同时,地方也纷纷创新方式支持粮食生产。为解决农户“贷款难”,吉林省从2010年开始实施直补贷,利用粮食直补和农资综合补贴两项政策资金作为担保,为粮农提供贷款。
产粮大县能否成功转型为产粮强县,不仅关系到粮食大县的发展是否可持续,而且关系到国家粮食安全是否可持续
国家要米袋子,农民要钱袋子,产粮大县必须找到一根扁担肩挑起两头;国家要粮食安全,地方要财政收入,产粮大县必须找到一把钥匙打开两道大门。转型,就是这根扁担,这把钥匙。
产粮大县转型,并不是要放弃粮食生产,而是要实现从大县到强县的跨越。产粮大县能否成功转型为产粮强县,不仅关系到粮食大县的发展是否可持续,而且关系到国家粮食安全是否可持续。
从大到强,产粮大县离不开政策“输血”,更需要自身“造血”,将政策优势转化成发展红利,将资源优势转化成产业优势。
产粮大县往往是经济小县、财政穷县,自身投入能力不足,持续发展空间受限。农业部“百乡万户”调查显示,产粮大县迫切希望建立完善涵盖生产能力、现代装备、科技支撑、财政税收和生活保障在内的利益补偿机制。只有完善利益补偿机制,让种粮政治上有荣誉、经济上有实惠、财力上有保障,才能调动地方政府重农抓粮的积极性。
产粮大县往往也是劳动力输出大县,解决“谁来种地”问题,培育新型经营主体是当务之急。农业部对全国种粮大户和粮食生产合作社的调查显示,2013年,占全国农户总数0.28%的种粮大户,生产了全国粮食总产的12.7%;经营着耕地总面积4.0%的粮食生产合作社,贡献了粮食总产的8.2%。粮食生产规模化、组织化、专业化水平的不断提升,为产粮大县的持续发展提供了可靠保证。
走科技化、机械化、标准化的粮食增产之路是今年产粮大县农业局长轮训班上学员们的共识。为充分挖掘科技增产潜力,农业部一手抓高产创建,一手抓增产模式攻关,照方抓药与开药方“双轮驱动”,打破耕地资源与水资源的“双约束”,为产粮大县的发展提供持续动力。今年,河南省浚县5万亩小麦高产创建示范片实打验收平均亩产1359.8斤,创河南省同类地区同面积小麦高产纪录。
湖北省监利县是全国水稻生产第一大县,因“监收鱼米之利”而得名。如今,监利稻农将粮食订单销售给粮食深加工龙头企业福娃集团,在集团6个车间被转化成糙米卷等畅销产品,稻农也因此得到更高的价格。用工业化理念打造现代农业,农田成了第一车间。
产粮大县的资源优势在粮食和农业,经济发展的比较优势也在粮食和农业。依托粮食谋发展,越来越多的产粮大县不再为“要粮”还是“要钱”而纠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