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集聚区引领郑州走在全省最前列

18.04.2016  11:10

人间四月天,中原大地满目葱茏,生机勃发。走进郑州市经济技术产业集聚区,东风日产、海马汽车等一大批汽车及装备制造企业正在开足马力忙生产;来到郑东新区如意湖畔,一栋栋金融机构大楼鳞次栉比,不远处的龙湖金融中心各大项目接踵而至,隆起全省最具特色和活力的商务中心区。

产业是城市经济的灵魂。

各种产业元素在郑州的落地、聚合,让这座城市充满了磁力、张力与活力。“十二五”期间,我市产业集聚区发展势头强劲、成绩斐然,11个省级产业集聚区累计完成规上工业主营业务收入21441.4亿元,产业集聚区已经成为带动全市经济增长的主引擎、重大项目落地的主平台、农业人口向城镇加快转移的主渠道。

省十二届人大五次会议上,时任省委副书记、省长,现任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的谢伏瞻在参加郑州代表团审议时强调,郑州要强化率先意识,全面走在全省发展最前列;强化带动意识,努力为形成全省协调发展新格局做出更大贡献。

十二五”时期,我市始终坚持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产业集聚区,坚持规划先行,把环保规划、生态规划、城市总体规划、土地规划和产业发展规划有机结合起来,实现“五规合一”,明确了各产业集聚区的发展方向和功能布局。积极实施战略性企业培育行动计划,大力发展先进制造业,稳步推进二、三产融合,促进块状经济向现代产业集群转变,通过调结构促升级,积极打造特色产业链条,形成了完整的智能终端产业链,带动农业人口实现就地城镇化,实现发展与民生的双赢。

快速发展的产业聚集区,就是郑州强化率先和带动意识,引领和带动全省发展的实力支撑。

数字见证发展。

一组组节节攀高的数字,犹如一步步稳步上扬的台阶,见证着郑州产业集聚区崛起、跨越的硕果。“十二五”时期,郑州11个省级产业集聚区累计完成规上工业主营业务收入21441.4亿元,年均增速38.5%,总量占据全市工业半壁江山,其中,郑州航空港产业集聚区和郑州市经济技术产业集聚区去年营业收入超过2000亿元,郑州市高新技术产业集聚区去年营业收入超1000亿元;完成固定资产投资6664.8亿元,年均增速32.2%,对全市投资增长的贡献率超过五成;实现税收512.9亿元,年均增速26.8%。

聚沙成塔,集腋成裘。

产业集聚区,不是项目和企业的简单集中,不是产业与产业的堆砌,而是产业链间的互补联动,原则上每个产业集聚区明确一个主导产业,实现了从“”至“线”至“”再至“”的立体化产业协同,成效显著。我市产业集聚区累计荣获省级“十强”“十快”荣誉称号18次,经济技术产业集聚区和郑州航空港产业集聚区成为全省唯一的六星级、五星级产业集聚区,真正肩负起省会城市的领跑重任,为郑州在全省“挑大梁、走前头、做表率”打下了坚实基础。

数字是枯燥的,数字又是有力的、扎实的。三年来,全市12个“两区”基础设施不断完善,发展规模不断壮大,集聚效应逐步显现。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31%,实现主营业务收入突破3000亿元,年均增长22%,税收贡献161亿元,年均增长15%以上,从业人员超70万人。在2014年度全省服务业“两区”考核中,我市有7个园区进入全省“十强”“十快”,并涌现出一批特色鲜明、业态领先的“两区”。

去年的“上合总理会”,郑东新区CBD为世界所瞩目,在这里,郑东新区中央商务区围绕打造区域性金融中心,强力推进金融集聚核心功能区建设,累计入驻各类金融机构265家,全年实现金融业增加值126亿元,可谓是寸土寸金;二七区特色商业区围绕打造千亿级商圈,改造提升传统商贸业态,大力发展高端商贸、商务服务等新兴业态,百年德化老街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上街区通航特色商业区抢抓机遇,全力打造“通航之都”,目前,“郑州一号”飞机已成功下线,郑州航展已成为我市乃至河南省对外开放的一张新名片;金水区特色商业区已形成电子信息特色产业集群,作为全国首批6个IT价格指数监测站之一,“郑州指数”已成为全国IT市场价格的风向标。

两区”作为全市服务业发展的增长极、招商引资的主平台、产城融合的主纽带、吸纳就业的主渠道、民生改善的突破口,切实起到了示范引领带动作用。现在,无论是郑东新区的CBD还是上街区通航特色商业区,都已成为郑州乃至全省的名片,成为河南省商务中心区和特色商业区建设的典范,为郑州“国际商都”建设注入强劲的活力,催化着郑州经济布局优化和产业升级,在经济社会建设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