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集聚区岂是“铁帽子”
□ 夏远望
省产业集聚区发展联席会议办公室日前通报了2014年度产业集聚区动态调整情况,5个专业园区晋升为产业集聚区,7个产业集聚区因未达门槛标准被调整为专业园区。我省产业集聚区考核实现了“有进有出”。(本报5月14日报道)
从2008年年底至今,我省产业集聚区发展成就喜人,180个省级集聚区,很多都实现了跨越式增长,在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但同时,也存在少数集聚区主导产业不突出、产业链条不完善,产业互动、产城互动不明显。个别集聚区“建厂圈地”,宝贵土地资源白白浪费,几年前的项目现在荒草丛生,甚至沦为停车场。此次产业集聚区考核,设置门槛量化标准,将发展中长期滞后甚至滥竽充数的集聚区清除降级,对产业集聚区发展实行强化约束和倒逼机制,体现了省委省政府锐意改革、克难攻坚的决心和勇气,值得点赞!
产业集聚区建设,不是“拉郎配”,不是“大杂烩”,不是求“名分”,更不能建成“停车场”。产业集聚区是科学发展载体,是调整产业结构、优化城乡结构、转换动力结构的基础性工程,对我省改革创新、转型升级,谋求跨越发展,意义重大。产业集聚区和服务业“两区”不是“铁帽子”,更不能沦为地方官员炫耀政绩的“面子工程”。不能干与不干一个样、干好干坏一个样。严格考核评价,奖先策后、优胜劣汰,发展好的专业园区晋级、享受有关优惠政策,达不到产业集聚区门槛的降级、取消有关政策待遇。7个产业集聚区集体降级,也给全省各地的决策者敲响了警钟:不思考、不作为甚或造盆景、耍花枪,必将被淘汰出局。
新世纪以来,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正在孕育兴起,德国工业加速奔向4.0时代,“中国制造2025”方兴未艾。发展产业集聚区,是省委省政府审时度势,积极顺应时代潮流,改革创新、转型升级的重大战略决策,是河南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主导支撑,全面深化改革的“试验田”,全面依法治省的示范区,全面从严治党的“试金石”。发展洪流滚滚,责任重于泰山,让我们在“进出机制”倒逼下甩掉“铁帽子”心理,在产业集聚区建设道路上更加求真务实、不断开拓创新。⑧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