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外看习主席出访(12):中非关系是真正的“互利共赢”
习近平主席近日访问非洲,参加首次在非洲大陆举办的中非合作论坛峰会,表明中国对中非关系的高度重视。正如中国外长王毅所说,中非关系是中国外交“基础中的基础”。
中非关系源远流长,但在过去的半个多世纪、尤其是中国自1978年实行改革开放以来,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因为中国在此期间实现了高速经济增长。分析中非关系的不同阶段,有助于厘清习主席此次访问的背景。
中非关系的第一阶段集中于政治方面。中国支持非洲的反殖民斗争和此后反对南非的种族主义政权的努力。有时候也有经济方面的援助,一个标志性的例子就是1975年开通的坦赞铁路,中国花费了5亿美元来修建此铁路,以帮助非洲国家摆脱对当时仍然实行种族隔离的南非及实行种族政策的罗得西亚(今津巴布韦)的交通的依赖。但即使是这样耗资巨大的工程也主要出于政治方面的考量。
中非关系的第二阶段则主要体现在经济方面:非洲的大宗商品和中国的工业制成品进行贸易交换。从1978年开始量很小,但一直发展到现在,中国已成为非洲最重要的外部经济伙伴。
由此确立了中非的双赢关系。自上个世纪70年代起,由于西方经济增速放缓和1973年石油危机,非洲的经济遭受了重大损失。撒哈拉以南非洲国家的人均GDP几乎连续20年下滑,到1994年,比1974年下降了22%。不发达乃至饥荒成了非洲的象征。
但1994年后,随着与中国贸易的日益增长,非洲经济开始增长。2014年,撒哈拉以南的发展中国家的人均GDP比1994年增长了40%。非洲开始诞生世界上发展最快的经济体,比如安哥拉(非洲一个主要对中国出口的国家)的人均GDP在2004-2014期间年均增长了6.3%。
中国也从中受益,原材料供应变得多元,不用再完全依赖澳大利亚和动荡的中东地区。而这种最初的贸易联系后来又增加了别的内容,包括中国在非洲生产和基础设施建设上的投资。
日益加深的经济关系奠定了现在中非“全面战略伙伴关系”的基石,现存的各种联系得以不断加深、不断拓展。
比如,中国企业正在埃塞俄比亚打造工业制造能力。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国内工资上涨,过去一些低廉工资带来的行业竞争力在下降,比如在制鞋行业 等。但是中国企业又具备这些行业的专业知识和技术,因此可以在工资仍然低廉的埃塞俄比亚等非洲国家使用中国的投资和技术。埃塞俄比亚的经济发展很快,从2004年到2014年,人均GDP年均增长7.8%,和亚洲的“经济奇迹”不相上下。
银行业是另一个例子。高盛前首席经济学家吉姆•奥尼尔(Jim O’Neill)曾提出“金砖四国”(即:巴西、俄罗斯、印度、中国)的概念,他也好奇为什么中国后来将南非加了进去,毕竟南非的经济相比另外四国体量较小。但中国认为南非本身很重要,南非是通往非洲的关键。而后就有了金砖国家开发银行,该银行是与中国倡导的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同时段创建的。
中国也增加了对非洲的基础设施援助,以帮助非洲大陆经济一体化。即使是诸如尼日利亚和南非这样的非洲最大经济体,也无法抵抗如今的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势头 —— 比如北美、欧洲和亚洲日渐统一的经济贸易区。只有非洲经济一体化才能帮助单一国家达到最大的经济发展,而这需要发展整个非洲大陆的基础设施,中国在此方面的援助类似在亚洲提出的“一带一路”倡议。
这些证明了在非洲的一种地缘政治的趋势,简单地说就是“要中国的钱还是美国的枪?”中国可供投资的年均结余远超美国,产生了美国无法企及的财力,但美国在全球有军事优势。这就在非洲产生了类似于冷战时期的情况,当时苏联用军备支持Dergue政权(即“军队、警察和地方军协调委员会”),但无法抵抗美国用经济支持的国家。如今,中国支持非洲的经济发展,而美国则集中于支持2008年建立的非洲司令部(AFRICOM)。
中非关系不仅限于经济,另一表现是媒体领域。中国中央电视台几年前在非洲设立分部,雇佣记者等等。我们常说“模仿是最真挚的奉承”,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络(CNN)和彭博社都随之增加了对非洲的报道。这些激发了全球对非洲大陆的关注,对非洲也有利。
以上这些趋势构成了习主席访问非洲的背景。此次中非合作论坛峰会的主题是“中非携手并进:合作共赢、共同发展”。将要商讨的项目包括非洲的“三大网络” —— 高铁、高速公路和航空。中国也会像往年一样宣布贷款计划。
习近平主席在今年参加第七十届联合国大会一般性辩论时,勾勒出中非关系的框架:“中国坚定支持增加发展中国家特别是非洲国家在国际治理体系中的代表性和发言权。”
因此,习近平主席此次访问非洲彰显出“互利共赢”不仅是口头一说,而是现实:非洲和中国都从双方关系中获益良多。 (编译:张露露)
(作者John Ross系中国网专栏作家、知名中国经济问题学者、前英国伦敦金融与贸易署署长。)
罗思义(英国)
【责任编辑:张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