争创医疗设备界的“苹果”

26.09.2014  14:06

  记者杨子岩

    马启元近照

  参加完由国家卫计委和工信部联合召开的推进国产医疗设备发展应用会议,马启元在谈话中难掩兴奋之情,连说几声:“国产医疗设备的春天来了。”

  叫板“GPS”

  在第23届中国国际医用仪器设备展览会暨技术交流会上,偌大的展厅,中国医疗设备公司不少,但亮点依然集中于几家大型医疗设备公司:如通用(GE)医疗,飞利浦和西门子身上。大型的核磁共振仪器抢眼地占据会展中心。美时医疗是为数不多的敢于竞争的中国企业之一,“全球首台2T核磁共振仪”也分外抢眼。

  “与‘GPS’的仗不好打。”美时医疗集团董事长马启元坦率地说。但说这话时,语气并不沉重,显然他有打仗的准备。GPS是大型医用设备界对通用电气、飞利浦、西门子这三家跨国企业的简称,“美时医疗技术是原创的,不是从哪家跨国公司抄的。”这是他的底气。

  如果你了解马启元,你就会知道,这种敢于与“GPS”叫板的勇气从何而来。

  抛开马启元的商业身份,他首先是个学者。上世纪80年代,他是中国赴美留学精英的典型代表。1990年,他获得哥伦比亚大学微电子专业博士学位,并于1997年获得哥伦比亚大学副教授职位。

  而接下来的几年时间,马启元的学术事业顺风顺水,先是被聘为哈佛大学医学院放射科副教授,后来在1998年被香港大学引进,组建香港大学核磁共振工程中心。这是他最初接触医疗设备领域,也是他首次将自己的超导线圈专利技术用于核磁共振领域。

  从此之后,他的事业轨迹发生了转折,在医疗设备领域一发而不可收。

  创业之路

  如果沿着学术这一轨迹继续走下去,一条完美而顺遂的学者之路也就在眼前。然而他选择“下海”,很多人表示不理解。马启元不以为然:“很多人问我这个问题。我今天做的东西就是我的专业。”

  拥有15项专利,发表了160多篇论文,马启元20多年的科研生涯有着足以让他有傲视群雄的资本。

  美时医疗的核心竞争力就在于拥有自己的“原创”技术。这点马启元颇为自信。“拿通用医疗来说,它的磁共振技术,很多转自于哥大与哈佛医学院。我们在这个行业做了很长时间,有自己的专利,技术本身就比他们强,为什么不自己开公司?”

  2008年,马启元和他的创业团队在上海开发出了第一台核磁共振样机。后来因为面临产业化的问题,公司把产业基地落户在泰州中国医药城,成立了江苏美时医疗技术有限公司,生产大型核磁共振设备。

  作为行业精英,马启元清晰地知道自己公司的定位,与“GPS”正面交锋不行,只能“错位发展,差异性竞争”,先开发针对发展中国家二级医院这个市场的开放式永磁磁共振系统PICA,再开拓专用核磁共振设备市场。

  在清晰的定位之下,马启元带领美时医疗将创新产品开发瞄准了专用机市场。“GPS盯紧的是上千亿美元的全身机市场,看不上这几十亿美元的细分市场。”马启元介绍,但正是跨国公司这种“忽视”让美时医疗有了自己的发展空间。“目前我们已有骨科专用机,儿科专用机产品,现在正在研制乳腺专用机。这个市场发展空间更大。”

  如今,公司在美国、香港、上海都有高端研发中心,员工300多人,其中医生15人、博士硕士120人。

  让马启元引以为傲的是,2012年,印尼政府招标9台低场核磁共振仪,在与跨国公司的较量中,美时医疗成功拿下全部订单。“现在PICA在全世界已经安装50多台、订单200多台。”印尼全国2.6亿人口只有120台核磁共振仪(MRI),其中10台是美时医疗的PICA。要达到先进国家每百万人10台核磁共振仪的服务标准,像印尼这样的发展中国家市场潜力巨大。

  效仿“苹果”

  据有关资料显示,目前,我国70%以上的高端医疗器械市场被外资企业垄断,国内厂家仍然以仿制、改进为主,原创产品极少。

  在哈佛大学医学院的经历让马启元很受启发。“我是工科出身,在哈佛医学院放射科担任副教授,这让我可以看出人家‘创新’的思维方式,能融合工科、医学等学科发展。我们高科技发展的最大阻碍,不是政府不支持,而是跳不出原来的思路。”

  马启元给自己公司的员工每人发了一本《乔布斯传》,“中国有很多企业都是代工,很少有一个像苹果那样的公司,所有的产品都是原创创新。”他感慨,“中国到了这个创新时代,应该更关注原创创新技术与产品。”

  “2T核磁共振仪”,是美时医疗开发的具有创新思维式的产品。“市场上流行的是GPS的1.5T(注:磁场强度单位)和3T的磁共振产品,我们研发的是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复合式2T产品。也就是说,用1.5T的价格能享受到3T产品的品质。”马启元说。

  “我们有PICA、2T产品,儿科专用机、骨科专用机以及正在研发的乳腺专用机5种创新产品,这比跨国公司的两种机型更加具有竞争力。”马启元豪言:“我们做的是中国标准。我们的目标就是做医疗设备界的‘苹果’,在医疗设备领域做成全世界的创新典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