厉害了!从郑州发出的中欧班列来回都趟趟“超载”
4月27日中午,郑州铁路局圃田综合货运中心分配给中铁联集集装箱中心站的一列空载货车已经就位。几个小时后,它将满载货物从郑州圃田站出发,踏上西抵欧洲的征途。
这是一条已经运行四年的通道。
历史总是遥相呼应。早在两千多年前的汉朝,张骞出使西域,起于中国腹地经新疆西延的丝绸之路由此打通。
而今横穿欧亚陆桥的中欧班列,作为丝路经济带上的使者,满载各式各样的货物和“共商、共建、共享”的期许,夜以继日、只争朝夕。
郑州
橙红班列的“特殊待遇”
四月底的郑州,中午的温度已逼近30℃。
郑州中心站的工人们午饭后便开始工作,操作着五六层楼高的门吊,将印有郑州国际陆港公司标识的橙色集装箱装满43节货车车厢。记者注意到,2013年7月开通之时,这趟列车还叫做“郑欧班列”。
去年,它和“渝新欧”“汉新欧”等通往欧洲的货运班列统一更名为中欧班列,即中国直达欧洲的货运列车。
在中心站副总经理林卫东口中,他每天都要调配、安排工人师傅进行装卸车工作。“中欧班列所需的空载列车,一般提前一两个小时就会到位等候,而普通的货运列车是没有这个待遇的。
另外,国内短途的货运列车,在允许的范围内,装箱标准可以适当放宽。但是中欧班列不可以,它要穿越多个国家地区,行驶上万公里,必须保证绝对安全。”
在郑州圃田货运站,被特殊对待的中欧班列,每隔一天就会发出一班。调车、装箱、编组出发,同样的发车流程在全国其他26个城市也在上演。
中欧班列初步形成西、中、东3条中欧铁路运输通道,铺画运行线46条。截至2017年2月底,国内开行城市增加到27个,到达欧洲11个国家28个城市。截至2017年4月15日,中欧班列累计开行数量达3682列。
目前,中欧班列所用列车属于货运车中的最高规格,比普通货车快,运行速度可以达到120千米每小时。在郑州莆田站调车室内,调车组指导杨喜发告诉记者,班列途中每一个铁路段都有自己的车头和司机,接力牵引货物西行。两支烟的工夫,杨喜发收到通知,班列已经装货完毕,他开始招伙计去铁路进行列车的编组。
铁道上,统一的橙红色集装箱整齐地平躺在43节货车车厢上。在褐色的运煤车、灰色的运气车之间,中欧班列格外显眼。经过近一个小时的编组作业后, 4月27日18时40分,班列准时出发,启程西行。
从郑州出发至德国汉堡的班列,一路向西经新疆阿拉山口口岸出境,全程逾万公里,需要行驶13天左右。运行时间比海运节约25天,成本比空运节省四分之三,是一个性价比更高的折中方案。
“目前班列供不应求,2017年第一季度已开行63班,其中33班去程、30班回程,满载率均在110%左右。”郑州国际陆港公司的业务经理赵峰乐补充道,“超过100%的满载率,可以理解为有点超载,爆仓了。”
阿拉山口
大风口迎来新转机
新疆西北边陲阿拉套山和巴尔鲁克山两山夹缝中,有一条宽约20公里,长约90公里平坦通道,这就是第二条亚欧大陆桥西出通道阿拉山口。天然的地理形势,决定了这里的口岸属性。
从郑州出发的中欧班列沿着古丝路的痕迹横穿中国西部,停靠在两山相交的边境口岸——新疆阿拉山口,货物在这里通过检验检疫,将换乘哈萨克斯坦的宽轨列车驶离中国。
阿拉山口检验检疫局办公室主任韩斌在新疆已经生活了几十年,从他纯正的西北口音中,听不出原来是山东人。“我喜欢新疆”,他说,“但这个地方是中国四大风口之一,10级以上大风在我们这很常见。”
“眼看着就要衰落破败了,但‘一带一路’倡议一经提出,山口的重要性凸显,通往欧洲中亚的列车多从这里出关,带来了人气和信心。”就在2013年“一带一路”倡议提出的前几个月,边陲小城阿拉山口设市。
阿拉山口口岸拥有亚洲最大的室内换装站,并列的几条铁轨中,最边上的是连通哈萨克斯坦的“宽轨”。包括中欧班列在内的货运列车进站后,集装箱会被头顶的吊车吊装换车,驶离中国不作停留。目前,阿拉山口已成为中国过货量最大、最为繁忙的陆上口岸之一。
山脚下是一望无际的新疆戈壁,现代化的厂房、柏油路让坐落其中的保税区判若“空中楼阁”。这是一个所谓“境内关外”的所在,进口至此的原料不需缴纳关税。
金丝油脂公司是一家外资独资企业,从哈萨克斯坦进口原料后精炼成食用油分销各地。老板阿里木江是哈萨克斯坦国籍,他告诉政知局(微信ID:bqzhengzhiju),仅一套设备投资下来就超过两千万。他看到了中国政府推行“一带一路”的诚心和信心,“把资金投在这里我放心”。
金丝油脂公司投建的精炼设备
已建成投用的保税区一期占地5.6平方公里,目前已经入驻超过一百家企业,大都在忙着扩大自己的门面,加购生产线设备。据介绍,目前保税区二期正在规划建设中。
中欧班列也给沿线国家增添了幸福的“烦恼”。郑州陆港业务经理张一主要负责对外业务,他提到,由于铁路宽度不同,班列在波兰与白俄罗斯的交界处马拉舍维奇会进行第二次换轨。马拉舍维奇规模非常小,像中国的一个村子。但正由于中欧班列数量激增,这个“村子”每天的交通已经堪比北上广了。“贸易往来增多,人气聚集对当地是好事情,交通拥堵可以算是一个‘幸福的烦恼’了。”他说道。
谁是有条不紊的保障?
边境的阿拉山口是一个小城市,加上新疆和内地的两小时时差,当地人的生活节奏很慢。但检验检疫局办公室主任韩斌的时间总是很紧张,“我们现在都一个人当两个人用。前一阵有个同事,突发脑溢血,现在还在重症监护室。”
韩斌指着旁边的副主任肖利伟说,“我还好,家就在不远的博乐市。但他一个湖北人在口岸工作,老婆孩子在石家庄。”据韩斌介绍,局里的职工多数两地分居,几乎没有把家安在山口的。被问到多久回一次内地,肖利伟也说不准,不过他打算五月底请假回去一次,“为了给孩子过个六一”。在他的办公桌上,政知君看到了他孩子和妻子的合照。
在边境的检验检疫局,每天的工作像是应对一场场无声的危机,把守着货流的边关。“举个例子,入境的动植物货品有没有携带疫情,我们要把关”,肖利伟介绍称,有些境外病疫一旦入境,可能会给境内的生态环境造成毁灭性打击。在他眼里,检验检疫工作就像驻守边关,丝毫马虎不得。
“我们也知道,中欧班列的时效性很重要。”肖利伟说,阿拉山口检验检疫局在系统内专门推出了针对中欧班列的“检铁信息平台”。实现了铁路运输货物信息TIMIS综合管理系统和检验检疫CIQ2000管理系统的有效衔接,做到班列未起运,信息已先行,“产地申报、口岸快速核销”的区域通关一体化模式。2016年,阿拉山口检验检疫局完成1650列中欧、中亚班列检疫查验通关放行工作,“滞留口岸、延误通关的情况极少发生。”
出境口岸顺畅,始发地的调车发车工作才能有条不紊。
调车组的工人在郑州圃田站都被称为“伙计”,伙计们一年四季不论刮风下雨,都要在铁路上“扒车”。调车长肖师傅从部队复原,想必体质应该很不错。但他一个劲儿摇头,“太累了,尤其是郑州的夏天,太热了。但没办法,不能耽误发车。”编组时,站在两条铁轨间铺满石子的间隙,他指着脚下对政知君说,“我们新来的伙计,二十多岁和你差不多,在这上面睡着了。”
奔驰的列车、货箱并不会说话,只在穿过铁轨时发出“哐当、哐当”的前行声。而冰冷的机车背后,是无数的从业者的默默奉献。丝路经济带上承载的,除了商贸、文化,还有劳动者的勤奋和汗水。
班列发车后,记者离开圃田站,途中碰到了一同下班的中心站装货工。他们告诉记者,下班后工友们常一起聚会,以前喝青岛、崂山,现在他们更喜欢德国黑啤,“小麦香更浓。”
【责任编辑:宋月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