丝绸之路的河南印记嘉峪关篇:嘉峪关头闻乡音

25.05.2014  14:19

  万里长城的西起点

  嘉峪关是古丝绸之路上的重要一站,也是万里长城的最西起点,与远隔万里的“天下第一关”山海关遥相呼应。因其关城楼阁高耸、巍峨壮观而名动天下,称为天下第一雄关。

  嘉峪关是明中期开始修建的,当时的主要目的是军事防御。随着嘉峪关的修建,明朝将关外大量人口内迁。因此,在明代,嘉峪关曾经是最西的国界。

  但是,明朝并无意阻断中西方的贸易往来。因此,在屯兵驻守的同时,明朝政府在嘉峪关设立了税务机构。18世纪晚期,嘉峪关的军事功能逐渐消失,商贸通关成为唯一功用。但是,后来相继开通的兰新公路和兰新铁路,没有从嘉峪关关口通过,从此嘉峪关仅剩下象征意义。

  历史上,嘉峪关并没有郡县设置。因为酒泉钢铁公司的建设,嘉峪关逐步发展成为一座新兴城市。1965年嘉峪关设市,而嘉峪关也成为新的旅游胜地。

  卖玉石的大多是河南人

  嘉峪关风景区门口有一条小街道,大多是卖玉石的。一问,口音是河南的;再一问,这里卖玉石的大多都是河南人,都与一个名叫党丙玉的有关联。

  51岁的党丙玉是唐河人,1993年来嘉峪关做建材生意,一直没啥起色。党丙玉干脆放弃,来到嘉峪关风景区,改做玉石生意,并且越做越大。如今,他在嘉峪关风景区有个玉石店,在市内和酒泉市还各有一个店,生意兴隆。

  党丙玉的玉石生意做得很大,也经常到苏州一带雕玉或买玉。他说:“这一带的雕刻工艺不算上乘,好的玉石想做成高档次的精品,还得去苏州雕刻,或者回家乡南阳雕刻。古代嘉峪关交通不便,如今火车、高速公路通向全国各地,去哪儿都方便。也正因为如此,来嘉峪关旅游的人一年比一年多,玉石的生意也一年比一年好。我卖玉石也是沾了丝绸之路的光呀。听说国家要规划新的丝绸之路经济带,我们听了都很高兴。

  党丙玉做玉石生意赚了钱,家乡的亲朋好友也跟脚而来,有的在风景区卖玉石,有的在市内做其他生意。党丙玉说:“这里都是家乡人,在这儿说河南话,大家都听得懂,也感到亲切。

  “河南人,勤劳!

  在嘉峪关市,当地人说起河南人,众口一词——勤劳。

  50岁的刘举华是固始县人,会木工,1998年到太原做家具生意,挣了些本钱。他在乘火车时认识一个浙江人。这个浙江人说嘉峪关正在招商引资,发展潜力大。刘举华认为这是个大机会,便来到嘉峪关,投资3000万元建了一个建材市场。刘举华说:“来投资时,建材市场所在地都是戈壁滩。我的钱也不够,东挪西借,还贷了一部分款。当年过年时,自己手里没一分钱。正好老婆手中有几百元钱,算是吃顿饺子。

  如今,市场建成了,房子都租了出去。刘举华的建材市场是当地最大的,收益也非常可观。由于他为人厚道、豪爽,也乐于助人,家乡有100多人投奔而来,很多人来后致了富,买了小汽车。刘举华说:“嘉峪关处在古丝绸之路的要冲,交通便利,从全国各地采购建材产品都很方便,所以建材市场的生意很兴隆。

  67岁的余保生是平舆县人,在嘉峪关从事防水工程施工,业内名气很大。别的搞防水工程的都得到处找活儿,而余保生都是活儿找他。找他施工的人都说:“虽然不认识你这个人,但满耳朵都听说你这个人忠厚、实在,干活细致。

  鄢陵县人刘献民今年47岁,来嘉峪关也有16年了,是河西走廊地区最大的调味品供应商。他称自己是充分利用了丝绸之路,也是得到了丝绸之路好处的人。他说:“咱家乡的调味品品种多,质量好,我就从河南拉货。如今整个河西走廊卖的调味品,大部分都是我供的货,包括家乡的杂粮、粉条,都是我从河南运来的。是丝绸之路让河南的调味品进入河西走廊的千家万户,也是丝绸之路让河西走廊的老百姓尝到了河南的优质产品。

  嘉峪关的河南人,用自己的勤劳和忠厚塑造了良好的形象,用自己的聪明和睿智为丝绸之路经济的发展注入了河南元素。(记者  李运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