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啥不能多些“时代儿歌”
“让我们荡起双桨,小船儿推开波浪。”“我在马路边,捡到一分钱,把它交到警察叔叔手里边。”……曾几何时,一首首耳熟能详的儿歌,伴随着一代代中国人度过快乐的童年时光。然而,在今天的“00后”“10后”孩子的生活中,儿歌的阵地却越来越小,乃至被爱情题材的流行歌曲所挤占。孩子们最熟悉和偏爱的歌曲竟然是《老鼠爱大米》、《最炫民族风》、《爱情买卖》、《小苹果》等。(4月15日新华网)
儿歌在孩子们的成长过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一首好的儿歌不但可以帮助孩子获得音乐、文学等艺术上的熏陶,还可以引导孩子向上向善向美,让孩子受益无穷。然而,纵观我国近年来的儿歌创作,除了作为动画片《喜羊羊与灰太狼》的主题曲《别看我只是一只羊》等少数几首儿歌外,能够被人记住的儿歌可谓寥寥无几,而就是这几首具有一定传唱度的儿歌,也是靠在电视里天天播放动画片,才让孩子们记住的。
有媒体报道,近年来,我国每年都能推出1000多首儿歌作品,但是能够成为经典的却少之又少。为什么现在创作不出孩子们喜欢的经典儿歌?在笔者看来,一方面是因为儿歌的创作者没有从孩子的需要出发,没有从孩子的内心出发,总是在“自说自话”,结果创作出来的儿歌脱离孩子的心理需求,在孩子们的眼里变得太落伍、太老套、太缺乏吸引力。他们宁愿去唱《老鼠爱大米》、《爱情买卖》,也不愿意去唱专门为他们创作的儿歌。因此,儿歌创作者不能闭门造车,而应该走进幼儿园和中小学校,走到孩子们的中间,了解他们的所思所想,把握他们的兴趣爱好,创作出他们认可又不落伍的“时尚儿歌”“时代儿歌”。
另一方面,国内乐坛具备实力的音乐人虽然不少,但他们极少愿意花时间去创作儿歌。这固然与市场因素有关,一首好的流行歌曲能卖到几万元甚至几十万元,但创作一首儿歌只能得到几十块钱的稿费,所以,目前大多数儿歌创作者是在“奉旨创作”,把其当成一种任务,也就难怪写不出经典的儿歌作品。笔者建议,有关部门能否制定相应的鼓励政策,引导音乐人和创作者进行儿歌创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