丰收年里话丰收

12.06.2014  11:27
      6月的田野,收获喜悦,播种希望。禹州市古城镇小集村的大块农田里,每隔一段距离,就有两三个人在忙着疏通渠道、摆弄水管。看着清澈的井水欢快地涌向田间,滋润着干渴的土地,这块大田的“主人”徐景阳脸上流露出掩饰不住的笑容。

  “我这儿玉米刚刚播种,现在浇‘蒙头水’很关键。种地也要讲科学方法呀!”徐景阳一边在田间察看浇水情况,一边跟记者聊起来。他说,前几天可把自己忙坏了,承包的1000多亩麦田,要在最短的时间内收好、种好,就得边收、边种、边浇,这样才能做到“不误农时”,为下一季的丰收打好基础。

  交谈中,徐景阳告诉记者,今年小麦收成不错,亩产在1200斤左右,达到了自己的初步目标。“看来种庄稼这条路,我还真选对了!”打开了话匣子,徐景阳便讲述起自己的“种地史”。

  早些年,因为觉得种地收益太低,徐景阳就把自家田地全部承包给别人外出打拼去了。他在陕西时,通过一次偶然的机会了解到,当地的小麦亩产1500斤很平常,这着实让他吃了一惊。后来,经过多方考察对比,请教农业专家,徐景阳最终决定回到家乡禹州,在田地里播种希望。

  从2011年在老家古城镇钟楼村承包二三百亩农田开始,徐景阳便和土地“耗”上了,该市农业局、种子站、农技推广中心成了他最常去的地方,不管是找禹州市的专家指导,还是到外地学习交流,徐景阳不放过任何一个给自己“充电”的机会。他说,因为讲科学、重管理,这几年自己地块儿的粮食产量明显高于周边普通农户。

  “小麦从播种,到管理,再到收割,每一个环节都不能失误。”谈起科学种田,徐景阳显得很认真:“就拿去年来说,我这小麦播种较晚,再加上没能及时追肥、浇水,后期管理失误,最终导致了减产。不过,后来通过市农业局的技术专家指导,改进管理方法,每一个环节都充分利用科学知识,今年小麦喜获丰收!”

  “我也是赶上了国家的好政策,才能有机会甩开膀子大干一场。”徐景阳感叹道。他说,自己承包的土地由几百亩发展到1000多亩,得益于两点:政策和科学。随着种植规模的扩大,去年徐景阳又成立了禹州鑫鑫种植专业合作社。“土地集中起来,更便于科学管理,不仅通过粮食产量的提高增加了咱自己的收入,还给周边的留守乡亲们提供了赚钱的机会,这叫‘双赢’!”他笑着说。

  从普通农民,到农民工,再到承包千余亩农田的“地主”,徐景阳一路走来,尝到了越来越多的甜头儿。“干啥事儿都得不停地学习,经验大部分还得靠自己去摸索,种地也是这样。现在我多学习,多总结,我这小麦明年起码还有50至100斤的增产空间。只要咱勤学巧干,年年都能获丰收!”对于“明天”,徐景阳话语里充满了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