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隔20年后 中组部再出书肯定优秀县委书记
近日,中组部下属的党建读物出版社发行了一本新书《郡县治天下安——全国优秀县委书记风采》,书中有每一名今年被表彰的全国优秀县委书记的简介、个人感悟文章以及精练的“从政心语”。值得注意的是,这本书的编者正是专门管理党政干部的重要部门——中组部干部二局。从今年6月到现在,对全国优秀县委书记的宣传仍在进行中,这么长时间的宣传,用意深刻。这首先反映的就是中央对于县委书记这一干部群体的高度重视。组织和宣传是执政党的两大重要手段,如果这两种方式同时用来关注某一干部群体,那便是这一群体重要性的最好例证。宣传方面自不必多说,且看在组织方面的动作:
12月1日,吉林省梅河口市委书记庞庆波被任命为白城市委书记。此前,在吉林省公示的拟提任厅局级干部中,现任镇赉县委书记张宝才拟任吉林省发改委副主任(试用期一年)、党组成员,吉林省扶贫开发办公室主任(兼)。他们正是今年“七一”前夕吉林省被中组部授予“全国优秀县委书记”称号的2名干部。
同样,11月26日,内蒙古对19名拟提任厅局级干部进行任前公示,其中现任巴彦淖尔市杭锦后旗旗委书记王惠忠拟提任自治区直属机关副厅级领导职务,王惠忠是内蒙古3名获得“全国优秀县委书记”称号的干部之一,而另外2名已经在10月21日内蒙古拟提任厅局级干部公示行列之中。
至此,吉林和内蒙古也将很快成为受表彰的“全国优秀县委书记”全部获得提拔的省份。更早前,已有云南、广东、北京、陕西等省份的全国优秀县委书记全部获得晋升,而距离表彰时间仅仅过了5个月而已。由此,有观察认为,获得“全国优秀县委书记”的表彰将更容易获得晋升机会。
实际上,县委书记一职在中国的党政干部序列中具有一定的特殊性,“郡县治,天下安”的古语更是提供了历史印证。县委书记总揽一县全局工作,涉及外交和国防以外外方方面面的工作,也是承接中央和省地政策落实的重要环节,同时还在基层一线与群众打交道密切,复杂而繁重的工作环境对干部能力的锻炼和经验的积累不可估量,远非长期在单一性质的系统部门工作所能及。这也是为什么常有人说“当得了一个好的县委书记,那就基本具备了任何岗位的从政基础”。话虽说得绝对了些,但一定程度上却也折射出县委书记岗位的重要。因而,县委书记相对于部门专业型干部而言本身就更具备晋升优势。
与此同时,被表彰的“全国优秀县委书记”,经过了中组部严格的审查程序。通过此次“体检”,最终受到表彰的县委书记,可谓是对其在此之前优良从政经历的阶段性确认,这对组织上以后提拔任用提供了“阶段性优秀证明”。
随着“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深入推进,县委书记作为基层的重要落实者,说其“压力山大”一点也不为过。中央也对县委书记提出了更多要求和给予更多支持,2014年底,中央启动了对全国县委书记的轮训计划,以提高县委书记的素质能力;2015年6月3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会见全国优秀县委书记时表达了对县委书记的关心,“各级党委和组织部门要关心爱护县委书记,支持县委书记干事创业”,同时也提出了四点要求,中央对县委书记的重视可见一斑。
20年前,也曾出过这样一本优秀县委书记的风采编著,那是源于1995年6月30日,中组部在北京召开的100名优秀县(市)书记表彰大会。除了新闻形势的宣传报道,还要集结成书出版,这另一番用意便是号召广大党员干部,尤其是其他县委书记向这些全国优秀县委书记们学习,形成相互学习、共同进步的良性局面。
1995年那些全国优秀县委书记后来怎样了?时隔20年,按干部年龄推算,大部分已退休,但仍然有一部分人活跃在政坛,走上了更重要的领导岗位。据不完全统计,截至2015年1月,这100人中有2人晋升到正省级,分别是现任湖南省省长杜家毫和海南省政协主席于迅,14人晋升到副省级,42人晋升到正厅级。而在14位后来晋升为副省级的官员中,就有现任陕西省委常委、组织部长毛万春和现任广东省委常委、组织部长李玉妹。
当然,如前文所说,这种表彰只能看作是阶段性表彰,因为现在优秀不代表以后优秀;以后优秀不代表一直优秀。最典型的反面典型便是被判刑15年的广西自治区原政协副主席李达球。这位曾经的全国优秀县委书记在2003年至2013年任职贺州市委书记与广西政协副主席期间大量收受财物,而这其与1995年受表彰时已隔12年。
因此,在宣传好优秀县委书记的同时,还需要进一步在组织上管理好和监督好,确保其能够持续发光发热,继续成为党员干部学习的榜样。
“不问个人前程,但求无愧我心”“必须摒弃个人名利,始终将老百姓利益放在心中最高位置,才能找到正确方向,才能活出有意义的人生”“当党的干部,做人民公仆,俯下身是牛,挺起胸当伞;带一支队伍,领一方百姓,凭人格力量,走至简大道”……这些都是这本中组部新书《郡县治天下安——全国优秀县委书记风采》中县委书记的“从政心语”。事干得漂亮,话说得响亮。正哥哥在此也想说一句:不妨也将这些“心语”当作他们的从政誓言,大家一路目送,共同监督。
编辑:袁连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