驻马店:围绕中心履职建言 助推产业集聚区发展
加强产业集聚区建设是推动经济发展的有效载体和重要平台,是省委、省政府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是市委、市政府的中心工作。2015年6月~9月,市政协联合各县区政协、市直有关单位组成4个调研组,围绕加快推进我市产业集聚区提质转型创新发展开展了专题调研,形成了4份调研报告。现将调研报告建议部分摘发如下: 做大做强产业集聚区主导产业 市政协农业委员会 近年来,全市各产业集聚区通过承接产业转移、扩大招商引资,提升了农副产品加工、装备制造、医药化工等传统产业优势,培育和发展了节能环保、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科技、新能源、新材料等新兴产业,提高了主导产业发展水平。但目前仍存在主导产业不大不强、产业链不完整、自主创新和优化升级能力较弱、配套体系不够完善等问题。为此建议: 一、围绕主导产业招大引强,增强龙头企业带动能力 一是抓好增量扩张,紧紧围绕主导产业的发展,进一步做好招商引资工作。根据主导产业发展的要求,积极引进关联度高、带动性强的大企业大集团,发挥产业龙头的辐射示范、信息扩散和销售网络作用。二是科学规划、统筹布局,集中集聚主导产业,增强主导产业竞争力。建议认真学习借鉴商丘、漯河两市招商引资经验,对符合我市主导产业发展方向的新引进项目,打破地域限制,分类集中安排,发展优势特色园区,做大做强产业集群。三是引导社会资源向主导产业集聚,鼓励龙头企业对其上下游配套企业进行重组和改造,发挥龙头企业的集聚带动效应,增强竞争优势。建议由市有关部门牵头,选择一批发展潜力大、优势突出的企业,推动其尽快上市,借力资本市场支持其跨越式发展,加速企业的快速裂变融合。四是大力实施名牌战略,坚持“两条腿”走路。一方面,要继续抓好品牌引进,走“借牌”、“贴牌”发展的道路。另一方面,要重视地方自主品牌的培育,积极扶持本土企业的发展。对中集华骏、银泰新能源汽车等“驻马店制造”、具有较高市场份额的拳头产品,通过设立专项基金、放宽贷款、政府贴息等办法,予以重点扶持,促其快速发展。五是各新闻媒体和会展机构,要加大对驻马店名牌产品的宣传推介力度,通过系列报道 和各种形式的展览、展销,树立起本土企业形象,不断扩大驻马店品牌在国内外的影响。 二、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促进主导产业提质转型 一是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鼓励企业申报高新技术企业和创新型企业,消除“零专利”,提升知识产权创造、运用和保护能力,提高企业产品市场占有率。二是着力壮大创新主体,提高自主创新能力。鼓励企业实施创新能力培育工程,创建国家级、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重点实验室,积极引进国内500强甚至国际500强企业在我市设立研发中心、产品检验检测体系和科技企业孵化器,提升壮大一批科技型中小企业。三是加快技术创新平台建设,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建议政府对自主创新产品采取奖励性补助等措施,促进创新成果转化应用,加快新产品产业化开发,突破产业关键技术瓶颈,掌握核心技术,实现补链、延链、强链,提升主导产业发展核心竟争力。四是加快企业技术改造步伐,引进具有国际水准的数控机床、智能机械手等先进技术和装备,提高主导产业技术水平、科技含量和产品附加值。五是培养和引进并举,建设一支规模宏大、素质优良、结构合理的创新人才队伍。特别是要吸引国内外带技术、带项目、带资金、带团队的领军型高端人才来驻马店创新创业。 三、推动现代信息技术融合,提升现有主导产业发展层次 一是推动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等现代信息平台与我市传统主导产业结合,促进金融、电子商务、工业互联网健康发展;企业可利用“互联网+智能制造”,从前端的产品设计到市场的个性化需求,利用互联网手段和智能化的生产制造,进一步提升壮大现有企业。二是大力支持电子商务平台向农村拓展,利用“互联网+农产品营销”、“定制农业”等现代新型营销方式,提高我市农业主导产品的市场竞争力。 四、加强配套设施建设,优化主导产业发展服务保障 一是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在进一步完善水、电、路内外互联的基础上,重点加强集中供热、综合性服务中心、公共服务平台等配套设施建设,促进功能集合构建。二是加快物流园区建设。充分利用我市交通区位优势,统筹规划,整合发展本地物流企业,积极引进国内外第三方物流,使物流园区和产业集聚区有机结合,物流项目建设和主导产业发展相互配套和补充。三是建立行业信息公用平台和服务平台,实现资源共享,促进集聚区主导产业企业之间联合与协同。四是落实好主导产业集聚带环境保护规划,将主体功能、环境功能和具体生态环境保护措施落实到流域、控制区域、控制单元,坚守区域环保底线,构筑区域生态控制红线。主导产业集聚带配套“三废”处理设施和收集管网等环保基础设施及清洁能源配套工程要做到同步规划、同步建设、同步运行,确保主导产业的健康发展。 完善提升产业集聚区配套服务功能 市政协社会与法制委员会 我市充分发挥产业集聚区的平台和载体作用,持续加大产业集聚区配套服务力度,不断提升产业集聚区承载能力,管理体制机制日趋成熟、基础设施建设成效明显、生产性服务平台和生活性服务设施建设步伐加快、配套服务功能逐步完善,但也存在着规划布局不科学、础设施不完善、服务功能不健全、保障平台不配套等问题。为此建议: 一、抓紧完成产业集聚区规划修编工作 加快推进我市各产业集聚区第二轮控制性详细规划修编工作,按照“五规合一”的要求,督促符合条件的产业集聚区在原“三规合一”的基础上加快完善集聚区生态环保规划和区域公共服务设施规划,逐步向“五规合一”过渡。完善水、电、路、气、通信、电力等专项规划,强化与产业发展规划的衔接。加快集聚区规划调整,将规划范围内的村庄全部划归一个乡镇管理。按照更加有利于产城互动的发展要求,因地制宜确定公共服务基础设施的布局和配置标准,促进产业集聚区功能分区更加合理,有利于产城融合发展。 二、抓紧推进产业集聚区配套基础设施建设 加大资金投入力度,尽快打通产业集聚区“断头路”,实现与城镇道路的互联互通。按照先地下、后地上的原则,统筹推进供热、供电、供排水、供气、通信等同步建设,市中心城区产业集聚区项目要实行集中供热、供气。加快完善集聚区环保基础设施,各县区为产业集聚区配套的污水处理厂必须加快建设,实现区内企业集中治污;尽快启动驻马店经济技术产业集聚区垃圾处理和污水处理厂建设,推动市产业集聚区固废处置中心建设,确保主导产业健康稳定发展。加强公租房、廉租房和村庄拆迁安置房建设,切实解决好产业集聚区内失地农民居住问题,满足群众合理要求,确保社会大局和谐稳定。 三、抓紧完善产业集聚区综合服务中心功能 建议进一步加快国土资源、环境保护、工商、税务等单位与企业经营活动直接相关的职能部门派驻集聚区综合服务中心,实现落户企业各类行政事项园区办结,推进企业投资便捷化。积极引进为产业集聚区主导产业发展服务的产品检验检测、研发设计、实训基地、信息发布、工程咨询、人力资源管理等中介服务平台,提升产业集聚区综合服务中心服务水平。 四、抓紧推动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提升服务效率 一是建议各县区明确一名党政主要领导兼任产业集聚区管委会书记,明确一名协调能力强、有培养前途的县区党政班子成员主持产业集聚区工作,增强领导力和协调力。二是加快行政服务中心套合,可借鉴柘城县经验把县行政服务中心搬迁至产业集聚区,为集聚区企业提供便捷服务。三是进一步落实产业集聚区经济管理权限,创新行政审批方式。借鉴济源市的先进经验,积极培育代办人员,提供全程代理服务,各县区可抽调1名~3名人员加强对其进行政策、法规等知识培训,提高与行政审批窗口单位对接效率,推进项目加快审批。四是建议市规划局成立专门的工业项目规划审批科,建立工业项目特别是市中心城区工业项目绿色审批通道,专业办理工业项目规划手续,缩短工业项目规划审批时间。 五、着力破解瓶颈制约,提升要素保障能力 加强人力资源平台建设。各县区要加大辖区职业技能培训资源整合力度,建立与企业用工需求相结合的培训制度。学习民权经验,鼓励支持职业院校、技工院校在产业集聚区设立分校或教学点,与企业合作建立生产实训基地,按照车间与教室合一、学生与学徒合一、教师与师傅合一、作品与产品合一、理论与实践合一、育人与创收合一的方针开展定向、定岗和订单式培养,实现培训和就业同步、人才培养和企业需要有效对接。加大高层次人才引进力度。对于引进的高学历、高技能人才,给予相应的工资福利、技术创新津贴、安家补助、住房和交通工具等优厚待遇,倾力打造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良好环境,吸引人才落户集聚区。加强科技创新平台建设,围绕主导产业发展建立产品检验检测和技术研发中心,对成功申报市级工程技术中心、省级研发中心和国家级工程技术中心的企业给予资金支持,对在技术创新中作出突出贡献的企业和个人进行奖励。建立政府主导、企业参与的投融资平台模式。可借鉴柘城县经验,由政府出资一部分资金,集聚区有关企业各出资一部分资金共同组建融资担保公司,按照企业出资比例放大一定倍数给予企业提供贷款过桥资金,解决企业融资困难。充分利用债务融资工具,探索发行产业集聚区专项债券和项目收益 债券 ,支持符合条件的企业发行企业债券和开展资产证券化。加强银企对接,定期举办银企对接会,帮助企业融资。 六、抓紧推动中心城区物流园区规划建设 《驻马店市中心城区物流园区战略规划》已经制定并经专家评审,要抓紧推动落实到位,整合资源,形成集群,提升物流业发展层次和水平。一要成立领导机构,完善工作推进机制,按照阶段实施、分步推进的原则,强力推动工作落实,加快推进物流园区建设进程。二要根据园区的发展定位,高标准制定专项规划,合理划分功能区,完善各种配套设施,着力打造特色物流园区。三要加快基础设施建设进度,推动公路、铁路、水、电等公共设施建设,加强仓库、货运站点、停车场等配套设施建设,搞好产品展销中心、采购中心、配送中心等专业设施建设。四要着眼打造智慧园区,加强公共信息平台建设,确保园区建成后能够为企业和用户提供市场信息、网上交易、数据交换、政务公开等服务。建议各县区要围绕主导产业建立专业物流园区,根据我市实际,把农产品、医药、化工和城市配送等专业物流行业,作为驻马店市发展现代物流业的主要突破口,争取在未来几年内奠定驻马店在重点物流行业的领先地位,实现集聚区企业原材料或零配件、零库存的目标,有效降低入驻企业的生产物流成本。 破解制约产业集聚区发展生产要素瓶颈 市政协教科文卫体委员会 近年来,全市各县区着力破解发展瓶颈,强化政策、资金、土地、人力资源等生产要素保障,有力促进了产业集聚区健康有续发展,但在生产要素保障方面也存在企业融资困难、土地节约集约利用不足、高素质人才短缺、创新平台建设滞后等问题。为此建议: 一、创新机制,切实为保障产业集聚区发展提供资金支持 一是各级政府切实加大支持产业集聚区发展的资金投放力度。要用活用好国家、省支持产业集聚区发展的相关政策,尽可能地争取更多发展支持资金。逐步加大对产业集聚区的资金支持力度,推动产业集聚区各种硬件和服务设施的建设。二是积极探索市场化参与、多元化投入的基础设施建设投资机制,弥补财政投入不足问题;充分利用PPP融资模式,引导社会资本参与集聚区基础设施建设和运营;要抓住国家允许保险公司参与基础设施建设的机遇,积极协调对接,吸引有实力的保险公司参与投资建设。三是加强银政合作、银企合作,推动银企对接,形成银企双向信息通报机制。要拓展同中原银行以及其他专业银行的合作,提升合作效果,挖掘信贷潜力;做好股份制银行的引进工作,争取更多的股份制银行在我市设立分支机构。四是加强政府主导的担保机构建设,充实资本,提升实力,完善以政策性担保为主体的信用担保体系。五是加强对上市后备企业的培育和支持,建立企业上市“绿色通道”,搞好全程跟踪服务,力争企业上市和新三板挂牌不断取得新突破。六是研究“政府+银行+保险”的运作新机制,尽快出台相关实施办法,为大批中小企业的融资开辟新途径。 二、着力挖潜,努力提高土地利用效率 一是严把准入关。对新入驻项目要认真审查和核减项目申请用地规模,进一步提高项目用地容积率。二是着力挖潜,盘活存量。对存量土地进行全面清查,掌握其总量和分布情况,加强闲置土地处置,实施“腾笼换鸟”。三是积极推行三层以上标准厂房的建设。鼓励企业建设三层以上标准化厂房,开展厂房租赁,增加厂房利用率。四是组织对近年招商引资项目进行一次“回头看”。对两年以上没有实质性进展且无特殊原因的项目,已供地的要予以收回。对于处于停产、半停产状态,造成厂房闲置和土地闲置的,要依法依规进行处置,切实提高土地利用率。 三、提升服务,逐步缓解人才和用工难题 一是完善公共就业服务。构建以政策支持为基础、以就业网络为支点、以服务平台为支撑的公共就业服务工作新格局;整合人才市场和人力资源市场,为劳动者和用工单位提供高质量的就业服务;鼓励发展民办职介服务机构,拓宽服务层次和覆盖面;及时发布供求信息,充分发挥专场招聘、网络招聘的作用,坚持日常招聘、现场招聘、专场招聘、网络招聘并重,实现人才招聘多元化、常态化。二是加大高层次人才引进力度。要制定相关优惠政策,从工作环境、生活待遇等方面为人才引进提供便利条件,重点引进一批能助推我市优势产业发展和转型升级的科研人才、管理人才、实用型人才。三是优化企业用工环境。加强产业集聚区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公共服务设施,增强承载能力和对劳动者的吸纳能力。四是加强职业技能培训。加强政策支持和资金扶持,充分发挥职业技能培训机构的积极性,强化培训管理,提高培训质量;充分发挥驻马店技师学院等职业技术院校及民办职业技术学校的教学优势,大力开展“订单式”、“定向式”培训,实现办学、实习、见习和用工的无缝对接。 四、注重创新,以科技促进产业发展 一是建设公共创新平台。建立共性技术平台,加大资金投入力度,支持并形成高水平的研发队伍,重点承担产业原创性技术、共性技术及战略性关键技术的研发,以引领主导产业的技术进步。充分发挥中科院河南产业技术创新与育成中心驻马店分中心的作用,真正为企业做好服务、解决难题。二是建设企业研发机构。加强政府引导,推进以企业技术中心为核心的技术创新体系建设。支持企业建设省级、国家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重点实验室,提升核心竞争力。要重点发挥黄淮学院的科研、信息和人才优势,推动其建立健全“校企合作”新机制,逐步把黄淮学院建成科技创新的孵化器。三是建设产业孵化平台。按照规模化、多元化、专业化、市场化的要求,推动科技企业孵化园建设,促进科技创新成果转化,不断提升科技创新的产业化水平。 五、强化措施,不断优化企业发展环境 一是在保证原有政策和重大措施落实的基础上,各级政府应进一步出台一些能切实支持产业集聚区健康发展的针对性政策措施,努力解决集聚区当前发展中所出现的热点难点问题。二是各级政府部门要进一步提高服务质量和水平,主动作为,切实为集聚区企业服务好、办好事。三是继续推行现有的“四个一”工作法,落实首问负责、限时办结、失职追究等制度,对招商引资项目落地、开工、投产等环节实行“保姆式”、“一站式”服务,不断推动我市产业集聚区发展上规模、上水平、上层次。 推进产业集聚区产城互动加快发展 市政协学习文史委员会 近年来,我市积极探索全市产业集聚区提质转型创新发展的新途径,通过以产兴城、依城促产,把产业集聚区建设与推进新型城镇化有机结合,促进了产业集聚区产城互动、快速发展。但也存在着规划工作有待加强、主导产业对产城互动发展的支撑作用较弱、基础设施对产城互动承载能力不强等问题。为此建议: 一、实施“五规合一”,引领互动发展 结合全省开展的产业集聚区建设规划“五规合一”试点工作,推动符合条件的产业集聚区实现“五规合一”。除注重做好产业升级和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总体规划外,切实加强集聚区与新老城区的互通、互联和衔接。因地制宜做好公共基础设施的规划,合理设置公共生活服务设施。加强与区域生态环境保护规划的衔接,统筹设置集聚区生态绿地系统,规划好垃圾污水处理、集中供热等项目,实现产业、城市发展与自然生态系统的耦合。通过“五规合一”实现集聚区空间载体性规划和功能性规划的有机统一,城市空间和土地的综合利用,最终实现集聚区的产城互动发展。 二、壮大产业集群,支撑互动发展 一是做大做强主导产业。要贯彻落实《河南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产业结构战略性调整的指导意见》,确立特色主导产业,形成特色主导产业集群,构建独特发展优势。要注重培育和引进相结合,加强对已有产业的提质转型创新发展,加快优势骨干企业发展,做大做强龙头企业。要围绕产业链条招专引精,围绕优势资源招特引优。加快形成一批产业链条完整、协作配套完善、带动能力强的产业集群。要突出新兴战略产业招商,引进高新技术企业,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计划,培育新产业、新业态,促进产业集聚区转型升级。二是切实加强第三产业的发展,实现集聚区内产业的融合。加快为主导产业配套的物流、商贸等生产性服务业和教育、医疗、居住等生活性服务业发展,不断完善城市功能,增强吸引力、凝聚力,不断提升产城互动发展水平。 三、完善城市功能,促进互动发展 一是加快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向集聚区的延伸。依据市政基础设施专项规划推动城市交通、电力、供排水、燃气等基础设施和配套市政服务,金融、邮政、咨询信息、物流等公共服务向产业集聚区延伸覆盖,实现集聚区与新老城区的无缝对接。二是实现产业集聚区城乡融合。建设群众安置社区以及公共租赁住房,满足群众拆迁安置特别是满足进城务工农民在城安家的愿望,解决好务工人员日聚夜散的“钟摆”式生活,使集聚区实现人的聚集。三是根据规划建设好学校、医院、商业、餐饮、娱乐等城市功能性设施,满足居民及就业人员的各项社会需求,增强集聚区的承载能力和吸纳就业能力。 四、建立长效机制,保障互动发展 一是理顺管理体制,解决好现有行政机构与产业集聚区管理机构的“套合”问题。减少协调环节,实现组织机构统一领导。二是切实转变工作作风,提高行政效率。精简行政审批事项,对企业投资项目实行网上并联办理,推行审批流程网络化。提升集聚区行政服务中心功能,加快推进涉企服务职能部门派驻园区,努力实现落户企业各类行政事项园区内办结。三是建立健全公共财政投入和投融资机制。要加大财政投入力度,优先保障产业集聚区村庄拆迁和失地农民安置;建立健全投融资平台,引导社会资金参与集聚区建设;建立健全土地流转机制,完善土地储备制度和土地市场竞争机制,确保产城互动的健康发展。四是完善社会保障机制。坚持“一基本两牵动三保障”,即产业为基、就业为本,住房和教育牵动,完善社会保障、农民权益保障、基本公共服务保障,以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为核心,完善落实各项社会保障机制。深入推进廉租房、公租房等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把符合条件的农业转移人口完全纳入城镇住房保障体系,采取多种方式保障农业转移人口基本住房需求。健全和完善以新型合作医疗、最低生活保障、基本养老保险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保障制度,建立城乡一体、居民共享的社会保障体系,从体制机制上促进城乡融合。五是进一 步完 善产业集聚区考核评价试行办法。优化各项指标体系,突出对产城互动发展的考核细则,引导全市产业集聚区因地制宜,特色发展,形成看长远、重实干、求实绩的发展导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