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银行保理业“理想”与“现实”存差距

09.06.2014  09:49

  中新社天津6月8日电(记者刘家宇)中国金融业近年来涌现出融资租赁、私募基金、债券等众多“融资”新星,尚感陌生的“保理”业务亦快速进入公众视野。金融专家普遍认为,仍处于“启蒙”阶段的中国银行保理业未来前景广阔,但目前专业度不够,“理想”与“现实”仍存差距。

  第八届中国企业国际融资洽谈会(简称“融洽会”)8日在天津闭幕。出席会议的南开大学经济学院院长梁琪认为,中国银行保理业蓬勃发展的缘由是其旺盛经济的内在需求。

  据他介绍,中国已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第一大贸易国,与“贸易赊销”紧密相连的保理产业,目前拥有20万亿元人民币的市场空间,其未来发展前景广阔。

  保理是一项集融资、账户管理、商账催收和坏账担保功能于一身的综合金融服务,19世纪诞生于欧美大陆。在中国,银行保理作为银行差异化经营的一项产品,先于商业保理出现。

  “中国银行保理业仍处于启蒙阶段。”出席融洽会的平安国际商业保理有限公司董事长张涛说,真正的保理业务其实并不为大企业服务,而是为中小企业服务,支持实体经济。但今日中国的保理等同于10年前的租赁,其市场认知度和专业度,还很不够。

  据他介绍,现在去银行做保理,银行会不断提出:能不能再提供点抵押品?能不能提供一点担保?因为没有办法,市场还不到这个程度。“在我看来,未来真正的银行保理不应该是今天的操作方式。”。

  张涛感慨:如果没有一个好的信用体系,谁又能放心大胆地去做业务呢?银行只能在谨慎中前行,要了抵押要担保,要了前手要后手,恨不得把所有的风险措施穷尽,才敢给一点点额度。“中小企业融资的局面有多么尴尬。”

  近10年来,中国保理业务经历了一个快速发展阶段。2011年,中国银行保理业务量已经突破2万亿元人民币,2013年预计突破3万亿。

  梁琪亦认为,中国的保理业务量虽然发展很快,但在质上跟10年前没有本质差别。银行为什么对保理业务创新不感兴趣呢?他说,这个背后核心问题是中国的银行到目前为止,没有任何动力去开展创新意义上的保理业务。

  梁琪说,对中国以往的银行业来说,在享有3%稳定息差的情况下,任何一个银行都不会去做这样的创新。“因为我们知道99%的创新是来源于挑战现有监管,而这个红线走好是先驱,没有走好就是先烈。”

  他表示,在利率市场化和汇率市场化的大的背景下,国际银行业的结构在上世纪七十年代已发生了转变,在今天,中国的银行业发生这样的结构转变,已是历史的车轮,不可扭转。

  采访中,与会专家普遍对中国保理业未来发展持乐观态度,并对“进一步完善中国银行保理业结构,首先要解决信用评级问题。”的观点已达成共识。

  以“深化金融改革创新促进经济转型升级”为主题的本届融洽会,为期3日,吸引了国内外500多家股权投资基金、100多家各类金融机构、300多家中介机构以及1500多家优秀企业参会。(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