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艺术电影何时真正“归来”?
迥异于柏林电影节夺奖凯旋,中国影人与正在举办的戛纳电影节竞赛单元似乎并无太大关系——无影片入围参赛,除却一些红毯“服装秀”以外,就是把戛纳作为卖片的“超市”了。如此光景,让人不得不反思:《白日焰火》的所谓艺术片的巨大成功,会不会是昙花一现?或者仅仅是中国艺术电影的一个特例?李 骞
国内的影市这几日热闹非凡。张艺谋新片《归来》虽然只入围了戛纳的展映单元,但在国内却颇受欢迎,首映日当天票房已经突破3000万元,创国内文艺片新高。
很多人把电影《归来》看作是张艺谋个人的“归来”,因为他在从《英雄》开始的商业片之后开始介入大型实景演出、转型奥运会开幕式导演、执导歌剧、签约视频网站、卷入“超生门”……现在总算是安下心来做电影导演的“正经事”了。时隔10年重返戛纳,对于拍文艺片起家的他来说,也可谓是一次“初心回归”。
类似“回归”艺术创作的还有陈凯歌、姜文等。大导演们再度出山,在今年戛纳电影节上,姜文的《一步之遥》、许鞍华的《黄金时代》、张艺谋的《归来》、徐克的《智取威虎山》,都启动了卖片工作。由七星娱乐媒体集团主席吴征参与主投资的《摩纳哥王妃》成为本届戛纳开幕影片……虽不参战,中国的电影军团依旧浩浩荡荡进军“艺术殿堂”戛纳。在今年组委会公布的最新数据中,来自中国的注册人数增加了30%,已经成为继美、法、英等之后的第五大市场参与者。
对于电影人来说,得到戛纳的认可,无非是给自己的电影镀了一层金,往往意味着可以带动随后的票房提升,也是一个事业提升的绝好机会。上世纪90年代的张艺谋、陈凯歌是戛纳的常客。进入新世纪以来,第六代导演张元、王小帅、贾樟柯等,在戛纳的身影更是日渐活跃。如果说,对于戛纳,第五代是“不经意间邂逅”,第六代则是“有意为之”,不少人冲着拿奖拍电影,缺乏有创意的艺术革新,稀稀落落未能成气候,在“墙内开花墙外香”的道路上越走越远,艺术电影与中国普通观众的距离一直未能拉近。
“人文的时期”很可爱
回想中国人第一次在戛纳闪亮登场,是1993年5月。当时的陈凯歌、巩俐、张国荣、张丰毅等人,作为影片《霸王别姬》主创走上红毯。当《霸王别姬》夺得“金棕榈”大奖的消息传出后,每个热爱中国电影的人都异常激动。
第五代导演的成功必须感恩时代。“经历了磨难和反思,整个民族文化呈现出厚积薄发的态势,作家提供了优秀的文学作品,一旦你的表现和社会的气氛、情绪有所呼应,就能得到巨大的掌声——而且没有人领掌。”张艺谋说。
第五代导演从80年代中期开始大规模创作,在《一个与八个》、《红高粱》、《黄土地》等一系列电影中,观众看到的是“个人”对于历史的反思,导演们试图为中国的困境寻找原因和出路。铁肩担道义、充分自觉的“大写的人”构成了80年代艺术探索的动力与成果。
“所有的一切,都与创作者的经历与感受分不开。十年忧愤,四载攻读,而后一泻而出,能不令‘六宫粉黛无颜色’?”陈凯歌曾撰文写道。当时的这群人历经“文革”浩劫,在动乱底层顽强搏击,重返校园后系统学习电影专业知识,接受当时流行的西方思潮,形成新的价值观、美学观。他们以电影为媒介,对中国的现实与历史进行着不懈的质疑与叩问。
近日,张艺谋与莫言在北京以“归来”为主题进行了一场对谈。张艺谋说,他的创作初心就是80年代和莫言合作的时期,那是“人文的时期”,创作者、观众甚至全国人民都关注作品的文化内涵、承载的情怀,“那个时期很可爱。”
“那种初心今天回忆起来很纯粹。没有太多杂念,完全凭着对艺术的热爱。像人的初恋,没法再重复。”张艺谋说。
《归来》上映以来票房直线飙升,观众评价褒贬不一。有人把它用“《初恋50次》+《忠犬八公》”来吐槽,有人说第五代导演已经是“强弩之末”。但无论怎样,导演对于艺术的自觉回归,多少映射着中国电影的反躬自省。1984年前后的中国社会处在全面反思与重塑阶段,所以文艺创作能迸发出华彩。如果从这个角度来观照当下,有了目前中国电影人对于艺术追求的自我觉醒与反思,好电影的“归来”也就为期不远了。
期待年轻一代的文化寻根
在诸多业内人士看来,第五代导演是个性的觉醒,但最重要的还是回应了时代的要求、变革的要求,在寻找“民族文化的根”。而中国电影在走过八九十年代后,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文化底蕴随着商业元素的不断增加而悄然离去。《英雄》、《十面埋伏》、《无极》等影片的涌现,意味着商业化路线成为国产电影的一大主流。随之而来的一面是普通大众对此类影片的热切欢迎,一面又是真正关注电影艺术的人们对它的批判——“电影被票房绑架”,国产电影落入“同质化、肤浅化、媚俗化”的漩涡……
今年4月,在中国电影导演协会2013年度表彰大会上,年度导演、年度最佳影片空缺。作为评委会主席的冯小刚说:“现在中国电影市场蓬勃发展,但也是最令人担忧的时代,很多导演放下了艺术理想投入商业电影。”他认为,回归电影的艺术本质应该是中国导演不可缺失的追求。大奖空缺意味着重拾理想。
艺术本质的回归应当是所有有理想的电影人的追求,但当下最主要的问题是到底由谁来主导这样一场回归。“第五代老了,都已经奔六十了,后面的人谁来接?今后的中国电影道路年轻人怎么走?” 北京电影学院院长张会军也是当年“78班”的一员,在他眼里,当年第五代导演的辉煌是因为对历史和文化有一种尊重和迷恋,不会刻意地去迎合谁。他对于现在年轻人的急功近利很担忧。
目前面临的另一难题是中国还没有真正成熟稳定的艺术院线,更没有形成艺术电影的放映氛围。艺术影院想要维持经营还需要培养出一批能欣赏艺术电影的观众来,这也是很难在短时期内实现的。
可以说稳定的观众群、充足的片源、资金的支持是维持艺术电影健康发展不可或缺的三大条件。艺术电影不能与观众脱节,也不能只依赖电影节这一条出路,更不能仰仗少数人的觉醒与拯救。只有当它从源头的产出方和末端的受众方都得到强有力的支持,才能实现真正的飞跃,中国艺术电影才有可能真正“归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