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政策重点告别“做减法”时代

15.04.2016  08:41

  2015年底,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确定2016年的经济工作重点是“三去一降一补”——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从总体上看,这是一个“做减法、促调整”的发展思路。而要实施这样的思路需要一个重要条件,中国经济增长不能降下来。必须维持一定的经济增速,才能安全地实施以“做减法”为主的改革。

  不过,2016年一季度中国经济所面临的形势并不是太好。在国际方面,全球经济形势没有好转,欧洲深陷危机泥潭之中,在QE政策之外还推出了负利率政策;日本经济在“安倍经济学”的三只箭用尽之后,仍没有显著的起色;一枝独秀的美国经济本已踏上紧缩的列车,但仍面临着后续增长态势不明、失业率可能增高的风险,美联储为此放慢了加息步伐。

  在国内方面,今年头两个月的外贸下滑加剧,外部市场的负面影响加剧;工业领域的放缓在持续,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速继续放缓;在不断加大投资的政策推动下,固定资产投资增速有所回升。对中国宏观经济的基本走势,大多数分析人士都判断今年上半年不会触底,最快可能在今年下半年或明年上半年才可能在谷底企稳。值得注意的是,国内外市场对中国债务风险爆发的警惕性明显升高,尤其担心企业债务违约会点燃系统性金融风险的炸弹。正是这些担心,导致穆迪和标普先后将中国主权债务评级展望下调为“负面”。

  短期经济现实就像一个窄小的铁笼,强烈约束了今年经济政策的方向和具体实施。在力保经济增速不跌破6。5%的刚性要求之下,中国今年力托经济的政策会不断出台,力度也会不断加码。我们注意到,在中央“三去一降一补”的既定政策框架下,国务院的政策实施重点逐步放到“做加法”上——去年11月,国务院即提出“补短板、增后劲、促均衡、上水平”的稳增长政策思路,这几项要求在承继中央政策的同时,明显把重点放到了“加、补、增、保”方面。

  政策落实重点的变化,明显反映在投资上。从国家发改委、各地方政府、水利部、铁总等公布的信息可以看到,“做加法”的投资项目已经在大规模地铺开。梳理公开信息可以发现,2015年,国家发改委共安排4批专项建设基金,合计8000亿元。如果今年与去年安排的批数相同且大致均匀投放,那么2016年专项建设基金的规模将超过3万亿元。此外,审批核准固定资产投资项目计划投资规模可能超过5000亿元,11大类重大工程包全年累计完成投资可能超过2。4万亿元。从投资领域看,今年投资的重点将主要集中在水利、铁路、高新技术等领域。其中,2016年铁路将完成固定资产投资8000亿元,在建重大水利工程投资规模保持在8000亿元以上。

  在2016年艰难的稳增长“战役”中,地方政府一如既往的是一支生力军。据不完全统计,有12省市的重点项目投资总规模超过16。5万亿元。其中,北京、陕西、江西、江苏、河南、福建投资规模均超过1万亿元;上海、安徽、河北、浙江等地的投资规模不下6000亿元;而广东和四川的投资总额分别为5000亿元和4200亿元左右。

  推动改革和调结构的中长期需求,与稳定增长保证就业的短期需求,在2016年如何平衡将会十分重要。国家发改委主任徐绍史日前在介绍“十三五”规划《纲要》时表示,围绕补短板、增后劲、促均衡、上水平,在深入论证的基础上,“十三五”规划《纲要》研究提出了“三个重大”——要搞一批重大政策、重大工程和重大项目。“三个重大”的抓手作用,主要就体现在投资上。

  在稳增长的现实需求下,2016年中国经济政策正从过去的以“做减法”为主,转向更注重“减加平衡”。这一政策实施中的重心调整,将会配套政府资源投向的变化,并以此带动更多经济资源的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