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亮点”与“痛点”并存
如何看待中国经济?这是当前国内国际的热点话题。正确看待中国经济,我认为要防止两种误区:一是只看到中国经济的问题和困难的一面,甚至放大问题,对经济极度悲观,中国经济“崩溃论”者是极端地放大经济发展中的问题,而忽视中国经济的亮点和积极因素;另一种误区是只看到经济好的一面,回避中国经济面临的困难和问题,认为形势“一片大好”,过分盲目乐观。
经济增长有周期,结构调整会有“阵痛期”。中国有多次成功应对经济下行的经验。在经济下行时期,只有坚定信念保持定力,才能经受考验,才能化险为夷,才能越战越强。在中国的改革开放历程中,经济下行压力增大,增速放缓并不是首次出现。据统计,改革开放30多年来,中国年度GDP增速曾4次出现连续低于8%的情况:第一次是1979-1981年,第二次是1989-1990年,第三次是1998-1999年。目前是第四次,自2012年以来,中国经济增速持续在8%以下。
在1997和1998年亚洲金融风暴期间,我国外贸大幅下行,国企2/3亏损,面临着严重的压力,要关停并转一大批企业,大量下岗裁员。2008年也有很大的冲击。现在回顾历史,每一次遇到困境,中国经济都经受了严峻考验,最后化险为夷。
经济下行是挑战,也是机遇。经济深度调整会造成大量发展低效、产能过剩企业倒闭进而引发员工失业,同时也会倒逼企业转型,使资源流向更有潜力的新兴行业。如亚洲金融危机后,国家对煤炭、钢铁和纺织等产能过剩行业和国有企业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革,关停并转淘汰落后产能,“抓大放小”改革国有企业。民营企业和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新经济形态获得了良好发展空间,如今的百度、阿里巴巴和腾讯等互联网巨头都是诞生于这一经济调整时期。从国际视角来看,在经济高速增长周期结束后,都会面临经济增速回落现象。2015年,按现价计算,我国人均GDP略高于7900美元,按购买力平价计算,折合1.1万国际元,大体上对应日本和韩国高速增长阶段基本结束时的人均GDP。日本的经济高速增长在1974年结束,之前5年即1969年到1973年期间,GDP年均增长6.5%。韩国经济的高速增长基本上在1998年结束。日韩两国通过市场空间的拓展、技术进步等方式实现经济平稳增长与转型升级,成功跨越中等收入阶段,成为高收入国家,其发展经验值得借鉴。
我认为,中国经济希望和困难、潜力与压力、亮点与痛点并存,经济增速放缓但经济中的结构优化与质量提升趋势明显,旧的动能在消退或已经消失,新的动能也在不断涌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