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粮仓”有担当
为保持粮食生产好的态势,我省认真落实粮食安全省长责任制,把粮食生产纳入目标考核,层层分包责任、传导压力,形成齐抓共管的格局;创新完善粮食生产各项制度,保障粮食生产顺利推进。
夏粮生产承载着中央、省委省政府的殷切期望。今年,面对夏粮生产遭遇多重灾害,我省夏粮生产略有减产,依然获得丰收。近日,省农业厅迅速落实王铁副省长关于夏粮情况的重要批示精神,总结分析我省夏粮生产情况。
冬前低温寡照、冬季冻害、春季病虫害暴发态势明显、收获期强对流天气……受强厄尔尼诺天气影响,我省夏粮生产遭遇多重灾害,是近年来灾害较多、影响较大的一年。
夏粮丰收,全年主动。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16河南省夏粮总产达到695.36亿斤,较上年减少7亿斤,减产约1%,居有史以来第二高位。克服重重不利因素,夏粮丰收不易。
藏粮于地,高标准粮田筑牢“中国粮仓”
“田成方、林成网、渠相通、路相连”,这是我省近年来建设的高标准粮田的情景,基础设施的极大改善,带来了旱能浇、涝能排,抗灾减灾能力明显提升的“硬实力”,为今年粮食抗灾夺丰收发挥了重要的支撑作用。
截至2016年5月底,全省累计投入资金512亿元,建设高标准粮田4960万亩,完成全部规划任务的77%。
去年,我省通过全国首个高标准粮田保护条例,为实现“保粮田面积”、“保粮食产量”、“保粮农收入”目标,提供了必要的法律保障。
这是我省夯实基础,稳定粮食生产能力的一个缩影。
藏粮于技,农业科技为夏粮生产提供强力支撑
“三夏”时节,方城县赵河镇中封村高产示范田里,经过实打验收,郑麦7698百亩方平均亩产达到708.12公斤。
高产、优质、抗病抗倒伏的优质强筋小麦品种“郑麦7698”,是省农科院小麦研究所所长许为钢研究员及其团队经过10年的努力,选育的强筋小麦新品种,其种植面积超过1300万亩,是国内种植面积最大的强筋小麦品种。
不仅如此,围绕遗传育种、耕作栽培、栽培推广、植物保护以及储藏加工,省小麦产业技术体系岗位专家与综合试验站,开展多学科多方位多层次的联合攻关,先后选育小麦新品种40个,制定栽培技术地方标准23项。
百农207、郑麦7698等一批优良新品种得到快速推广,全省小麦良种覆盖率达到98%,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56.6%,为我省小麦稳定发展提供了坚强的品种和技术支撑。
得益于农业科技的不断进步和新品种、新技术的加速推广应用,粮食单产的快速提高。2015年单产水平比2003年提高了近4成,对粮食增产的贡献率达到85%。
面对自然灾害,多重保障“向天抢粮”
“土里刨食,靠天吃饭”,是许多粮农的真实写照。面对今年气象灾害多发频发和局部地区中后期病害偏重发生,尤其是极端异常天气,各级农业部门积极科学应对、合力抗击灾害,降低产量损失。
去年11月份全省持续低温寡照,小麦提前进入越冬期、生长量不足,后期又经受冻害,亩穗数减少,麦田群体明显偏小。
与此同时,各级农业部门专门下发技术指导意见和抗灾管理意见,并发挥专家督导组、技术服务组和1.3万余名科技人员的作用,加强技术服务,指导农民全面落实追肥、浇水等抗灾管理措施,力促苗情转化升级,苗情长势明显好于预期。
进入4月份,我省豫中南地区遭遇2~4次降水过程,恰逢小麦抽穗扬花,造成信阳、驻马店、南阳等地小麦赤霉病较常年偏重发生,进入灌浆期后,我省再次出现降水过程,赤霉病病穗率和严重度进一步加重。
在此之前,农业部门及时启动1005个麦田病虫监测点,组织1335名测报人员开展田间病虫普查,及时发布趋势预报和防治警报。
小麦“一喷三防”期间,西华县组织多家植保飞防社会化服务组织,进行了30万亩的小麦统防统治作业。全省各地也大力开展统防统治,2400多个植保服务组织参与作业,统防统治面积达4000多万亩次,赤霉病得到最大限度预防。
据统计,全省春季小麦病虫害累计防治面积达到2.2亿亩次,是发生面积的148%,挽回粮食损失34.5亿公斤。
进入麦收期,我省又接连遭遇阴雨天气,4次连续降雨几乎伴随小麦由南至北的收获,严重影响了正常收获。为此,省政府下发紧急通知,全省各地组织18.01万台联合收割机,抢抓晴好天气,科学调度机械轮班作业,加快抢收进度,做到“人歇机不停”,成熟一亩、抢收一亩,确保颗粒归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