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育报》“最有爱的毕业班”
河南大学2010级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班。(资料图片)
在河南大学,有这样一个班集体:27名学生集体捐出奖学金,给患病同学治病;78名男生轮流背行走困难的同学上学,让他顺利走完了4年大学时光;辅导员姚莉为学生倾注了全部的爱,被学生亲切地称为“姚妈妈”。
■本报记者 李见新 通讯员 白冰 董兰兰
在河南大学计算机与信息工程学院,有这样一个班集体:78名男生轮流背行走困难的同学上学、放学,照顾他的衣食起居,让他顺利走完了4年大学时光;辅导员姚莉,为学生倾注了全部的爱,让每个学生在班级感受到家的温暖,被学生亲切地称为“姚妈妈”。
如今,临近毕业,全年级荣获奖学金的27名学生将近6万元奖学金悉数捐给患白血病的张媛媛,尽微薄之力帮她渡过难关。近日,记者走进这个河南大学“最有爱的毕业班”——2010级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班,亲身感受和体会满满的爱与温暖……
27名学生的集体行动:捐出奖学金为同学治病
张媛媛是2010级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班的一名学生,2012年她被查出患有急性B淋巴细胞白血病。接受一段时间治疗后,病情并未得到控制,巨额的治疗费让这个贫寒的家庭陷入了绝境。2013年5月,在全班学生的组织下,河南大学师生为张媛媛捐款20多万元,使她顺利完成了骨髓移植手术。
临毕业,张媛媛因病情恶化再次住院。消息传来,同学们在伤心之余又开始积极奔走为她筹款。班长马金洋找到辅导员姚莉说:“老师,我想把今年的奖学金全部捐给媛媛。”意想不到的是,随后几天里,全年级其他26名获得奖学金的学生不约而同地与姚莉联系,要求捐出奖学金,尽微薄之力帮媛媛渡过难关。
“这27名捐奖学金的学生,16人是贫困生,其中有11人是靠国家助学贷款上大学的,但他们都有一颗滚烫的心,我骄傲我是他们的辅导员……”姚莉被这群即将离校的年轻人深深打动了,也捐出了2000元。
“不抛弃,不放弃,一个也不能少”,这是2010级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班的班训,在辅导员办公室的墙上,贴满了这个班级的荣誉:“河南省优秀班集体”、“河南省五四红旗团支部”、“河南大学优秀班集体”、“河南大学优秀团支部”……这些是对这个班集体的认可和肯定。
78名男生的爱心接力:4年轮流背同学上课
在2010级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班的毕业照里,有一个学生是坐着的,他就是患有进行性营养不良的吴少博。由于肌肉萎缩,吴少博不能正常行走,全班78名男生轮流背着他上学、放学,并照顾他的衣食起居。
从宿舍到教学楼有近20分钟的路程,从3楼宿舍到6楼教学楼要上下近200级台阶,在这段普通人看来不长的路上,班里每个男生都曾背着吴少博,一步步走过了4个春夏秋冬。4年来,男生们为吴少博忙里忙外,从没有人抱怨过。
宿舍楼下的路还没有修好时,每逢下雨就异常泥泞。这给男生们带来了挑战,但他们总是小心翼翼地背着吴少博。4年的大学生活,吴少博受到了来自学院、学校多方面的帮助,很多陌生同学也为他提供很多便利。“上大学前,我本来准备4年都在他身边照顾他,没想到河大的老师、同学对他这么好,让我省了不少心。”吴少博的母亲感动地说。
吴少博有些腼腆,同学们对他的好,他虽然嘴上不说,但都记在心里。同学们集体出去玩的时候,叫他一起去,他怕行动不便麻烦大家,委婉拒绝了。前不久,在全班最后一次毕业聚餐上,吴少博表达了沉积4年的感激之情:“没有大家,就没有今天的我。这辈子我都会感激这群兄弟姐妹!”
103名学生的毕业告白:“姚妈妈”让我们感到家的温暖
在2010级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班这个团结友爱的大家庭,还有一位处处为学生操劳的好“家长”——“姚妈妈”。
下午4点多,记者走进辅导员姚莉的办公室时,她正和学生一起整理毕业资料,堆满文件桌子的角落,还放着没来得及动筷子的午饭。环顾四周,厨具、生活用品夹杂在办公用品之中,每天工作10多个小时,姚莉早已把办公室当成了自己的家。墙壁上贴满了学生活动的照片,“姚老师我们爱你”几张用彩色卡纸拼成的大字显得格外醒目。
2010级是姚莉当辅导员后带的第一届学生,从刚入校门到大学毕业,不管大事小事,同学们都爱找她。“姚妈妈在我们身上花的心血比在自己女儿身上投入的都多。”4年来,2010级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班103名学生见证着姚莉的辛苦付出,也真切地在班里感受到家的温暖。
毕业了,学生们陆续找到了工作,吴少博的去向一直是姚莉的“心病”。在看到一个公司招聘残疾员工的消息时,她第一时间联系了吴少博,安排他参加笔试,最终帮他临时找到了一份实习工作。
“大学4年的经历让这群年轻人多了几分稳重和对生命的敬畏,毕业是大学生涯的结束,也是另一段人生旅程的开始,我相信,每名毕业生都会将这种友爱的集体精神带到未来的工作和生活中。”计算机与信息工程学院党委副书记孔涛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