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主旋律电影如何做到“叫好又叫座”
《建国大业》中,毛泽东、周恩来、朱德等人听闻淮海战役胜利,喝酒、摔碗、扭秧歌;《智取威虎山》中,杨子荣一改样板戏中英俊潇洒的形象,留着黑胡子,犹如黑帮土匪,却展现别样魅力……
打动人心的故事与精益求精的技术结合,大气磅礴的巨制与阵容豪华的明星叠加,昔日脸谱化、说教式的主旋律电影,如今旧貌换新颜,变得更接地气,逐渐趟出一条“叫好又叫座”的市场化之路。
主流价值观永远不会过时
时至今日,电影导演、制片人黄建新依然记得1991年和香港导演徐克一起讨论翻拍《智取威虎山》的情景。在徐克看来,《智取威虎山》虽是宣扬主旋律的样板戏,但有传奇、有土匪、有孤胆英雄……具备商业电影所需的所有元素,是绝佳的大片题材。
于是,距当年那一幕20多年后,有了这部《智取威虎山》,席卷近9亿元票房,上座率一直保持在50%以上的高位,观影人群从崇尚情怀的中老年人迅速蔓延到追求感官刺激的“90后”。
“一部红色经典,用现代手段拍摄,用商业电影形式包装,用好莱坞大片的方式制作,形成了不一样的《智取威虎山》。”影片制作方、博纳影业集团董事长于冬如是说。
所谓主旋律电影,体现的是民族主流价值观和主流文化倾向。在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横行的当下,年轻观众对《建国大业》、《建党伟业》、《智取威虎山》、《十月围城》等影片的肯定,彰显了社会对主流价值观回归的呼唤。
“一个民族发展到一定阶段,一定需要英雄,而电影要做的,就是把虚拟的价值观具体化,于是观众要看戚继光、岳飞的故事。”黄建新说。
演员赵文卓刚刚完成了《战神戚继光》的拍摄,他在这部电影中扮演青年时期的戚继光。赵文卓说:“我是学武出身,学武先修‘德’,就是仁义礼智信忠孝,这一点在哪个时代都不会过时。”
摒弃“概念大于形象”旧思维
长期以来,很多主旋律电影面临尴尬处境,在一家影院往往只能上映一两天,排上一两场就下线了。究其原因,黄建新认为,就是典型的“概念大于形象”。部分主旋律电影不受待见的原因并非故事情节不够精彩,而是脸谱化的人物形象、与市场脱节的表现手法和说教式的呈现方式难以起到吸引观众的效果。
有数据显示,如今电影观众的平均年龄是21.6岁。这意味着,如何让“90后”接受主旋律电影是摆在电影人面前的重大课题。黄建新认为,语境模式对于一部电影至关重要,“语境模式决定了电影的现代性,过去固定、陈旧的语境模式,年轻人已经不接受了。”
《建军大业》是博纳影业目前正在筹拍的又一部主旋律之作,从“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开始,到南昌起义、秋收起义,最后井冈山会师,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第一支工农武装建立。“年轻将帅,青春热血,请当红明星来出演毛泽东、周恩来、朱德等主角,很容易激起年轻观众的兴趣和热情。”于冬认为。
在历史事实的基础上,加入灾难、爱情、英雄、小人物的故事,增添喜怒哀乐、嬉笑怒骂的情感,再融合谍战、枪战、黑帮等一系列商业元素,主旋律电影便可更接地气。
在赵文卓看来,《战神戚继光》展现的不仅是一位民族英雄抗击倭寇的故事,更是中国史上首支“特种部队”以少胜多的传奇。“就武打招数而言,万变不离其宗,看似差别不大,但加入特技和故事便会很不一样。” 赵文卓说。
技术跟不上,便输在起跑线上
很多观众对样板戏《智取威虎山》中的“打虎上山”耳熟能详,而电影《智取威虎山》将这一唱段演绎成一出精妙的3D特效戏。杨子荣上山途中,路遇猛虎,于是人与虎展开了一出你追我逐的好戏:老虎爬上树,又纵身一跃来了个猛虎扑食,咬死了战马,但最后还是死在了杨子荣的枪下。
为了这段18分钟的“打虎上山”,徐克团队足足花了一年时间筹备,最终使这段戏成为整部电影的亮点。
“如果说以前我们跟美国的电影工业相差20年,《龙门飞甲》之后我们在技术上迅速赶超,到了《智取威虎山》时我们可以比肩世界一流水准,可以做到在观影时没有任何眩晕感,使观众身临其境。”于冬说。
必须承认的是,无论是3D、巨幕,还是新近兴起的虚拟现实技术(VR),现代电影的技术发展越来越快,观影体验乃至产业格局都随之发生了深刻的变化,这也意味着电影人必须通过技术创新不断提高电影画面的呈现力。
思想性、艺术性、商业性和技术性,是于冬一直秉持的电影制作理念,其中技术性显现出越来越重要的地位。换言之,如果中国电影工业在技术上跟不上,便输在了起跑线上。
黄建新认为,随着移动通讯的发展,人类的思维方式发生了很大改变,对未来的渴望前所未有的强烈,这意味着电影也正在经历一次重大的内容转化。他说:“我们需要用最好的技术、最好的故事、最好的演员,拍摄一部最好的电影,再输入价值观,令观众潜移默化地接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