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原如何“新”花怒放
经济新常态下,花卉市场由礼品、节日的排浪式消费,转向个人、日常的流水式消费,花卉大省河南如何顺势而为做强花卉产业,实现“新”花怒放?3月10日召开的全省花卉协会年会上,我省勾画出转型、创新、融合发展的“路线图”。
转型提升“花”实力
我省花卉种植面积约175万亩,位居全国前三名;年产值350多亿元,从业人员37万余人。在节俭风劲吹下,经过近两年调整,我省花卉市场呈现出降中有升、冷中有热、忧中有喜的复杂局面。
“新常态下花卉消费更趋健康理性,花卉企业只有加快转型升级,才能避免关、停、减的命运。”省花卉协会会长何东成说。
会议表示,今年我省将以重点花卉产业基地为突破口,抓好许昌鄢陵、信阳潢川、南阳卧龙等地的花卉产业集群和产业基地建设,加快特色花卉发展。同时,以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为重点,进一步提升“洛阳牡丹”、“开封菊花”、“南阳月季”、“鄢陵蜡梅”的核心竞争力。
创新做强“花”品牌
形似“金钟吊挂”,花开浓香馥郁,鄢陵蜡梅“冠天下”。“这与鄢陵把科技作为第一动力密不可分。”许昌市林业局有关负责人表示,与多家高校和科研机构合作,鄢陵先后承担了2个国家“863”计划项目和10多个省市级科技攻关项目,完成了40多个树种(品种)的组培技术研究和组培苗的工厂化生产。
然而,花木大县鄢陵依靠科技创新的成功之道只是个例。在我省,规模以上花卉企业仅占21%,实力强、有自主知识产权新品种的大型花卉企业更少。何东成表示,目前,我国多数高端花卉种子、种球、配套设备和技术甚至培养基质,都受制于境外研发企业及供应商。
今后我省要加快培育自有技术和花卉品牌,在产品的“名、优、新”上取得新突破,为花农提供更多自主知识产权的新品种。
融合打造新型“花”业态
统计显示,全省花卉一、二、三产业产值分别占总产值的89.1%、1.84%和9.06%。“三次产业结构的不平衡,导致我省花卉生产在设施化、专业化、规模化、集约化等方面程度较低。”专家表示。
“1+2+3=6,也可以大于6。因此,建设现代农业,一、二、三产融合打造‘第六产业’是必由之路。”会议指出,花卉产业特别要与旅游、文化创意产业相融合,形成花文化产业链,全面提升花卉产业集群发展的综合效益。
此外,依托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引领下中原日新月异的区域物流优势,会议鼓励各类投资主体投资花卉商业设施建设,支持流通企业向花卉领域延伸经营网络,并与电子商务相结合,建设新型花商业态,推动中原花卉名扬线上线下、国内国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