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文京作客中原国学讲坛讲解《汉字之根与书法之美》

15.04.2015  19:38

讲座现场 著名书法家宋文京作《汉字之根与书法之美》讲座 凝神听讲的现场听众

汉字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之一,从西安半坡陶器上的刻划符号算起,经过几千年的演进与变革,从甲骨文、金(钟鼎)文、籀文等,逐步演变成秦小篆、汉隶、草书、行书和楷书,形成了多种形态体势。

汉字又是中华文明传承最重要的一个载体,如果没有汉字,中华5000年上下文明不可能延绵不断。那么到底汉字有哪些源流?书法与汉字又有哪些神奇的关系?书法之美美在哪里?4月11日下午,由河南博物院、中原国学讲坛主办,河南嵩阳文化承办的“文明向心--揭秘中国”系列讲座第二十讲在河南博物院二楼如期开讲,著名书法家宋文京老师在中原国学讲坛现场为大家一一揭开谜底。

汉字之根:汉字的渊源

汉字与书法究竟有何渊源?它在造字、传播、用字的过程中,又有哪些问题让我们感触深刻?讲座中,宋文京老师从三个方面进行了解答:第一,文与字。宋文京认为:汉字中的文与字是不同的概念。什么是文?《说文解字》的作者许慎曾讲“文者,物象之本。”文就是一个母体,是最初我们造字之初用以可以记录鸟兽之迹、记录远取诸物的东西,它是表示最早我们对世间万物的描述而形成的一些字。但实际上文就是文,文不是字,后面的才是字。

那什么是字呢?讲座中宋文京老师将书写的字体在现场进行一一解读,并引用许慎的“字者,兹乳而浸多也!”指出并认为:字是文派生出来,所以才会看上去比较多。其实我们现在所认识的汉字只有500多个字,剩下的全是由文组成出来的。

第二,天与人。宋文京老师认为:中国汉字在描述过程中,一直都是在讲人和天之间的关系。文字最初是以象形符号出现,它向世人展示的就是人与自然的关系。讲座中展示的半坡陶刻文、甲骨文及虢公鼎铭文更加证实了这一点。

宋文京老师指出,汉字除了关注人本身及天人合一以外,同样它也关注生命,从现有的许多汉字都源自我们自身或自身的各个部位,可以看出古人造汉字时,实际上有大量的字和我们的自然、天时地利、天地万物以及生命都是息息有关。

第三,常与变。汉字在整个发展过程中,有些字是正常流变,有些字则出现大的变化,在大的流变之后,这些字会出现本意、引申义、假借等不同的表意。

讲座中,宋文京老师例举了“”字,他指出:白字,还有“”的意思,青铜器中的一些铭文上“”字就通“”。一开始白颜色其实则是用一粒米的样子来表示。此外,宋文京在讲座中指出,在汉字演变过程中,上世纪五四运动前后对汉字造成很厉害的冲击。

书法之美:书法、书道与书艺

书法,是东方特别是中国一项独特的艺术。西方的“书法”仅仅与普通手写体的运笔相对,不过试图极力使文字明了,形成迅速感与美感而已。但书法之于我们,它已经脱离了文字象形意义,把文字符号作为艺术的文化,而这种文化是世界其它国家所没有的。

什么是书法?宋文京老师指出,书法是在中国的称呼,这种称呼在日本叫书道,在韩国则称书艺,它们都侧重于不同的方面。讲座中,宋老师从书法的“古与今”、“情与理”、“碑与贴”三方面对书法讲行了详细解说。

古与今”,汉字演变至今,有了古汉字、今字、近体字的区分。宋老师认为,正是这种区分绵延到书法上,才让我们对篆书、隶书、八分书这些开始通称古代字体。当然隶书在演变中又有了变化,它有一部分是今天的字体,楷书、行书就是近体字。就是这样的一种区分,让书法有了古与今的对照,正如孙过庭《书谱》中所说“古不乖时,今不同弊。”这样书法才更具多样性。

情与理”,书法的美感里,最重要的就是去寻找它的情与理这样一个逻辑范畴。而这种范畴延伸到书法里时,则是怎样能够看到书法里有什么样的东西可以感动我们。宋文京认为这种感动就是书法审美中的“情与理”。讲座末,宋文京老师运用大量资料对“碑与帖”进行了解释,之后对观众提出的问题逐一回答,并对现在教育中存在的对书法的忽视进行呼吁,精彩的讲解赢得现场阵阵掌声。

中原国学讲坛结束本场讲座后,将于4月18日,即本周六下午迎来本系列讲座的第二十一讲——由周玄毅老师带来的《战国策的纵横之道》。4月25日,更有著名作家唐浩明做客中原国学讲坛现场带来《曾国潘的人生智慧》精彩演讲,感兴趣的朋友,千万别错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