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明肇始阶段中原与四方有哪些互动?这场论坛有答案
图为论坛现场
中新网河南新闻8月26日电 本月21日,“天下文明:中华文明肇始阶段中原与四方的互动” 高端论坛在河南大学举办。论坛采取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主要聚焦“阐明中原与四方在中华文明起源、形成与发展过程中发挥的重要作用,理解中华文明博大精深、兼容并蓄的关键所在,认识中原与四方在中华文明形成和早期发展阶段天下文明体系的核心线索”等课题。
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中国考古学会理事长、河南大学学术委员会主任王巍以“探究文明脉络、增强文化自信”为题作主旨引言。除了介绍“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的宗旨、核心问题,他还介绍了关于文明的几个概念:劳动分工、阶层分化、国家形成等,认为与国家的概念相比,文明的内涵更广泛,给出了判断进入文明社会标准的中国方案。接着,他从仰韶文化的特点以及南北方同类玉器联系谈起,介绍了中原地区核心地位的显现、中华文明多元一体格局的形成以及中华文明的三大特质。他说,希望能通过这次论坛与学术界一道为中华文明的研究、转化和传播发挥重要作用。
中国国家博物馆考古院研究员、院长戴向明在以 “何为中原——史前中原文化区的新理解”为题目的专题报告中,从狭义和广义的概念分析了史前时代的中原文化的不连续、不稳定特点,介绍了裴李岗时期、仰韶早期、仰韶中期、仰韶晚期文化。概括了仰韶文化、庙底沟二期文化、龙山文化时期地域特点、墓葬布局、城址与大型聚落等。
戴向明认为,直到二里头时代,夏王朝的崛起才使得中原腹地真正走向历史舞台的中心,使得中原成为整个东亚的文明高地。河南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张立东教授、河南大学黄河文明与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心主任苗长虹教授等专家,亦分别从早期文明各文化间融合发展的历程、早期文明分布地区资源的稀缺性等角度发表了自己的看法。
“合葬墓应当是一种为了凝聚整个社群反复实行的一种仪式活动,合葬墓葬仪所反映的应当是当时八里岗小型社群为了应对新型的大型社会的来临,避免社群离散,所采取的一种行动策略。”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教授、中国考古学研究中心主任张弛在“八里岗--仰韶文化中晚期村落与葬仪”的报告中,指出八里岗是仰韶中晚期社会中规模最小、最为普通的社群。从仰韶文化早期开始,八里岗族群施行的是在族墓地中的一次葬式,但进入仰韶中期以后,开始在聚落中间实行二次合葬,合葬的规模也越来越大。
河南大学黄河文明与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心副教授侯卫东认为,八里岗是聚落考古的典型,对认识仰韶时代的社会提供了一个非常有价值的参考。
近年来,中原地区新石器时代考古有哪些新发现?中原地区早期文明化演进的基本特征是什么?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研究员、副院长魏兴涛在发言中介绍了考古学研究中华文明起源历程概况,以贾湖及周边遗址、仰韶文化遗址、郑洛地区考古、豫南地区考古等中原地区近年新石器时代考古新发现,讲述了以裴李岗文化、舞阳贾湖和西平谢老庄等遗址为代表的中原地区早期文明化进程。在提到中原地区早期文明化演进时,他说,社会内部的聚落文化、丧葬礼仪、文化社会的交流融合、王权和礼仪的确定是中原地区早期文明化演进的基本特征。其他与会专家亦认为,中原地区文明与其他地区文明不同,研究中原地区文明的发展,对认识中原地区文明的传承有很大的启发作用。
“鼍鼓逢逢,依我磬声——陶寺文化与社会创造的那些‘文明’与‘神奇’”,该主题中,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陶寺考古队领队高江涛从陶寺所在、陶寺文化与社会创造的九大“奇迹”、陶寺典型的王权社会、礼乐文明、“合和万邦”的思想、“务实创新”的理念、陶寺在中国历史长河中的地位或位置、陶寺文化如何弘扬与传承等方面,介绍了陶寺考古新进展。
陕西省考古研究院研究员、石峁考古队副队长邵晶在“石峁与陶寺”的专题报告中,从典型器物、重要遗迹、信仰习俗等方面的比较分析入手,试图阐明石峁遗址和陶寺遗址所代表的两类考古学遗存及其背后的人群在发展繁衍过程中,是如何突破空间阻碍,演绎国家层面交流互动的社会图景。
“天下文明:中华文明肇始阶段中原与四方的互动” 高端论坛是河南大学110周年校庆系列学术活动之一,由中国历史研究院—河南大学黄河文化研究院、河南大学黄河文明与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心、黄河文明省部共建协同创新中心主办,河南大学黄河文化遗产实验室、河南大学仰韶文化研究院承办,河南大学人文社科研究院、河南大学历史文化学院作为支持单位。(河南大学:黄森 姚秋菊 丁雨彤 晋瀛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