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储粮赚差价 硕鼠怎就练就大招

19.04.2015  14:04

    薛家明

    为了确保粮食安全,我国建立了强大的国家储备制度。依靠中央储备粮库,国家可以方便地调配资源、稳定市场;同时,也可以通过保护价收购,保护粮农的利益、促进粮食的生产。这是一件大事,国家为它花了大钱。可这笔钱,也被某些不法分子盯上了。记者调查发现,多家中储粮仓库存在内外勾结,用不符合收购条件的陈粮,套走了原本该给农民的巨资。(4月18日 新华网)

  只有想不到,没有做不到。谁会想到,中储粮的“仓廪足”,多是以陈粮为主。但在现实中,利用“以陈顶新”、“质价不符”、虚报库亏等手段套取国家补助,在基层粮食系统却早已泛滥成灾。比如,2013年,中储粮河南分公司就爆出多个直属库,违规采购、滞留政策性粮食补贴金。甚至,在中央第一巡视组的巡视报告中,也直指“中储粮基层腐败高发、多发”。

  应该说,“以陈顶新”充其量只是一些雕虫小技。试想,即使是普通的家庭主妇,也能闻出新稻与陈粮味道的不同。专业的人用专门的设备检验,岂不一查一个准?可为何多年来“以陈顶新”在粮食系统泛滥呢?无非是,监管的视而不见。以本案为例,开原市庆云堡中心粮库出事后,其上级部门不是反思自己监管的漏洞,反而开始护犊子,“我们多家化验是新粮,你们爱上哪告上哪告。”正是这种上下齐心,让“以陈顶新”由小伎俩升级为贪腐大招,在基层粮库大行其道。

编辑:王东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