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盒钙片让医生丢了信誉 社区医院信任度有待提高
一段“女孩怒斥票贩子”的视频近日火爆网络,也把大医院就医难的困境再次展现出来。北京的大医院普遍人满为患,而社区医疗机构就诊环境好,但是却得不到患者的认可,不能起到分流患者的作用。过度医疗、小病大治现象背后的根源是什么,社区医院该何去何从?带着这些问题,本报记者近日走进市民身边的社区医院,一探究竟。
文文在2015年“晋升”为妈妈。生孩子的时候,文文都和大医院打交道;宝宝出生后,少不了要和社区医疗机构打交道:最主要的就是给孩子打疫苗、进行常规体检。宝宝两个月的时候,她带着宝宝去丰台区的一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体检。轮到宝宝体检时,一个女医生检查后说:“囟门大,缺钙,必须要马上补钙。”医生还告诉文文,这么小的宝宝缺钙,就是因为妈妈在孕期缺钙。文文不同意了:“我怀孕的时候一直吃钙片,腿也从来没有抽筋过,应该不缺钙吧?”医生坚持说孩子就是缺钙。说完,就给她开了两盒钙片。但这种补钙的产品不是用医院的处方开具的,而是写在一张小纸条上;医生还叮嘱文文:这种钙片药店、医院都没有卖的,必须要去指定地点买。文文没搭理这个医生。
回到家后,文文和邻居聊天,发现这个医生给很多孩子都开了这种钙片。“好多人都被忽悠了。”再一打听,才知道这些家长都是在一个距离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稍远点的小屋里买到的。“小屋里堆满了方便面、矿泉水,家长把纸条交上去之后,就有人到里屋拿出钙片。一盒130元,医生一开就是两盒。”文文虽然很坚定地没去买钙片,可还是有点担心宝宝的囟门发育状况。随后,她带着宝宝去妇产医院复查,医生说囟门发育得正合适,不缺钙。文文这才放下心来。
小原是两个宝宝的妈妈。两年前,大宝出生后一个多月,她带着宝宝去朝阳区的一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打预防针。打针的护士将针头直戳进宝宝的小胳膊里,“我当时就火了,这会不会把孩子的骨头扎坏啊?”宝宝第二次打疫苗的时候,小原就带着孩子去了一家著名三甲医院的国际医疗部。老二出生后,她选择了一家在京开诊时间很长的外资医院,给老二买了疫苗注射套餐。“现在我们家最大的医疗支出就是孩子打疫苗,但是我愿意付这份钱。”小原说,如果宝宝需要一次打两针疫苗,在社区医疗机构都是打一针、再打一针,孩子内心非常恐惧。在外资医院,则是两名护士在宝宝的一左一右,然后喊1、2、3,数到“3”,两个护士同时注射疫苗,孩子还没缓过神来,疫苗接种已经结束了。“社区医务人员给宝宝竖着进针到底对不对,我也不知道。但我在三甲医院和外资医院给孩子打疫苗,都没看到直着戳进去的。”
在北京,社区医疗机构的功能是“六位一体”的,除了诊治疾病外,还承担着健康管理、儿童保健等任务。在一些地区,由于社区卫生服务人员配备的力量不够,社区医务人员非常辛苦,服务会“缩水”、“打折”。但对于每个家庭来说,一个社区医务人员代表的就是社区卫生服务的整体。很多人不愿意到社区就诊,能不能让更多的家庭从打疫苗时就培养起对社区医疗机构的信任呢?
本报记者贾晓宏J1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