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会市长声音

14.03.2019  21:00

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坚持新发展理念,坚持推动高质量发展。今年全国两会期间,河南省政府门户网站联合各省辖市政府网,深入两会一线,连续第二年推出专题报道《两会市长声音》,主要发布各省辖市市长视频专访、精彩言论、重点工作解读等内容,多渠道传播政府声音,推动各项政府工作开展。

全国人大代表、郑州市市长王新伟:

以开放的主动赢得发展的主动  推进郑州国家中心城市高质量建设

全国人大代表、郑州市市长 王新伟

日前,全国人大代表、郑州市市长王新伟在接受省政府网站采访时表示,2014年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河南时勉励郑州“建成连通境内外、辐射东中西的物流通道枢纽,为丝绸之路经济带多作贡献”,朝着“买全球、卖全球”目标迈进,为郑州发展指明了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李克强总理在今年政府工作报告中强调,“推动全方位对外开放”,特别是“推动共建一带一路”,再次为郑州发展廓清路径、提供重大战略机遇。郑州作为不沿海、不沿江、不沿边内陆城市,在经济全球化和新一轮科技革命迅猛发展的大背景下,以“世界眼光、国际标准、郑州特色”加快推进国家中心城市高质量建设,必须坚定不移扩大开放,深度融入“一带一路”建设,以开放的主动赢得发展主动,在更加开放的条件下实现更高层次、更高质量、更大规模发展。

着力构建国际综合交通物流中枢

王新伟说,郑州市将全面贯彻政府工作报告安排部署,紧紧围绕“让郑州这个龙头高高扬起来”新要求,着力构建“一中枢一门户三中心”,在“中原更加出彩”新时代征程中,勇作先行者,当好排头兵。高质量推动航空枢纽能级提升。大力推进米字形高铁网实施。加快推进铁路货运体系、“1+4”郑州大都市区交通体系、环城货运通道、“米字+环线”轨道交通、城市路网、公交场站和公交专用道建设。探索建立多式联运“一单制”,着力打造现代国际物流中心。

着力构建内陆地区对外开放门户

全面提升“五区联动”优势,强化航空港实验区引领作用、高水平建设自贸区郑州片区、全力推动自创区发展、加快推进跨境电商综试区和国家大数据综试区建设;巩固扩大“四路协同”效应,推动“空中丝绸之路”强基扩面、“陆上丝绸之路”扩线提量、“网上丝绸之路”便捷便利、“海上丝绸之路”无缝衔接;切实加强开放平台建设,抓好口岸和海关特殊监管区建设,推动外贸转型升级,促进跨境电商与制造业融合发展。积极融入全球经济体系,巩固提升“一带一路”核心节点城市地位。

着力构建国家重要的经济增长中心

坚持稳增长、促转型、重民营、强县域、活金融相结合,夯实高质量发展的基础支撑。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推进产业转型升级,全方位支持民营经济发展,强力推进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着力建设统一开放、宽松有序的现代国际化市场体系。

着力构建国家极具活力的创新创业中心

让创新成为引领高质量发展的第一动力,持续提升科技创新能力,突出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加快培育创新生态链,深入推进“政产学研用”协同创新,加大“四个一批”培育力度。不断汇集改革动力、激发人才活力,健全完善人才培养、评价和激励机制。

着力构建华夏历史文明传承创新中心

高标准建设中央文化区(CCD)和四大历史文化片区,切实加强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利用。全力推动文化事业繁荣发展,培育文旅产业集群优势,大力实施文化惠民、文化精品工程。围绕“建设国际文化大都市,打造中华文明与世界文明交流对话重要平台”,不断提升文化对全球的吸引力、影响力和传播力。(记者 时运斌 文/图)

全国人大代表、开封市市长高建军:

把握关键 确保经济高质量发展更准、更稳

全国人大代表、开封市市长 高建军

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是适应我国发展新变化的必然要求,也是开封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谋划经济工作的根本指针。”日前,全国人大代表、开封市市长高建军接受本网采访时说,新年度、新担当、新作为,开封市将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为指导,牢牢把握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关键,确保在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道路上走得更准、更稳。

夯实基础 实现高质量的经济循环

高建军认为,实现高质量发展,就意味着要实现高质量的供给、高质量的需求、高质量的资源配置、高质量的投入产出、高质量的收入分配和高质量的经济循环。

结合开封市实际,就是要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认真贯彻“巩固、增强、提升、畅通”的方针,狠抓“重大任务、重大事项、重大民生、重大项目、重大改革”落实,统筹推进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防风险、保稳定,着力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培育壮大“8+1”产业链(汽车及零部件、装备制造、精细化工、农副产品加工、纺织服装、医药和医疗器械、新材料、家居产业和文化旅游业),是今年推动高质量发展所采取的重大举措之一。通过“六个一”培育机制(一链一清单、一链一专班、一链一协会、一链一政策、一链一平台、一链一园区),着力在产业强链、延链、补链上下功夫,将八大工业产业打造成开封的“基石”产业,将文化旅游产业打造成开封的“柱石”产业,既夯实开封市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产业基础,又不断提高产品和服务的供给质量,满足人民群众日益提升、日益丰富的需求,跟上消费升级和时代发展的步伐。

发挥区位优势 用创新推动高质量发展

创新是高质量发展的第一动力。”高建军说,近年来,开封市在创新发展方面取得了显著成绩,国家科技型中小企业突破100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重点实验室等科技创新平台突破200家,每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达到1.62件,与天津大学共建的中原先进技术研究院落户开封科创中心,成功引进河南省首个中关村智酷人才与产业创新基地,开封市创新创业基地达到35家,形成了“线上平台资源+科技创新展示服务中心+科技成果转化服务体系”的科技服务生态圈,超强激光及全光射线源应用等技术世界领先。

高建军表示,下一步,开封市将充分发挥开封在郑州大都市区中的区位优势,围绕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主动融入郑洛新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加快郑开双创走廊建设,全力打造全省“双创”示范基地。加大科技财政投入,推动科技与金融结合试点地区建设,积极探索科技金融开封模式。鼓励企业与高校、国家级科研机构共建研发平台,支持奇瑞汽车研究中心、环保铝型材加工研究院、开炭新材料设计研究院等研发机构建设,让更多科研成果在开封开花结果。

提升开放水平 增强发展潜力

多年来,开封市结合清明文化节、菊花文化节等节会,积极开展对外开放合作交流。”高建军说,特别是2018年,成功举办了第20届中日韩友好城市交流大会,国际互联网数据专用通道正式开通,国际贸易“单一窗口”货物报关实现“”的突破,开封市对外贸易完成目标进度、进出口总值增幅均居全省首位,期盼多年的开封海关成功获批。这些成绩,为开封进一步提升对外开放水平,增强未来发展潜力奠定了坚实基础。

高建军介绍,去年3月28日,河南自贸试验区开封片区管委会发布营商环境第三方评估结果。开封片区营商环境世界银行指标“前沿距离分数”为67.28分,全球模拟排名第69名,居于全球中游偏上水平,优于全国内地平均水平,这在河南自贸试验区尚属首次。

到去年11月7日,发布的4期第三方评估数据结果的最低分由第一期的67分提高到第四期的79.94分,80分以上的单位数量由第一期的33个增加到第四期的47个。”高建军说,这一数据充分证明,开封的营商环境越来越优。

对于2019年的开放战略,高建军介绍说,开封将坚持以自贸区开封片区为引领,充分发挥自贸区先行先试优势,积极融入陆上、空中、网上、海上四条丝绸之路,打造对外开放新通道。坚持“扶大、帮小”,一手抓出口龙头企业的培育,一手抓量大面广的中小企业发展,着力培育壮大开封市外贸队伍;加快企业“走出去”步伐,组织企业参加广交会、东盟博览会、亚欧博览会等知名展会,大力开拓国际市场;加强与韩国永川等国际友好城市的交流合作,高标准举办“一带一路”城市旅游联盟峰会、菊花文化节、清明文化节等重大节会活动,打造一批具有广泛影响力的品牌节会,推动国际交流合作再上新台阶。(记者 时运斌 摄影 杜小伟)

全国人大代表、洛阳市市长刘宛康:

把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

全国人大代表、洛阳市市长 刘宛康

3月6日,全国人大代表、洛阳市市长刘宛康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要坚持把技术创新作为核心动力,把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

刘宛康说,科技是国之利器。政府工作报告中强调,“坚持创新引领发展,培育壮大新动能”。所谓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核心就是实现资源消耗少、环境污染小、技术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这对洛阳这座老工业基地来说尤为重要。加快经济高质量发展,必须把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抓住国家自创区、自贸区等重大机遇,结合构建“五强六新五特”现代产业体系,开展智能制造引领、重点技术攻坚、传统产业提质、新兴产业培育“四大行动”,坚持传统产业改造提升和新兴产业培育壮大“双轮驱动”,加快建设全国重要的先进制造业基地。

在具体路径上,坚持把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作为突破口,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在“补缺、延链、改造、培新”上狠下功夫,提高制造业实体企业竞争力,即对有市场没产品的,通过引进银隆新能源汽车、格力中央空调和洗衣机等项目填补产业空白;对有产品但附加值低的,通过实施忠旺集团100万吨铝精深加工等项目延伸产业链;实施中信重工特种机器人、一拖集团智能制造等项目,推动传统产业“老树发新枝”;依托大数据产业园、普莱柯生物医药等项目,实现新兴产业“新树结硕果”。坚持把技术创新作为核心动力,深化创新主体、创新平台“双倍增”行动,激发大院大所大企业大军工创新活力,推动“政产学研金介用”各类要素合理高效配置,引领“洛阳制造”向“洛阳智造”“洛阳创造”升级。(记者 时运斌 栾姗 摄影 郭宇)

全国人大代表、平顶山市市长张雷明:

着力优化营商环境 积极推动高质量转型发展

全国人大代表、平顶山市市长 张雷明

3月7日,全国人大代表、平顶山市市长张雷明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平顶山正在积极推动高质量转型发展,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努力打造科技创新高地。

张雷明谈到今年政府工作报告中关于优化营商环境的内容时介绍,根据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部署,平顶山市在打造良好营商环境、保障转型发展方面做了大量工作,这些工作直接关系到高质量发展“后劲”。

数据显示,2018年,平顶山市经济社会发展呈现总体平稳、稳中有进的良好态势,全年生产总值增长7.5%,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7.8%,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1.1%,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0.5%,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长12.2%、税比73.6%,城镇和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增长8.3%、8.8%。

一系列成绩背后,是平顶山在优化营商环境方面实招频出。比如,成立了营商环境监督局,畅通企业投诉渠道,定期听取企业意见建议,协调解决企业发展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

值得一提的是,为助力科技型中小企业、高新技术企业发展,平顶山建立了首席科技服务员制度,选派科技管理部门熟知科技创新政策的工作人员担任首席科技服务员,为全市科技型中小企业、高新技术企业送政策、送服务,打通了科技创新政策落地“最后一公里”,为企业的快速入驻、适应、生产带来便利。

我们将多措并举服务企业发展,实行全程代办制,为企业提供‘保姆式’服务,助推企业不断做大做强。”张雷明说。

营商环境的持续优化,吸引着更多企业不断向平顶山集聚。去年,总投资200亿元年产60万吨己内酰胺—聚合—纺丝一体化项目成功签约,新增科技型中小企业170家、高新技术企业24家。(记者 时运斌 周世龙 摄影 杨鑫阳)

全国人大代表、鹤壁市市长郭浩:

紧紧抓住项目这个牛鼻子 加快建设高质量发展城市

全国人大代表、鹤壁市市长 郭浩

日前,全国人大代表、鹤壁市市长郭浩在接受省政府网站采访时表示,要紧紧抓住项目这个牛鼻子,加快建设高质量发展城市。

郭浩说,为贯彻新发展理念、推动高质量发展,鹤壁在全省率先出台了建设高质量发展城市的实施意见。通过创建全国产业转型升级示范区、全国城乡融合发展示范区、全国全域生态环保示范区、全省高质量发展体制机制示范区、全省营商环境示范区,努力在中原更加出彩中走在前、出重彩。

有实实在在的项目,才能有实实在在的发展。郭浩介绍,围绕“五个示范区”创建,今年鹤壁市共谋划实施项目826个,总投资4249亿元,其中重点推进项目407个,总投资1883亿元,年度计划完成投资596亿元,谋划储备项目419个,总投资2366亿元。重点是在三个环节上下功夫,一是精心组织谋划,坚持“五个谋划”,即全面谋划、科学谋划、超前谋划、动态谋划、持续谋划,下真功夫、实功夫、硬功夫、笨功夫,以充足的项目储备,有效应对政策、市场变化,牢牢将主动权掌握在自己手里;二是精准组织招商,围绕“五向三项”,就是国家战略的取向、宏观政策的导向、产业发展的方向、龙头企业的意向、市场需求的动向、产业链条的缺项、配套服务的弱项、内引外联的选项,深入开展精准招商,推进实现更高层次、更宽领域、更富成效的开放格局;三是精细组织推进,通过集中精力“”项目、完善机制“”项目、落实政策“”项目、优化环境“”项目、建好平台“”项目、强化督导“”项目,持续提高项目签约履约率、资金到位率、项目开工率、投产达产率,形成谋划一批、签约一批、在建一批、投产一批、达产一批、见效一批的梯次推进格局。(记者 时运斌 摄影 杜小伟)

全国人大代表、新乡市市长王登喜:

产业升级 创新驱动 持续推进经济高质量发展

全国人大代表、新乡市市长 王登喜

日前,全国人大代表、新乡市市长王登喜向记者介绍了新乡市在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上的思路和做法。

近年来,新乡市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落实总书记视察河南时打好“四张牌”的重要指示精神,把加快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作为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重要抓手,借助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中国制造2025”试点示范城市等载体,加快“三大改造”、建设先进制造业专业园区、培育大企业(集团),大力发展动力电池与新能源汽车、大数据、机器人、生命科学和生物技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2018年工业投资增长24.4%,位居河南省第1位,高于全省22.4个百分点,其中,战略性新兴产业投资增长485.6%,占工业投资比重提高3.2个百分点;高载能行业投资比重下降0.6个百分点;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利润总额增长43.6%,位居全省第2位,高于全省19.1个百分点,高质量发展迈出坚实步伐。

王登喜说,下一步新乡市将落实政府工作报告要求,按照省委、省政府部署,围绕高质量发展目标,加快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重点在产业升级、创新驱动上下功夫。

一是加快建设先进制造业专业园区。充分发挥自创区、“中国制造2025”试点示范城市“两区”叠加效应,按照研发平台、孵化器、加速器、产业园区“四位一体”的“121”模式,加快装备制造、电子信息、生物医药、动力电池及新能源汽车、物联网、机器人、智能家电、绿色纤维等13个先进制造业专业园区建设,加速创新链、政策链、供应链、产业链、价值链、金融链“六链融合”,推进先进制造业集群集聚创新发展,抢占先进制造业发展新高地。

二是加强创新能力建设。大力培育创新引领型企业、平台、人才和机构,在窄带物联网模组、物联网无线传输、信息安全模组、生物育种、VR芯片等领域,开展重大技术攻关。加快“一区四园四集群”建设,做强新能源汽车、生命科学与生物技术、航空航天军民融合、大数据“四大产业集群”。

三是推进“三大改造”。大力支持有条件的企业开展绿色化改造、智能化改造和技术改造,推动中铁隧道、银金达、中纺院绿色纤维、华兰生物等国家智能制造新模式项目建设,加快推进机器换人、设备换芯、生产换线,促进企业产品结构、技术结构、组织结构优化升级,推动传统产业提质增效。

王登喜表示,高质量发展是体现新发展理念的发展,新乡市将深入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加快构建现代产业体系的同时,统筹推进现代创新体系、现代城镇体系、生态文明体系、基础能力体系、公共服务体系建设,把总书记交给河南打好“四张牌”任务在新乡具体化、项目化落实落细,加快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中原更加出彩增光添彩。(记者 时运斌 摄影 贾志昊)

全国人大代表、焦作市市长徐衣显:

突出调结构、促融合、强基础 做强经济高质量发展支撑

全国人大代表、焦作市市长 徐衣显

高质量发展是时代大势,更是做好焦作经济工作的根本要求”。日前,全国人大代表、焦作市市长徐衣显接受了省政府网站专访,就做强焦作高质量发展支撑,围绕加快发展先进制造业、推进郑焦深度融合、完善提升城市功能等方面,介绍了焦作的做法及成效。

突出强基固本 推动先进制造业提质升级

制造业是焦作国民经济的骨架和区域支撑。徐衣显说,近年来,焦作市围绕建设中原经济区高端制造业先进基地,一方面全力“抓大”,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全面开展“三大改造”,深入实施大企业集团培育工程,去年中原内配等一批企业获评“绿色工厂”,蒙牛乳业液态奶、河南超威正效一期等重大项目投产,蒙牛产业集群主营业务收入突破百亿元,目前全市超百亿、超50亿企业分别达2家、12家,龙头企业和传统产业对发展的支撑作用日益增强。另一方面积极“扶优”,大力发展新兴产业。实施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壮大工程,加快推进和光光电产业基地、同仁堂中药配方颗粒、亿水源铝酸钙粉等项目建设;大力发展“三新”经济,全面实施“千企上云”工程,焦作浪潮大数据产业园、蛮蛮云二期等项目加快推进,正在打造河南工业互联网重点综合平台和大数据产业基地。

徐衣显表示,通过“抓大”“扶优”,我们真正把省委对焦作“要突出转型发展”的高质量发展要求落到了实处,厚植了焦作产业竞争优势,带动了先进制造业集群提质升级,做实了焦作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产业支撑。

积蓄发展动能 加快推进郑焦深度融合

过去的一年,焦作认真落实郑焦深度融合发展战略,明确了建设“一枢纽、一中心、两新城、两走廊、三平台、四绿带”的发展格局,着力拓展发展空间、积蓄发展动能。

徐衣显介绍,目前焦作正在打造郑焦综合交通走廊,积极推动呼南高铁豫西通道建设,加快与郑太高铁形成“”字形网状布局。大力推进詹店黄河大桥建设,联通郑州西四环;推进东海大道南延黄河大桥建设,联通郑州西五环;推进焦温快速通道南延黄河大桥建设,联通陇海快速路,加快构建郑州大都市区门户枢纽城市。

徐衣显说,近年来焦作市树立引入社会资本实施区域整体开发的大思路,谋划推进了南部产业新城、北部生态新城“南北双城”建设,全力做实郑焦深度融合主阵地、打造焦作出彩发展新的增长极。目前,南部产业新城(东区)建设初具规模,已完成公共设施投入25亿元,引进实施了机器人产业港等总投资103亿元的37个重大项目,打造了“新城带旧城”的发展模式;北部生态新城各项建设全面铺开,打造了“旧城带新城”的发展样板。

徐衣显表示,今年,焦作还将出台相应规划,进一步推进“融合区”建设。比如,编制完成郑焦产业带、沿黄河北岸产业带规划,探索建立郑焦区域协同发展示范园区,全力打造郑州大都市区北部现代产业发展新高地。

提升基础能力 全面打造精致城市品质焦作

徐衣显认为,城市是高质量发展的载体。他说,去年以来,焦作市深入开展“四城联创”,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入开展“思想道德素质、诚信守法、文明风尚”三大提升行动,实施主次干道维修、老旧小区改造提升、背街小巷整治、农贸市场提升等工程,扎实开展志愿者服务,成功创建全国文明城市提名城市、全国水生态文明城市。同时,强力推进十大基础设施项目,南水北调城区段绿化带绿化部分基本完成,焦作站南广场、南站房建成投用,苏蔺水厂一期通水,中原路全线贯通,做实了提升城市功能、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抓手。

徐衣显介绍,特别是在统筹推进百城建设提质和文明城市创建方面,焦作市坚持写好“四篇文章”、提升“四个品质”、注重“四个统一”、抓好“四项治理”,实施了449个提质项目,设立了500万元奖补资金,建立了观摩点评、专项督导、考核激励等机制,去年百城建设提质工作在全省作经验介绍。

推动高质量发展是一场关系全局的深刻变革”,徐衣显说,焦作市将坚定不移调结构、促融合、强基础,进一步做强做实全市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支撑,努力突破传统发展路径、破解结构性难题、培育壮大新发展动能,沿着高质量发展的方向阔步前行,努力在中原更加出彩中出重彩、更精彩。(记者 时运斌 摄影 杜小伟)

全国人大代表、许昌市委书记、市长胡五岳:

多策并举 全面推动高质量发展

全国人大代表、许昌市委书记、市长 胡五岳

3月5日,全国人大代表、许昌市委书记、市长胡五岳接受了省政府网站专访,就高质量发展、扩大对外开放、优化营商环境、建设宜居城市等问题介绍了许昌市的经验和做法。

推动传统产业改造升级,培育“许昌智造

近年来,许昌树立“既要转得早、又要转得快”理念,坚持优化存量和扩大增量“两手抓”,全力以赴把实体经济做实、做强、做优。在优化存量上,以绿色化改造、智能化改造、技术化改造“三大改造”为切入点,通过设备换芯、生产换线、机器换人,加快推动电力装备制造、超硬材料及制品等传统优势产业转型升级,努力实现“老树发新芽”。去年265个“三大改造”项目完成投资420亿元。在扩大增量上,瞄准国际先进水平和国家支持的重点领域,大力培育新能源汽车、生物医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积极发展健康养老、高纯硅材料、5G等高技术、高成长、高税利产业,着力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力求实现“新锐挑大梁”。特别是在5G产业发展上,抢抓机遇,主动出击,与北京邮电大学开展深入合作,建成了网络与交换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北邮)许昌基地,成功举办了首届中国·许昌5G泛在峰会,正式启动了全国首个5G泛在小镇项目,许昌已成为河南省乃至中部地区信息技术的重要研发基地。目前结合国家政策和许昌实际,确定了智能电力装备、新能源及网联汽车、高纯硅材料、5G等9大产业发展专项。

扩大对外开放,推动高质量发展

许昌坚持实施开放带动战略,积极融入“一带一路”建设,依托我省路上、空中、海上、网络4条“丝绸之路”,着力提升开放质量,有力推动了全市高质量发展。“走出去”方面。支持优势产业产能走出国门,参与国际竞争和产能合作,全市对外投资合作健康有序发展。目前,许昌市瑞贝卡、大森机电、世纪香等25家企业设立境外投资企业46家,分布在美国、德国、柬埔寨、肯尼亚等24个国家,对外投资中方协议额达到4.08亿美元。“引进来”方面。针对制造业质量不高的现状,主动对标国际先进,深化对德合作,推动中国制造2025对接德国工业4.0、许昌速度嫁接德国质量,通过引进国际先进的技术和人才,不仅提升了全市制造业发展水平,也带动了企业转变发展理念、弘扬工匠精神、追求卓越品质。目前,全市累计签约对德合作协议61个,其中22个已落地,涉及投资合作、技术研发,设备引进、职业教育等领域。规划建设了中德(许昌)产业园,成功获批全国第8家中德(许昌)中小企业合作区,为许昌进一步扩大高水平开放提供了载体、注入了活力。

优化营商环境,推动民营经济健康发展

去年以来,随着外部环境发生变化、经济下行压力加大,许昌市部分民营企业特别是一些中小微企业经营困难、举步维艰,甚至面临生存考验。许昌市全面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鼓励支持民营经济发展系列指示精神,认真落实河南省支持民营经济健康发展“3+N”政策体系,提出实施“四个一百”专项行动,围绕“解难题、增信心、促发展、建机制”总要求,通过市级领导联系服务100家重点工业企业,市、县领导干部联系服务100个工业重点项目,100家企业开展银企对接和100家企业化解担保链风险,帮助民营企业提振信心、渡过寒冬、迎来春天。截至目前,全市共解决企业问题1099条,380家企业与银行机构开展对接,签约到位资金74.7亿元,66家企业担保链风险得到有效解决。一大批企业发展中的“痛点”和“难点”得到有效解决,企业发展迈上良性健康轨道。

高质量推进城市建设,打造宜居许昌

许昌市统筹文明城市创建与百城建设提质,扎实推进城市规划、建设、管理、经营“四个高质量”,着力打造居者心怡、来者心悦的宜居宜业城市。推进城市规划高质量,严格规划实施,不折腾、不动摇,确保“一张蓝图绘到底、一任接着一任干”。推进城市建设高质量,扎实做好“以水润城、以绿荫城、以文化城、以业兴城”四篇文章,特别是以提升公共服务水平、补齐城市短板为重点,打造了“15分钟医疗服务圈”“15分钟健身圈”“15分钟阅读圈”“15分钟便民服务圈”,城市功能、公共服务更加完善。推进城市管理高质量,突出抓好生态环境治“”、交通秩序治“”、市容卫生治“”、公共服务治“”,在监管上全面实行数字化,在精细上坚持“以克论净”,在服务上创新“柔性执法”,打造了城市管理的“许昌模式”。推进城市经营高质量,增强经营理念,创新经营机制,推动城市自我增值。比如,在寸土寸金的城市中轴线,腾商换绿、还地于民,拿出3300亩土地建设中央公园,打造城市“绿肺”,实现了生态效益、社会效益、经济效益的有机统一。(记者 时运斌 摄影 杨鑫阳)

全国人大代表、漯河市市长刘尚进:

发挥优势 精心谋划 推进农产品加工业高质量发展

全国人大代表、漯河市市长 刘尚进

习近平总书记参加河南省代表团审议时强调,要“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要求河南“发挥优势,抓住粮食这个核心竞争力,坚持以‘粮头食尾、农头工尾’为抓手,延伸粮食产业链、提升价值链、打造供应链,不断提高农业质量效益和竞争力”。

3月10日,全国人大代表、漯河市市长刘尚进在接受省政府网采访时表示,漯河市在推进农产品加工业转型升级方面优势明显,农产品加工业已经成为全市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拼图。

注重提质增效 农产品加工业优势明显

刘尚进介绍,近年来,漯河市把推进农产品加工业转型升级作为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抓手,以打造最具竞争力的中国食品名城为目标,育强龙头企业,加强科技支撑,力促农产品加工业提质增效,逐步确立了自己的优势。一是食品产业集中度高、体量大。去年漯河食品产业主营业务收入达到1800亿元左右,占河南的六分之一,占全国的六十分之一。食品产业在漯河占了半壁江山,占全市规上工业增加值的49.4%,占主营业务收入的55.4%,占工业税收的60%以上。漯河市这几年粮食产量一直稳定在180万吨左右,而仓库容量是400万吨,年加工转化能力是600万吨,年转运量超过1000万吨,是河南省重要的粮食物流节点城市。二是产业集群优势突出、知名企业多。全市现有规上食品工业企业205家。其中,不仅有本土成长起来的世界最大的猪肉加工企业双汇发展、著名的南街村集团、中国辣味休闲食品第一品牌平平食品、世界知名的绿色天然色素供应商中大生物等众多当地企业,还有像中粮集团、河北六个核桃、泉州亲亲食品等一大批招商引进来的企业,更有像美国嘉吉、可口可乐、台湾旺旺、台湾统一等一批的外资企业。三是产业链条长、品种多。在国家统计局统计的22类食品行业当中,漯河有18类,现有肉制品、面制品、果蔬制品、饮品等四大系列近2000个品种。目前漯河的食品产业正在由初加工向全链条、品牌化、循环化、融合化转变,产品逐步向中高端发展。

突出五大抓手 培育特色产业和优势产业

刘尚进说,按照习近平总书记“延伸产业链、提升价值链、打造供应链”的要求,下一步漯河市将围绕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突出五大抓手,推动农产品加工业高质量发展,培育特色产业、优势产业。

一是三个打通一个延伸。“三个打通”:(1)打通食品产业和装备制造业,培育食品机械产业。食品和装备制造是河南的两大万亿产业,是河南工业的两大支柱,结合点就是食品机械。目前食品机械行业在全国呈碎片化布局,尚无专业园区。去年下半年以来,漯河市在经开区谋划了食品机械专业园区,占地两平方公里,目前正在按照产业图谱全力招商,标准化厂房建设已全面展开。(2)打通食品产业与造纸产业,发展食品包装产业。发挥漯河银鸽在造纸方面的优势,谋划实施80万吨包装纸项目和60万吨生活纸项目,同步启动两个纸后加工产业园,使之成为漯河食品产业链的重要一环。(3)打通食品产业和医药产业,发展医用食品、功能性食品、保健性食品,延伸发展生物医药产业。目前,漯河市食品行业中盈利能力最强的就是功能性、保健性食品企业,也是目前全市招商引资的重点领域。“一个延伸”就是从食品产业向宠物食品和动物饲料延伸。目前正在对接一批相关项目,春节后刚刚在上海签约了美国嘉吉20万吨预拌料项目。

二是打造完整的产业生态。除了食品机械、食品包装,还要抓好食品物流尤其是冷链物流产业,服务和配套食品产业;抓好从食品检验检测产业到食品安全、食品质量和食品标准化体系建设;从食品的共性技术研发中心、协同创新中心建设,到食品企业创新平台、重点试验室建设;从与江南大学等的产学研融合,到漯河食品学院的技能型人才培育;从连续多年与中食协合作举办中国(漯河)食品博览会打造食品展销平台到正在设立的食品产业基金……通过围绕食品产业链、价值链、供应链的深入挖掘和深度谋划,努力在漯河打造完善丰满的食品产业生态,让漯河这个“中国食品名城”的品牌越擦越亮。

三是“十百千”亿级企业培育工程。包括个转企、小升规,航母级新企业、小巨人级优势企业、细分领域的单项冠军企业培育,以及现有重点食品企业的倍增工程。比如,总书记关心的双汇,今年以来已经正式启动“211”转型升级系列项目,力争5年内实现销售收入倍增,“网红”平平食品也正在向百亿企业冲刺。

四是以智能化为主攻方向的“三大改造”工程。今年全市计划实施203个智能化、绿色化、技术改造项目,总投资475亿元,年度完成投资212亿,其中大部分是食品企业。

五是完善以“放管服”和周例会为基本抓手的服务企业机制。深化“放管服”改革,去年漯河累计取消和调整行政职权1523项,“一网通办、一窗受理、一次办妥、一号对外”全面实施,企业注册登记实现“一次不用跑、一分钱不用掏、三天全办好”,建设用地预审办理时间由2个月压缩至7个工作日。不动产登记办理时限压缩至3个工作日以内,实际上目前的当天办结率已达90%以上。正在对企业投资项目审批进行流程再造,力争压缩至38天。通过营造良好的营商环境,大幅压缩办理时间和企业成本。继续落实好企业与政府之间的直通车制度,从去年3月底启动服务工业企业、重点项目建设、城建交通工程三个周例会制度以来,已召开周例会142次,相应形成了142期会议纪要,已经解决完毕的企业反映问题有570多个,正在办理流程中的还有600多个。

建议:解决农产品加工业增值税“高征低扣”问题

刘尚进表示,漯河市期望通过上述五个抓手,努力实现食品产业的高质量发展。同时他在会上也提出了自己的建议,就是希望国家彻底解决农产品加工业增值税的“高征低扣”问题。根据现行的增值税政策,由于农产品加工企业的原料进项税扣除率低于生产成品销项税率,造成农产品加工业比其它制造业多承担4个百分点左右的税负。按照今年“两会”李克强总理《政府工作报告》提出的制造业税率下调至13%,交通运输、建筑业、农产品等行业税率下调至9%后,仍然要多承担近2个百分点。

在企业调研中发现,不论是企业采购农产品开具向农户的收购发票,还是取得增值税的专用发票,即使是农产品加工企业的增值额为0的情况下,由于进项税扣除率低,销项税率高,企业仍然要负担2个百分点左右的增值税。2012年,财政部、国家税务局已在全国范围内将乳类、酒类、油脂类食品纳入核定扣除试点。2013年,国家又允许各省选择部分行业扩大试点范围,河南省已经把全省几个重点食品企业纳入试点范围,去年又把信阳茶产业纳入了试点。但其它面制品、饮品、果蔬制品等多数农产品加工企业尚未纳入。由于各省试点不一,政策执行不统一,也造成了一些乱象。在当前国家对实体经济减税降负的大环境下,建议在全国范围内将所有农产品加工企业纳入试点范围,全面推行农产品增值税进项税额核定扣除。(记者 时运斌 摄影 杜小伟)

全国人大代表、三门峡市市长安伟:

提质增效 实现经济、环境、人民生活高质量发展

全国人大代表、三门峡市市长 安伟

日前,全国人大代表、三门峡市市长安伟接受省政府网站专访,就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脱贫攻坚、生态环境保护等工作谈了三门峡市的经验和做法。

提质增效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核心问题

安伟说,三门峡作为一个典型的资源型工业城市,同样面临高质量发展的要求,而且比其他城市更为迫切。特别是近年来,随着经济进入新常态,三门峡市一产较小、二产独大、三产较低的结构性矛盾愈发突出,资源型工业在全市经济体系中比重过大,且产品以初加工、粗加工为主,如果沿用过去的粗放型发展方式,不仅资源难以为继、环境难以为继,民生改善也难以为继,未来几年推动产业转型升级、提质增效是三门峡实现高质量发展必须着力解决的核心问题。

近年来,三门峡市充分发挥资源、区位、产业基础等比较优势,大力实施传统优势产业升级、接续替代产业培育“双轮驱动”,产业转型迈出了坚实步伐。特别是去年,围绕打造“三地五中心”建设,谋划实施了一批具有重大引领带动作用的重点工作和大项目,并取得了突破性进展。总投资26亿元的速达年产10万辆纯电动汽车项目,通过国家发改委和工信部“双认证”,成为全国第11家、河南省首家获得“双认证”资质的新能源车企,实现了河南省本土品牌基本乘用轿车和纯电动汽车“双突破”。投资54亿元金城冶炼项目建成投产,成为全国冶金行业标杆企业,其关键技术通过2019年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专家奖,有望冲击一等奖。投资70亿元的同人铝业与宝武集团成功签订合资合作协议,将建设全国最完整的铝工业产业链。投资80亿元的中欧大宗商品物流产业园项目整体进度过半,成功打造全国第二家进口铜精矿国检试验区,为建设家门口的海外原料基地打下了坚实基础。投资80亿元的高阳山大健康产业园一期建成投用,三门峡成为全国康养旅游的新地标。这些重大项目将有力带动三门峡市产业转型升级实现新突破,成为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支撑。

抓住主要矛盾 助推高质量脱贫

安伟介绍,三门峡市地处豫西丘陵山区,素有“五山四陵一分川”之称,贫困人口多、贫困面积大、贫困程度深。2016年底,全市共有建档立卡户(贫困户、脱贫户)67190户218021人,未脱贫贫困人口38491户115784人,贫困发生率为6.85%。其中,国家级贫困县卢氏县是河南省贫困发生率最高的县,255个贫困村中,贫困发生率在20%以上的深度贫困村232个,占全省的五分之一,易地扶贫搬迁人口占全省搬迁任务的四分之一,是河南省脱贫任务最重的地区。

脱贫攻坚战打响以来,三门峡市坚决贯彻中央、省决策部署,始终把脱贫攻坚作为头等政治任务和第一民生工程,以脱贫攻坚统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坚持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累计减贫59558户175455人,贫困发生率从2012年底的14.8%降至2018年底的2.22%,脱贫攻坚取得了决定性进展。加快“挪穷窝”。易地搬迁人口占全市建档立卡贫困人口的44%,占河南省搬迁扶贫任务的四分之一,是全省人数最多、任务最重、难度最高的地区之一。三门峡市把易地搬迁作为脱贫攻坚的主战场,紧抓主要矛盾,坚决啃下“硬骨头”,累计建成搬迁安置点194个,18959户65934人挪出了“穷窝”,住上了亮堂的新房,实现了家门口就业,提前两年完成“十三五”易地搬迁任务。去年10月份,全国易地搬迁现场会在三门峡市进行了现场观摩,11月全省易地搬迁现场会又在三门峡召开,并将经验做法在全省推广。全力“拔穷根”。三门峡市把产业扶贫作为脱贫攻坚的治本之策,专门拿出1亿元奖补资金实施产业扶贫 “百千万”工程(建设100个扶贫培训就业基地,建设1000个扶贫产业就业基地,建设1万个产业扶贫增收大棚),大力发展果、牧、林、烟、菌、药、菜、渔等有特色产业,实现了贫困户产业扶贫全覆盖,产业扶持措施叠加度达到2.8,带动贫困人口10.4万人,户年均增收9500元以上,形成了“产业+项目+资金+贫困户+受益”的带贫减贫机制,有力确保了贫困群众稳定增收脱贫。持续“引活水”。三门峡市 把金融扶贫作为脱贫攻坚的“源头活水”,着眼破解贫困户“融资难、融资贵、贷款慢”等问题,打好财政、银行、保险、担保“组合拳”, 创新建立了以金融服务体系、信用评价体系、产业支撑体系、风险防控体系“四大体系”为核心的“卢氏模式”,在推广“卢氏模式”的基础上,为统筹解决好非贫困户发展问题,又探索建立了以“非贫困户带贫困户1+1”为主的“陕州做法”,金融扶贫户贷率连续两年排名全省第一,产融结合、风险防控、带贫发展 “三项机制”在国务院第五次大督查中作为典型经验做法受到通报表扬,是全国金融扶贫领域唯一受表彰地市。

坚持经济质量与生态环境质量协调发展

在生态环境发展保护方面,安伟告诉记者,三门峡市坚持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引,深入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正确把握生态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的关系,坚决“守护好三门峡的蓝天白云好空气、青山绿水白天鹅”,全力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持续推动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实现了经济发展质量、生态环境质量、人民生活质量同步提升、同步改善、协调发展。2018年,三门峡市优良天数、PM2.5和PM10年累计平均浓度分别排名全省第2、3、4位,空气环境质量连续两年位居全省前列,其中空气优良天数达到212天,优良率63.3%,是全省唯一一个超额完成目标任务的省辖市。

在抓好大气、水、土壤污染防治工作的同时,三门峡结合实际,大力推动矿山生态修复和黄河湿地保护,全市生态环境容量得到有力提升。矿山生态修复方面,全市共有各类矿山企业240家,矿山企业矿区总面积10.29万公顷,其中,采矿引起的损坏区域面积6876.9公顷。三门峡坚持“在保护中开发、在保护中利用”的原则,坚持矿产资源开发利用与生态环境保护并重,既要绿水青山,也要金山银山。近年来累计投入财政资金5.2亿元,实施矿山地质环境恢复治理项目32个,已恢复治理面积2140.2公顷。特别是在小秦岭自然保护区生态修复方面,3年来,全市累计投入资金1.67亿元,全面实施矿山环境整治和生态修复,22个重叠矿业权全部退出,完成卫星监测点治理112个,整治各类坑口517个,清运矿渣520万吨,补植覆绿236万平方米,矿山生态环境明显改观,在国家环保部开展的“绿盾2017、2018”两次专项检查中均获得充分肯定。2018年6月,保护区内的两架红外相机,分别拍到了4张豹猫照片和豹猫围着大树行走的短视频,这是自然保护区内首次获得国家Ⅱ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豹猫的野外生存监测记录,充分反映出经过生态修复,保护区生态环境明显改善。湿地生态修复方面,三门峡市黄河湿地面积2.85万公顷,占河南省黄河湿地保护区面积的42%,辖区内共有野生植物743种、野生动物934种(其中国家一级保护鸟类10种、二级保护鸟类31种),是全省面积最大、类型最多样的湿地保护区,被列入国家重要湿地名录,是大自然赐予我们的最珍贵的财富,也是白天鹅赖以栖息的生存家园。三门峡积极开展湿地生态保护和修复工程,恢复湿地2700亩,其中天鹅湖公园新增湿地600亩,并种植荷花、睡莲等水生植物20多万平方米,为白天鹅及其他鸟类创造了更加适宜的栖息环境,每年到湿地公园栖息越冬的大天鹅由修复前的3000-4000只增长到5000只左右。据统计,2018年冬季在黄河库区湿地栖息越冬的白天鹅达到1万只,占全国越冬天鹅数量的二分之一,使三门峡成为全国著名的大天鹅拍摄及观赏基地。去年,三门峡市以白天鹅为依托,成功举办了第十二届中国摄影艺术节,参展摄影家、观展群众、网上影响均创历届之最,进一步叫响了“天鹅之城”的城市影响。(记者 时运斌 摄影 杜小伟)

全国人大代表、南阳市市长霍好胜:

贯彻根本遵循 推进乡村振兴

全国人大代表、南阳市市长 霍好胜

日前,全国人大代表、南阳市市长霍好胜接受省政府网站专访,介绍了南阳市在高质量发展,做好“三农”工作,推进乡村振兴以及脱贫攻坚工作上的经验做法。

霍好胜说,站在新中国成立70周年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关键之年的历史方位上,十三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意义非凡。李克强总理作了一个高举旗帜、高度自信、凝聚人心、务实为民的好的政府工作报告,展现了大国风采,彰显了中国信心。习近平总书记参加河南代表团审议并发表重要讲话,讲话高瞻远瞩、思想深刻、内涵丰富、情深意切,寄托了对一亿中原儿女的殷切希望,饱含着对河南工作的深切关怀,为我们进一步发展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注入了强大动力。

近年来,南阳市坚决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委、省政府的决策部署,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按照高质量发展要求,统筹推进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防风险、保稳定各项工作,保持了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和社会大局稳定,态势良好,潜力巨大,充满生机和活力。一是对标看齐。牢记嘱托,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调研指导河南时的重要讲话精神,围绕省委、省政府赋予的“建设重要区域中心城市”目标定位,找标杆、找差距、找问题,扬长避短,取长补短,加快发展,赶超发展。二是完善思路。以党的建设高质量推动经济发展高质量,实施项目建设、科技创新、现代金融、人力资源“两轮两翼”战略,重抓“九大专项”。三是统筹兼顾。坚持城乡融合、三产融合、三农融合,发挥好政策投资、企业扩张、回归创业、全民创业、招商引资“五个主体”作用,实现搞活存量、优化增量、扩充总量、提升质量“四量统筹”。四是突出重点。推动产业升级,加快新型城镇化,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深化改革开放,打好三大攻坚战,保障和改善民生,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收官打下决定性基础。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河南是农业大省,也是人口大省。做好“三农”工作,对河南具有重要意义。南阳是全省的缩影,是拥有1200万人口的农业大市,“三农”工作有基础、有短板,态势好、潜力大。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三总一保障”和“六项重点任务”的根本遵循,对我们具有战略性、针对性、指导性。

霍好胜表示,南阳市将全面深入贯彻这个根本遵循,用市场经济、工业、城市的理念和方法认识、研究、组织、领导“三农”工作,实施好乡村振兴战略,不辜负习近平总书记、党中央和省委省政府的嘱托和期望。一是抓好粮食生产。推动藏粮于地、藏粮于技,稳步提升粮食产能。强化政府主体责任,守牢耕地保护“红线”,对每一寸耕地都要建立档案、严格保护。二是建设现代农业。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发展精深加工,重点培育20个农业产业化集群,实施“两千三百”工程,打造叫响“八大宛药”品牌,建设现代农业强市。经过三年努力,形成千万头(只)畜禽养殖产业、千亿元农产品加工产业,形成优质苗木花卉、优质果树、优质中草药种植规模分别达到一百万亩以上,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三是改善人居环境。全面实施村庄基础设施建设工程,全面启动百万农厕改造、千村万塘建设、乡村垃圾清洁“三大行动”,开展“四美乡村”示范创建,让群众生活得更健康、更舒心。四是深化农村改革。深化推广邓州“孟楼经验”,加快农村土地“三权分置”改革。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新发展农民合作社500家、家庭农场1000家。五是提升治理水平。实施乡村治理体系建设和乡风文明建设三年行动计划,深化“四议两公开”工作法,推进农村精神文明创建。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打赢脱贫攻坚战,是今明两年必须完成的硬任务。对南阳来讲,这个“硬任务”更硬。尽管已经脱贫19.4万户、62.3万人,但尚有9.2万贫困户、19.5万人贫困人口。南阳市将把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结合起来、衔接起来,再接再厉,咬定目标,精准施策,精准发力,实现产业就业、政策落实、特困保障全覆盖,确保今年13万以上贫困人口稳定脱贫,打赢打好这场“硬仗”。

方向明,目标清,责任重,信心足,关键在干。霍好胜表示,南阳市将深入学习好、宣传好、贯彻落实好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和“两会”精神,树牢“四个意识”,增强“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持续营造“学、严、干”的氛围和导向,增强中华圆梦、中原出彩、南阳振兴匹夫有责的责任感,时不我待、只争朝夕的紧迫感,逆水行舟、不进则退的危机感,突出一个“”字,做到想干、会干、实干、正干,增强争先、出彩意识,以事事、人人、时时、处处出彩,为中原更加出彩做贡献,谱写中原出彩的南阳篇章。(记者 时运斌 摄影 杜小伟)

全国人大代表、商丘市市长张建慧:

以新发展理念为引领 在高质量发展道路上行稳致远

全国人大代表、商丘市市长 张建慧

日前,全国人大代表、商丘市市长张建慧接受省政府网站采访,介绍了商丘市在高质量发展方面的工作理念和具体做法。

张建慧说,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新时代新方位新常态新形势下,高质量发展是全方面、全方位、全环节的发展。推动高质量发展,是我们做好经济工作的根本要求。商丘当前的主要矛盾是发展不足和发展不平衡的问题,不足主要表现为经济总量小、人均GDP和人均财力落后,不平衡主要是城乡区域间发展的不平衡。破解这一矛盾,我们必须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牢牢把握高质量发展这个根本要求,推动商丘经济社会实现高质量发展。

张建慧认为,从商丘市的发展实践来看,高质量发展必须以新发展理念为引领,推动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高质量发展是贯彻新发展理念的发展,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发展,是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的发展。实现高质量发展,要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加快产业转型升级,构建一二三产融合发展的现代产业体系。

高质量发展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这既是我们的奋斗目标,也是高质量发展的实现形式。在推进高质量发展过程中,商丘市充分发挥自身优势,着力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同时聚焦存在的短板和不足,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不断扩大公共产品供给,突出解决好人民群众关心的教育、医疗、卫生等热点难点问题,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使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更加充实、更有保障、更可持续。

高质量发展必须坚持质与量有机统一,在质的大幅提升中实现量的有效增长。发展是解决一切问题的关键。商丘正处于提质增效、转型发展的新起点,进入了加快发展、实现跨越的新阶段。在市五届人大一次会议上,我们提出了“四二三三”发展目标,就是要通过坚持质与量的有机统一,在保持一定发展速度的同时,迅速壮大经济总量,提升发展质量。为此,我们制定了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指标体系、政策体系、标准体系、统计体系、绩效评价和政绩考核体系,明确责任,强化措施,狠抓落实,取得明显成效,实现了“三个高于”“三个同步”的阶段发展目标。

高质量发展必须持续优化营商环境,着力破解效率难题。优化营商环境是促进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基础。按照“马上办抓落实”要求,切实优化营商环境,加大“放管服”改革力度,把该“”的放彻底,该“”的管起来,该“”的服务好。着力破解效率难题,推动政务环境、法制环境、社会环境全面提升,打通企业发展的“痛点”“难点”“堵点”,以优质的制度供给、服务供给、要素供给形成招商引资的“强磁场”,促进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向商丘汇聚。

高质量发展必须落实省委“两个高质量”要求,坚持以党的建设高质量推动经济发展高质量。高质量发展是一场关系发展全局的深刻变革,没有坚强有力的党建作保证是很难实现的。省委十届六次全会上提出以党建高质量推动经济发展高质量,我们按照省委统一安排部署,出台了以党的建设高质量推动商丘经济发展高质量“一方案十专案”,切实用“两个高质量”深刻内涵引领商丘又好又快高质量跨越发展。

张建慧介绍,通过两年来的实践,商丘市牢牢把握高质量发展的根本要求,以新发展理念为引领,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统筹推进稳增长、调结构、促改革、惠民生、防风险工作,取得良好成效,经济结构、发展动能、增长方式继续呈现积极变化,高质量发展开局良好。生产总值增速连续两年保持在全省第1位;2018年18项主要经济指标中,8项指标增速位居全省第1位,7项指标增速位居全省前3位。

商丘市主要做好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一是以乡村振兴统筹推动农业农村发展。在扛稳粮食安全这个重任的基础上,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延伸粮食产业链、提升价值链、打造供应链,不断提高农业质量效益和竞争力,实现粮食安全和现代高效农业相统一。加大土地流转力度,加快农业种植结构调整,积极发展绿色、生态、循环等特色高效农业,做好农产品精深加工这篇文章,提高农产品附加值,实现农业由增产到增效、增收转变。着力打造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培育服务体系,大力发展农业合作社、家庭农场,培育农业龙头企业、农业品牌,落实扶持小农户和现代农业发展有机衔接的政策,完善“农户+合作社”“农户+公司”利益联结机制,逐步建立以市场规律为指导的、符合市场运行规则要求的服务体系和产销体系。

二是聚焦产业集聚区“二次创业”推动制造业转型发展。按照《中国制造2025》的标准,严格项目准入,新上项目必须符合高端化、绿色化、智能化、融合化要求,提高制造业的核心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重点抓好工业企业“三大改造”和“五个五”重点工业项目建设,促进制造业转型升级。突出新经济引领,积极发展新能源、新材料等战略性新兴产业,拓展数字消费、电子商务、共享经济等新业态新模式,为转型升级提供强大动力。2018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8.7%,增速居全省第1位,达到10年来最好水平。

三是以电商和现代物流业为先导推动枢纽经济发展。突出电商和物流两大先导产业,加快构建现代服务业体系,围绕高铁枢纽商务区、古城文化旅游创新创意区、日月湖现代服务业集聚区三大区域,大力发展商贸休闲、现代金融、数字经济、中介服务、创意研发等现代服务业,促进消费升级,培育新兴业态。2018年,商丘保税物流中心贸易额10多亿元,增速居全省第1位,开启了商丘参与国际经济、借用两个市场、加快外向型经济发展、带动商丘产品走向全球的新局面。

四是以全域创建百城提质推动城乡统筹一体发展。近几年,我们坚持规划引领,以全国文明城市和国家卫生城市创建为契机,以棚户区改造为抓手,以“四率”提升为目标,不断提升城市宜居度和承载力,城镇化布局和形态更加优化,城市可持续发展能力不断增强,城乡融合发展步伐明显加快,城乡环境面貌日益改善,群众幸福感进一步提升。围绕建设国家区域中心城市,遵循向心发展、错位发展、协调发展、差异发展的理念,规划了“一中心两组团五卫星城百镇区”城镇化发展格局,进一步增强对周边的辐射带动作用,吸引要素集聚,构建起空间布局合理、功能分工有序、资源配置优化、公共服务均等、环境优美舒适的城乡统筹一体发展的新格局。

五是以深化放管服改革不断优化营商环境推动发展。我们在全省率先实现了“一窗受理、一网通办”,推出“3350”改革举措,全市38个部门的951项审批服务事项全部网上办理,企业和群众反应强烈的办事难、办事慢、办事繁得到了有效解决。信用商丘建设成效显著,2018年,城市信用综合排名跃升至全国前50名,由全省倒数第2提升至正数第3。成功举办了第七届国际华商节,商丘人诚实守信、敢为人先的精神得到进一步弘扬,无论是招商引资环境、发展环境、干部群众的精神面貌还是全方位的对外交流都发生了深刻变化。六是以人民为中心切实保障改善民生推动共享发展。以省十项民生工程和市十件实事为抓手,切实办好群众急需、普遍关注、大众受惠的好事、实事,让老百姓方方面面都能享受到发展的成果。2018年,全市财政民生支出396.6亿元,增长7.3%,占一般公共预算支出的78.8%。全体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等3项收入增速均居全省第1位,达到了近年来最好水平。教育、文化、医疗、就业和社会保障体系不断健全,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不断增强。(记者 时运斌 摄影 杜小伟)

全国人大代表、信阳市市长尚朝阳:

保持加强生态文明建设战略定力 打造“两山理论”的信阳实践

全国人大代表、信阳市市长 尚朝阳

日前,全国人大代表、信阳市市长尚朝阳在接受省政府网站采访时表示,要保持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定力,打造“两山理论”的信阳实践。

尚朝阳说,生态是信阳的最大优势、最大财富、最大品牌,在发展和保护的关系上,我们十分清醒。聆听了习近平总书记在河南团的重要讲话,感到方向更明、信心更大、干劲更足,我们将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路子,并将其作为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的重要实践,让信阳绿水青山长在、蓝天白云更新。

一是树牢绿色发展理念。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做好新时代绿色发展答卷人,不贪一时之利,不求一时之功,无论面临多大诱惑,始终做到经济发展服从生态保护。遵循生态系统内在机理和规律,以自然恢复为主,因地制宜实施重大生态修复工程,统筹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推动生产、生活、生态协调发展,加快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走出一条以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为导向的高质量发展新路。建立绿色目标考核评价体系,以壮士断腕、背水一战的决心,积极创建国家空气质量二类标准城市,还山水以纯净、守天空以蔚蓝,让更多的人在信阳“看红看绿看蓝天、品山品水品毛尖”。

二是守住生态安全屏障。信阳北临淮河,南靠大别山,是中部地区一道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也是河南省唯一纳入国家主体功能区建设试点示范的地级市。特殊的地理位置,要求我们自觉担负起保护生态环境的重大政治责任。我们将切实解决影响生态环境的突出问题,确保生态环境质量只能变好、不能变坏。实施大规模国土绿化提速行动,突出抓好国家森林城市创建、廊道绿化、淮河沿岸生态建设、国家储备林建设,让信阳人珍爱绿意、追寻绿色的脚步永不停歇。扎实推进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强化大气污染过程管控,落实环保督察反馈问题整改,压实控尘、控排、控车、问责“四个专班”责任,开展建筑工地“六个百分之百”专项整治行动;抢抓淮河生态经济带建设机遇,推动建立淮河全流域一体化生态保护和治理机制,全面落实河湖长制,实施20项“四水同治”重大水利工程,完善河道采砂管理长效机制,建立“人防+技防”“河长+警长”监管体系,打击非法采砂、规范合法采砂、修复河道生态;加快建设国家黑臭水体治理示范城市,重点打好城市黑臭水体治理、饮用水源地保护、全域清洁河流、农业农村污染治理四个标志性战役,确保中心城区黑臭水体全面消除;实施土壤污染治理与修复,扎实推进农村人居环境三年整治行动,继续推进农村“厕所革命”,做好农业面源污染防治,为子孙后代留下天蓝、地绿、水净的美好家园。

三是走好绿色发展之路。信阳是全省唯一一个所有县都是贫困县的省辖市,2018年6个县顺利脱贫后,还有3.5万户8.4万贫困人口,面临着整体脱贫和巩固脱贫成果的双重压力。我们将学好用好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两山理论”,使绿色资源变成产业优势,让老区群众真脱贫、脱真贫、不返贫。扛稳粮食安全责任,目前信阳粮食作物基本稳定在1200万亩以上,粮食总产量连续11年稳定在110亿斤以上,我们将坚决守住耕地保护红线,加快建设高标准粮田,推动“藏粮于地,藏粮于技”,稳步提升粮食产能。做优特色农业,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扩大茶叶、油茶、弱筋小麦、稻渔共作等特色农业规模,叫响“信阳毛尖”“信阳菜”“南湾鱼”等特色农产品品牌,完善农产品原产地可追溯制度和质量标识制度,发展多种形式适度规模经营,突出抓好家庭农场和农民合作社两类农业经营主体发展,推进小农户和现代农业发展的有机衔接,不断提高农业质量效益和竞争力。发展全域旅游,依托“红绿”两种资源、做足“城乡”两篇文章,大力发展生态游、乡村游、民宿游、研学游,加快茶旅融合、农旅融合,积极创建大别山北麓全域旅游示范区、国家生命健康产业创新示范区,打造有区无界、有景无点、有门无票的全域旅游模式。推进乡村振兴,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抓好交通运输、农田水利、农村饮水、乡村物流、宽带网络等基础设施建设,引导和鼓励各类社会资本投入农村,培养一支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三农”工作队伍,促进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的全面振兴。

尚朝阳表示,信阳市将认真贯彻落实好习近平总书记在河南团的重要讲话精神,保持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定力,一年接着一年干,让生态更好、产业更优、乡村更美,奋力谱写“两山理论”的信阳画卷。(记者 时运斌 摄影 杜小伟)

全国人大代表、周口市市长丁福浩:

支持职业教育发展 让劳动者都能掌握一技之长

全国人大代表、周口市市长 丁福浩

要加大对中西部地区职业教育的支持力度,让有劳动能力者掌握一技之长,有效稳定就业,实现增收致富。”日前,全国人大代表、周口市市长丁福浩在接受省政府网采访时表示,中西部地区教育发展相对薄弱,职业教育供需矛盾比较突出,亟需通过教育阻断贫困代际传递。

看现状:职业教育需求量大却供给不足

丁福浩说,当前,随着经济结构调整、产业转型升级、智能化改造步伐加快,各行各业对技术技能人才的需求越来越迫切,特别是,中西部地区农业占比大,农村劳动力多,脱贫和发展的任务较重,承接产业转移的空间大,尤其需要大量实用型技术人才。以周口为例,一方面,职业教育的需求量大。据统计,近5年,周口市初中毕业生约65.3万人,升入普通高中的约34.4万人,就读中等职业学校的约16万人,升入高校的大约有30万人,这样算下来,5年间大约有14.9万初中生、5万高中生,也就是每年近4万新增劳动力,没有经过职业技能培训,就直接进入了就业市场。这部分人大多在建筑、纺织等劳动密集型行业中,从事技术含量低的工作,可以说,干的是最累的活、拿的是最少的钱。据调查,这类人员月收入只有3000元左右,仅是普通技术工人工资的一半,而且随时面临着失业风险。另一方面,职业教育的供给不足。在学校建设上,周口现有职业院校25所,其中:中等职业学校23所,高等职业院校2所。在中等职业学校中,只有3所能容纳3000名学生,其他规模更小,远远满足不了需求。在师资力量上,全市共有职业教师3413人,其中,“双师型”教师只有1100人,占32.2%,远低于国家规定的50%以上要求。

提建议:支持中西部地区职业教育发展  让劳动者掌握一技之长

丁福浩说,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指出,加快发展职业教育,既有利于缓解当前就业压力,也是解决高技能人才短缺的战略之举。要以职业教育的大改革大发展,加快培养国家发展急需的各类技术技能人才。对于教育发展相对薄弱,职业教育供需矛盾比较突出的中西部地区,他建议:一是国家在政策、资金、项目等方面,重点向中西部劳动力大市倾斜,支持当地发展职业教育;二是实施中等职业教育免费师范生培养项目,设立职业培训专项经费,充实中职学校专业技能教师;三是建立跨区域精准帮扶机制,东部发达地区与中西部地区开展结对共建,建立区域系统援建、品牌整体输出、师资轮岗培训、学生订制培养等多种职业教育帮扶模式。

丁福浩认为,职业教育是稳就业的重要举措,也是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有效手段,让有劳动能力的人通过技能培训掌握一技之长,才能有效扩大就业,实现持续稳定增收,巩固脱贫成果。(记者 时运斌 摄影 杨鑫阳)

全国人大代表、驻马店市市长朱是西:

企业效益再好 环评不达标一律不能上项目

全国人大代表、驻马店市市长 朱是西

要实现高质量发展,必须注重生态文明建设,用生态文明建设来推动和倒逼高质量发展。”3月6日,全国人大代表,驻马店市委副书记、市长朱是西做客河南日报报业集团、大河网络传媒集团设在北京的2019全国两会全媒体报道中心,接受了大河网络传媒集团总编辑孟磊的访谈。

习近平总书记参加十三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内蒙古代表团审议时强调,保持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定力,探索以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为导向的高质量发展新路子,加大生态系统保护力度,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这是整个高质量发展的一个重要指标,起到引领作用。那么驻马店在这方面有哪些措施?

生态文明建设和经济建设同样重要,特别是高质量发展与生态文明建设是相得益彰的。”在回答孟磊的这个问题时,朱是西强调,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的生态文明思想驻马店坚定不移。

2020年要达到国家空气指标二类城市,这是河南省委省政府给驻马店市的定位。二类城市的标准是PM10是70微克以下,PM2.5是35微克以下,驻马店市2018年PM10是98微克,PM2.5是59微克”,朱是西坦言任务非常艰巨。同时,朱是西表示,驻马店将标本兼治、坚定不移地落实省委省政府制定的这个目标。

我们邀请了南开大学的专家团队做了一个到2020年达到国家二类城市标准的方案,驻马店市将召开市县乡村四级干部誓师大会,生态文明建设、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必须全民动员。”朱是西说。

如何让让绿色发展理念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朱是西认为这不是一个人的事,必须全民行为,必须从思想观念转变做起。

譬如,过去开饭店的烧煤排烟随便就排出去了,现在就必须烧清洁煤,中心城区里面清洁煤也不许烧,必须烧气或电。如果说排烟,必须有处理油烟的装置,没有这个不行。”朱是西还拿城市清洁来举例说明,过去粗放式的清扫是不允许的,现在必须湿法作业,譬如驻马店中心城区都是机械化的湿法作业。

把生态文明绿色发展的理念根植于内心,转化为行动。我觉得抓生态文明建设,中央抓的路子是非常对的,也是老百姓期待的。”朱是西说,政府必须通过环境污染防治倒逼高质量发展。

过去粗放型的发展绝对不能再有。我现在对驻马店招商引资提出要求,凡是环评不达到的一律不上,无论你的经济效益再好、利润再高、交税再多,也不行。”朱是西说,驻马店市对投资项目都有评审制度,评审的时候,生态环境局对项目环评必须做出结论,对环境容量做出一个客观和实事求是的分析,而现有的企业必须实行三大改造:绿色改造、技术改造和智能化改造。

在回答严厉的环评机制是否会对现有的企业和招商引资造成困难时,朱是西说会有影响,但环境污染治理和生态文明建设必须坚定不移地推进,必须科学治污、精准治污、断腕治污、依法治污、全面治污,经过努力实现天蓝水清地绿的优美生态环境。(记者 宋向乐  摄影  杨鑫阳)

全国人大代表、济源市市长石迎军:

共享发展成果 让老百姓更有获得感幸福感

全国人大代表、济源市市长 石迎军

民生问题无小事,一枝一叶总关情。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老百姓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就是我们的努力方向”。3月9日,在京参加全国两会的全国人大代表、济源市市长石迎军在接受采访时表示,去年以来,济源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顺应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把增进人民福祉、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率先在全省实施城区公交免费乘坐,率先在18个省辖市实现普通高中免学费,率先在全省实行城乡低保一体化,让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济源每一个人。

率先在全省实施城区公交全免费

2月22日,随着济源市创建“公交优先”示范市暨城区公交全免费启动仪式如期举行。即日起,济源率先在全省实现城区公交全免费乘坐。

石迎军介绍,公共交通是城市设施的重要组成部分,连着千家万户,关系群众生活,也是衡量一个城市经济发展水平和民生保障水平的重要标志。济源实施城区公交全免费,就是为了让广大人民群众通过公交服务进一步提高获得感和幸福感,进一步增强凝聚力和向心力,进一步提高城市美誉度和影响力,让来自国内外和省内外的不管是经商还是务工、不管是旅游还是探亲的朋友,同济源父老乡亲一道共享济源发展成果。

济源市委、市政府历来高度重视公交事业发展,购置新能源车辆,更新城乡公交车,加快公众出行服务系统、车辆运营调度管理系统建设,开通城市公交车微信扫码功能,提升了全市公共交通智慧化、便捷化服务能力。

2018年,济源GDP同比增长8.3%,增速居全省第四位;财政收入同比增长24%,增速居全省第一位。”石迎军说,经济的发展、财力的增强,使我们有更多的能力、更好的条件为广大人民群众办更多的实事、好事。经过深入调研、认真研究,市委、市政府决定从今年起实行城区公交全免费,拨出专项资金,新增新能源公交车辆180台,加快推进“公交优先”示范市创建工作。

不仅城区,济源农村也早早实现了“村村通公交”,让农村群众也享受到快捷出行的便利。如今,“出门上路,抬脚上车”成为济源人民幸福出行的写照。

率先在18个省辖市实现普通高中免学费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近年,济源市认真贯彻落实“三个优先”战略,在经济社会发展规划上优先安排教育、在财政资金投入上优先保障教育、在公共资源配置上优先满足教育和人力资源开发需要。

2018年,济源市全面免除公办普通高中学生学费,成为河南省第一个全市范围内免除普通高中学生费用的省辖市,实现了从九年义务教育向十二年免学费教育的提升。

石迎军说,“全面免除公办普通高中学费”是济源市政府承诺的2018年民生十件实事之一,被写入2018年市政府工作报告,惠及全市高中学生。这是济源市委、市政府长期以来支持教育、培养人才的具体行动,也是让群众实实在在受益的民生“红包”。

率先在全省实行城乡低保一体化

石迎军介绍,2018年11月,济源市政府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完善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意见》,全市低保标准统一调整为每人每月最高490元,在全省率先实现了城乡低保一体化。低保城乡标准并轨与扩面,提高了济源市农村低保标准,将更多的困难群众纳入低保救助范围,使他们切身感受到党和政府的温暖与新政策带来的实惠。同时,该政策惠及全市近三分之一的建档立卡贫困户,进一步推动了济源市脱贫攻坚工作。

“作为全省唯一的全域城乡一体化示范区,济源还率先在全省实行城乡士兵“同义务同待遇”、城乡居民医保一体化和城乡统一的户口登记制度。”石迎军说,河南城乡之间普遍存在的福利“鸿沟”和“二元体系”,在济源成为历史。

去年,除了做好群众出行、教育、城乡低保一体化工作外,济源还在解决山区群众用水难题、保障群众“舌尖上安全”、持续改善城乡人居环境、厕所革命、丰富群众文化生活等方面下大功夫,努力把好事办好、实事办实,让广大人民群众切身感受到党和国家政策的高度、温度和深度,不断提升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记者 时运斌 摄影 杜小伟)

两会聚焦:推动全方位高水平开放
5年前,习近平总书记在视察指导河南时指出,粮食局
河南将亮相纽约时报广场新年倒计时活动
         本报讯(记者 沈剑奇)随着60秒人民政府外事侨务办公室
为巩固新时代中巴友谊贡献河南力量
        本报讯(记者 陈小平)12月9日,人民政府外事侨务办公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