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东京到东京”汉诗国际研讨会举行

28.12.2015  12:10

从日本东京到东京开封,旅日诗人、文学博士、翻译家田原跨越千山万水,带着自己最新的诗集《梦蛇》回到自己的母校河南大学,参加“汉诗国际研讨会”,与省内著名诗人张鲜明、冯杰、冷焰、刘静沙、高旭旺、李霞、刘海潮、金聚泰、张立等畅谈自己用中日两种语言进行创作的心路历程,探讨了现代诗歌在全球化背景下如何发展的问题。

诗集《梦蛇》收录了田原在日本最新创作的99首现代诗歌。无论是日常的道路、树木,还是梦境、记忆,都被田原丰富的想象力包裹着,形成诗的意境与细节。他的诗歌常用蛇、鸟、马等动物作为隐喻,保持了现代诗歌的“幻象”品格,同时又注重语言的精确性,形成了独有的风格。日本著名诗人、剧作家、翻译家谷川俊太郎评价田原是“用语言创造出深厚滋味、珍馐佳肴的一流厨师长”,台湾著名诗人痖弦评价田原的诗歌是“灵魂深处的语言”,达到了“内容与形式的高度契合”。

在研讨会上,诗人田原回顾了自己诗歌创作的历程与感悟,讲述了自己的诗歌理念,特别是谈到了用母语写作与用外语写作的差异、想象对于诗歌的重要意义等。他以一个诗人与翻译家的视角,从国际视野分析了汉语诗歌新诗传统的来源与渠道,并就中国当代诗人如何从传统中汲取营养、诗人的创作与阅读的关系等问题发表了自己的见解。他认为,凡是有大成就的诗人,都是博览群书的人,都是有着宽广的视野的人。作为中国诗人,我们需要真诚地继承中国传统文化,要在传统之上展现和重建自己。真正的前卫产生于传统,任何一个丢掉自身文化传统的诗人都是愚蠢的。

与会的诗人和评论家对田原的诗集《梦蛇》给予了高度评价,认为他的诗歌气韵充沛、意境奇崛,充满了阳刚之气、狂野之气,跳荡,奇幻,体现出一种超拔的想象力,给人以极大的心灵震撼。从他的诗歌中,我们既能够感受到中原文化的博大深邃,又能感受到广采博纳之后的宏大气象。

与会者还指出,在全球化的背景下,像田原这样的诗人不仅是一位创作者,更是一位文化交流的使者。全球化背景给中国当下的诗人带来了广泛的交流和学习机会;特别需要像田原这样的文化使者将国外大师级的作品带回中国,也将中国尤其是河南的优秀诗歌、诗人推介到国外。

此次研讨会由省作协、省文学院、省诗歌学会主办,河南大学欧亚学院、开封诗歌学会等承办。

听旅日诗人田原在故乡谈诗

诗人田原在故乡河南谈诗。

12月25日,从日本东京回到久别的故乡河南,见到了多年未见的好友,滴酒不沾的诗人田原破了例,小酌了几杯,言谈间显得十分兴奋。但周遭安静下来后,面对记者的采访,田原恢复了往日的谦逊和冷静。回答记者问题时,田原总是习惯性的用右手食指和中指抵着自己的太阳穴,仿佛是在为大脑高速运转借力。

这位游弋在中国文学与日本文学之间的诗人,总是用一种国际化的视野审视着中日两国的诗歌创作。他说,诗歌被边缘化不是中国独有的现象,而是世界上的一个普遍现象。无论在任何国家,诗人都是人群中的少数。在普通人看来,活在自己想象世界中的诗人会有一些奇怪。但作为解读灵魂的人,诗人的存在就是为了处理现实语言与想象力之间的矛盾,因此他们不被理解应该是一种“国际惯例”。与国内诗歌界活跃的气氛相比,日本的诗歌界相对冷清,诗人之间很少往来,大多是默默地工作、写作、生活。

对于中国当代诗歌的发展,田原既充满自信,又洞悉弊端。通过多年观察与接触,田原认为中国当代诗歌的发展已经摆脱了“小圈子意识”而进入独立思考和独立写作的状态,很多诗人已经进入世界一流诗人行列,但国内仍然有不少诗人活在“集体声音”之中,停留在对日常的叙述、对西方现代诗的模仿上。“要知道,中国现代诗的话语权始终在时间和读者手里,诗篇的光芒会穿透时间找到属于他们的读者。诗歌是跟自己和时间较劲,好的诗歌是沉默的,绝不是喧嚣的。”田原说。

1991年5月16日,诗人田原离开故乡河南,开始了他留学日本的生涯。从最初的语言焦虑,到后来用日语、中文双语写诗,并完美地翻译谷川俊太郎的作品,再到如今在日本东京城西国际大学任教,田原对中日两国语言体系的独特认知使他为中日两国诗歌的交流起到了重要作用,也对他的诗歌创作理念产生了深远影响。他说,远离故土和母语环境,在异域用母语写作困难会多一些,但日语中百分之六十的汉字给他带来了无限的亲近感。用日语写作既能跳出母语客观地看待自己的母语,又能站在日语和汉语立场上审视双方。“在两种语言之间,我想变成一条小河,自由地来回流淌;或者化作一艘小船,在汉语和日语间漂荡。如果把汉语比作一棵树,日语就是嫁接在树上的枝,同样开花结果。”田原的话也充满诗意。

正因为自己有独特的经历,田原希望国内的诗人能够精通一门外语,做“混血”的融合型诗人。这样,就能够更好地阅读并理解外国文学原著,从而更好地吸收世界文学的营养,提升我们的创作能力。“对于诗人,语言永远是一座默默长高的墙,考验着诗人跨越的本领。”田原说,“语言是想象的衣服,而想象是诗的灵魂。

中日当代诗歌大型交流活动可以追溯到2006年,这一年中日两国诗人之间的交流和互动在两国文学界引起了极大的震动。田原希望这样的活动能够持续下去。他说,他总是思念着故乡,“乡愁”让他饱受折磨;他总是期望与国内的诗人有着更多的交流,因为大家都在探索汉语诗歌在全球化背景下的发展的新途径。

当记者问及对于更为年轻的诗歌爱好者有何忠告时,田原只是平静地说了一句:“虚心做人,勤奋地读书、思考、写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