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点评第七届中国十大生态美文
中国绿色时报社社长柳维河等为第七届中国十大生态美文获奖作者颁奖 本报记者王苒 摄
编者按
2015年10月31日,一个特别有意义的日子。这一天,第七届中国十大生态美文评选活动迎来首个颁奖典礼。活动现场,获奖者接受表彰,收获荣誉证书,出席嘉宾共同见证了这一历史时刻。活动之外,十大生态美文评选专家评委,中国作家协会创研部研究员,茅盾文学奖、鲁迅文学奖等奖项评委李朝全精心为获奖者撰写了颁奖词。今日刊发,以飨读者。
作生态美文描绘美丽中国,以生态文化推进生态文明,用生态思想启迪心灵智慧。秉承这一理念,7年来,十大生态美文评选活动不忘初心,鼎力前行,力争鼓励更多文学爱好者投身生态文学创作队伍,创作出更多更好无愧于时代的生态文学精品。
《带伤的重阳木》
梁衡
在大跃进大炼钢铁的年代,百年老树亦难逃一劫。但在彭老总的救护下,这棵受伤的重阳木如今已活过了五百岁,犹在诉说着岁月的沧桑,诉说着人们对曾遭冤屈的元帅的思念。树比人长寿。一棵树的命运折射出了一个时代的面貌,折射出一个大写的人实事求是、襟怀坦荡、一心为民的崇高品格。梁衡先生对中华人文古树情有独钟,每篇以古树为题材的美文均经精雕细琢,特色独具,余韵悠长。
梁衡,《人民日报》原副总编辑,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博士生导师,著有新闻三部曲:《记者札记》《评委笔记》《总编手记》;散文集《觅渡》《把栏杆拍遍》,曾获青年文学奖、赵树理文学奖、全国优秀科普作品奖、全国好新闻奖和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先后有《晋祠》《跨越百年的美丽》《夏感》《青山不老》等多篇作品入选大、中、小学课本。
《森林文化说》
徐刚
森林,孕育生命,也孕育精神;森林与农耕文明关系密切;森林文化是中华文明的本源之一。作者的论述层层推进,善于引述古今中外众多名家之言说,善于采纳考古最新发现为论据。文章大气纵横,挥洒自如,说理有板有眼,立论自成一说,是一篇有创新、有见地的文化随笔。
徐刚,著名生态作家,著有《徐刚九行抒情诗》《秋天的雕像》等。自1987年写《伐木者,醒来》始,徐刚潜心生态文学创作,由森林而土地而江河,行走于大漠荒野,出版了《守望家园》《中国:另一种危机》《中国风沙线》《大地书》《荒门》等生态主题文学著作。
《大森林里的原生态歌声》
刘振国
那些已隐入历史深处的劳动号子,记忆着林业工人的辛勤和付出,铭刻着一个时代的激情与精神。这是大森林里最原生态的歌声。作者追寻那渐行渐远的歌声,赞美的是劳动创造,是劳动模范,怀念的是那种宝贵的劳动热情和劳动者精神。作品题材独特,保留了一份珍贵的历史记忆。
刘振国,国家一级作家,著有散文集《山情逸韵》《高松呦鹿》《郁苍苍》等文学作品,曾获内蒙古文学创作奖索龙嘎奖和内蒙古艺术创作奖萨日纳奖。
《老舍的新福村》
商晓东
作者满怀深情地挖掘老舍与大兴安岭甘河林区一段独特而珍贵的往事。借助当事人的讲述与追忆,生动再现了1961年老舍将“19公里车站”改名“新福村”的故事,通过老舍晚年的遭遇探寻其为人和品格,带给读者有益的启示。
商晓东,生态文学爱好者及创作者,内蒙古自治区甘河林业局党委副书记,中国林业作家协会副秘书长,内蒙古作家协会会员,《林海日报》原副总编辑。
《秋日入山林》
王剑国
看景需要心情,风景带来异样心情。秋日入山林,看山看树,看花看叶,不为悲秋,不是伤秋,只为赏秋,只求自在。感念的是昔日时光,回味的是似曾相识的景致。文字精练简洁,散淡自然。
王剑国,笔名厚朴,生态文学爱好者及创作者,多年来笔耕不辍,山东省青岛市林业局机关党委专职副书记、青工委主任,曾任海军北海舰队某船部门长、指导员,北海舰队政治部干事。
《大森林流血的悲泣》
王宏波
前事不忘,后事之师。适逢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作者运用丰富翔实的史料,引述见证人的话语,揭露14年侵华战争期间,日本侵略者对我国东北森林资源的乱砍滥伐和疯狂掠夺,提醒我们牢记历史,以史为鉴。作品内容新颖,视野独特,有理有据,令人信服。
王宏波,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其作品《马永顺:无愧于大森林》获第五届中国新闻奖二等奖,《大森林之恋》获首届梁希林业文学艺术奖。
《“毛毛狗”》
王笃坤
在大兴安岭,在北方,春天的到来悄无声息,毫无征兆。春天似乎是突然降临人间的。然而,作者却从红柳嫩芽“毛毛狗”上发现了春天的气息、春天的足迹。“毛毛狗”恰似童年时牵着的母亲的手,带给人温暖的向往和亲切的春天的消息。作品构思独到,情感充沛。
王笃坤,生态文学爱好者及创作者,从学生时代起,就喜欢文学,与同学一道组织过诗社,在当地报刊上发表过诗歌,著有诗集《遥望时光深处》。
《那一条悠悠千年茶马古道》
蒋苏东
茶马古道与丝绸之路,一南一北,遥相辉映,映照着千年文明的流光溢彩,也映射出时代的风云变迁。作者漫步茶马古道,去触摸岁月的痕迹,去体悟千年不变的茶香,发思古之幽情,作抚今追昔之感怀。作品情绪饱满,文字流畅。
蒋苏东,生态文学爱好者及创作者,先后从事过中学教师、工会干事、营林绿化工作,现在云南省普洱市卫国林业局党委办工作。
《绿重天目山》
陈祖芬
年逾七旬的女作家怀着儿童般好奇的心情,打量天目山奇特的景观。无论是那拥拥挤挤、令人称绝的千年古树,还是林间偶见的小黄花,无论是她酷爱的翠竹,或是浓雾和弯弯山道,山上的一切都令她惊奇感叹。读者跟随着她的笔触,仿佛亲临其境目睹奇景,且同作者一样流连而忘返。作品极写天目山的绿,给人留下深刻印象。
陈祖芬,北京市作家协会原副主席,著有《挑战与机会》《爱是圆的》《童话与国家》《哈佛的证明》等40多部作品集。她的愿望是“不要核危机,要生命的美丽”,梦想是“世上的人们都能像童话故事结尾那样,从此幸福地生活在一起”。
《黔地仙境知多少》
陈世旭
在作者笔下,蛰伏于黔山深处的铜仁长寿村是真正的世外桃源、人间仙境。峡谷、钟乳石、深山大树、湖泊湿地,仿佛遗落在岁月深处的一粒宝石。只有认真谛听,才能听见来自峡谷和森林时间的消息。日月星辰掩映下的河流,连同梦想一起急急奔流,不知要流向何方。景物静谧而安宁,思绪涣漫而联翩。
陈世旭,当代作家,先后出版长篇小说《梦洲》《裸体问题》《世纪神话》等,《风花雪月》《都市牧歌》《青藏手记》等散文随笔集、中短篇小说集。小说《小镇上的将军》《惊涛》《马车》《镇长之死》分获1979年、1984年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1987-1988年全国优秀小说奖,首届鲁迅文学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