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国内通货紧缩不会出现
判断未来通缩会不会出现,不仅要看经济现状,还要分析背后的成因,更要重视影响未来物价变化的潜在因素。我国经济结构调整已经取得新的进展,国民经济持续向好的趋势没有发生改变,会从根本上决定物价保持适当的水平
国家统计局最新传来消息,4月份全国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CPI)同比涨幅仅为1.8%,创18个月以来的新低;同月,全国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PPI)同比下降2.0%,连续第26个月负增长。这让一些人产生了会否出现通货紧缩的担忧。
担忧会成真吗?答案是否定的。判断未来通缩会不会出现,我们不仅要看经济现状,还要分析背后的成因,更要重视影响未来物价变化的潜在因素。
通货紧缩是一般物价水平持续下降的一种货币现象,它会严重打击生产者的积极性,进而导致社会财富快速缩水、经济持续低迷,有的时候比通货膨胀更可怕。在实际经济分析中,一般认为CPI同比涨幅低于1%,且持续6个月以上,即可视为进入通货紧缩。今年以来,我国CPI同比涨幅的确呈现放缓势头,1月份为2.5%,2月份为2.0%,4月份更是进入“1”时代,但从数值上看仍都处在1%的“红线”之上。
从近期物价水平走低原因分析,有正常因素也有不正常因素。正常因素如产能过剩比较严重、需求仍然疲弱等。不正常因素则主要在于去年4月份受“倒春寒”天气影响,鲜菜价格大幅上涨,而今年同期全国平均气温较高,鲜菜价格创近3年来最低水平。按环比测算,4月份鲜菜和猪肉价格,合计下拉CPI高达0.51个百分点,超过了CPI总降幅。
从未来影响物价变化的因素观察,今年推动价格上涨的因素不少,物价持续走低的可能性几乎没有。首先,货币存量仍比较大。目前我国的广义货币供应量超过110万亿元,是GDP的两倍。而且,面对经济下行压力,“降准”的概率在增加。其次,对CPI影响较大的猪肉价格温和回升可能性较大。猪肉价格在CPI的比重大约是3%,4月份白条猪每斤价格一度下探到6元左右,早就触及了“成本线”,养猪的积极性受到影响。将来如果能繁母猪数量明显减少,肉价势必会出现回升。事实上,近期将启动的第二批中央储备冻猪肉收储政策,已经“堵”上了肉价的下跌通道,“五一”节后肉价出现大幅“回暖”。第三,服务价格持续坚挺。4月份,衣着加工服务费价格上涨5.0%,家庭服务及加工维修服务价格上涨7.0%,均远高于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受劳动力等要素成本刚性上涨的影响,此上涨趋势很难逆转。第四,价格改革加快推进会提高通胀水平。现在,电力、煤气、水等事关民生的资源产品,都在搞阶梯价格改革,有的已推开,有的正在试点,这些改革都会一定程度上推动物价向上走。
与此同时,输入性通胀压力仍较大。美国等发达国家多次表示要对量化宽松政策进行调整,但种种迹象表明,这种调整是缓慢的,甚至存在较大变数。更重要的是,我国经济结构调整已经取得新的进展,国民经济持续向好的趋势没有发生改变,会从根本上决定物价保持适当的水平。
综合各方面情况可以基本判断的是,随着经济形势的好转和一些异常因素的消除,再加之措施得力,今年物价水平保持总体稳定没有大问题。同时要看到,物价水平走低,为价格改革打开了有利的“窗口”,有关部门要抓住机会,把资源价格改革这块难啃的“硬骨头”啃下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