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能一点都不考虑需求的调控
宏观经济政策已经发生了阶段性的调整变化,重心从调控有效需求转到改善有效供给。这种转变是合理的,符合中国经济发展模式转变的内在要求。现在的问题是,短期内面临经济下行的压力,还是不能一点都不考虑需求的调控。但是,短期的需求调控必须同改善有效供给有机地结合起来,这样才能转向无衰退的集约增长或无衰退的创新驱动发展。
□史晋川
国际金融危机时,时任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到各地调查经济运行情况,许多企业反映在生产经营中碰到很多困难。温家宝问,你们遇到的主要问题是什么?企业家说,最大的问题是没有订单,产品卖不出去。温家宝认为这是有效需求出了问题,因此宏观经济的调控主要是放松银根,扩大需求。
政府换届后,企业经营还是有很多困难。李克强总理在调查时也问企业遇到什么问题,企业也说经济不景气产品卖不出去。但李克强问,产品卖不出去是你们一家还是大家都卖不出去?一些企业说我们整个行业产品都没有销路,李克强说那你们要调整结构,要解决过剩产能。还有的企业说产品卖是卖得出去,但是现在卖不出价格,卖得太便宜会亏本。李克强说那你们要自主创新,改进技术,降低成本。
由此可以看出,上届政府宏观调控的政策重点放在刺激有效需求,而本届政府的宏观调控,其政策重点是放在改善有效供给。同时随着政策重心的变化,政策调控的方式也在变化,上届政府是相机抉择,而本届政府是稳定预期。
宏观调控政策的阶段性转变
随着政府换届,宏观调控政策的转变是短期的权益之计还是一种长期的阶段性转折?这种转变究竟是基于何种考虑?
首先,从宏观经济分析框架来看,所有的宏观经济政策都是建立在凯恩斯理论的基础上。凯恩斯理论最核心的概念就是有效需求,有效需求包括两方面:一是消费需求,消费需求背后是消费者的边际消费倾向。第二是投资需求,投资需求背后是企业家的资本边际效率,同时还有企业家的所谓“动物精神”。
凯恩斯理论框架实际上并不复杂,就是这样一些重要因素在影响经济运行中的有效需求。但是,在中国经济运行的现实中,影响有效需求的不仅是这些因素,还有其他因素。如果有太多的其他因素在影响有效需求,原本意义上的宏观调控政策能否调控宏观经济运行?这是一个很大的问题。
从凯恩斯理论到萨谬尔森的新古典综合理论,他们都认为,只要政府提供一个好的宏观经济环境,市场是可以有效运作的。其潜台词就是,微观层面上经济运行的机制与经济结构是没有问题的,只要把有效需求调整好,供给不是问题。
但是,近十年中,特别是国际金融危机以来,政府在频繁地进行宏观调控,宏观政策变成一个长时期中不间断地实施的政策。这种宏观调控政策得以实施的一个很重要的条件,应该与中国经济发展的阶段特征有关。改革开放的前三十多年,改革在推动经济发展方面,最大的作用是把所有能够调动起来的生产要素都调动起来投入到经济发展过程,形成了一个数量扩张,或者说是要素驱动的经济增长模式。在此增长模式中,只要能够刺激有效需求,粗放式的经济增长就能得以维持。但是,现在要素驱动的增长模式本身遇到了要素瓶颈制约,以刺激有效需求为主的宏观调控政策也就同样也遇到了问题。
经济发展模式从要素驱动转向创新驱动
中国的经济发展,靠要素驱动的发展模式已经不行,已没那么多的生产要素可以调动了,人口、资源、环境都对粗放的经济发展模式形成严重制约。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全面深化改革,我的理解其主要目的是要靠改革来形成提高要素利用效率的体制和机制,这是经济发展从要素驱动转变为创新驱动的关键。所以,前三十几年的改革和今后的改革形成的经济发展模式是不同的,以前是调动生产要素发展经济,现在是提高要素利用效率来发展经济。
那么,这与宏观调控政策的转变有什么关系?如果说前三十几年改革和发展是这么一种关系的话,你采取刺激有效需求政策,只要把需求刺激起来,供给是没有问题的,粗放的发展模式可以调动更多的要素来满足需求。但是,从本届政府开始,有两个问题凸显出来了:第一,有效需求是不是靠宏观经济政策就能够调动起来?第二,宏观经济政策即使对提高有效需求还有一些作用,现在这样一种发展模式及产业结构和企业供给能力能否很好地满足这种需求?例如经济结构不合理、产能过剩和企业生产效率等问题,显然无法通过有效需求的调节来解决。从需求方面来看,比如消费需求,在收入分配不公平的情况下,用货币政策是没有办法解决收入分配不公平问题,老百姓收入增长慢那就意味着老百姓没钱花,消费需求怎么会提高?还有社会保障问题,社会保障不健全使得老百姓不敢花钱,有过多的预防性储蓄,这样的问题也不是通常的宏观调控政策本身就可以解决的。而且,近年来,以刺激有效需求为主的宏观调控政策的正面效应也在不断地下降,负面效应却在不断凸显。例如,反复实施的扩张性政策所累积的巨额货币存量,不仅造成了巨大的潜在通货膨胀压力,同时也极大地压缩了重新启动刺激有效需求的扩张性宏观调控政策的可行空间。
将短期需求调控
同改善有效供给有机结合起来
所以,宏观经济政策已经发生了阶段性的调整变化,重心从调控有效需求转到改善有效供给,从相继抉择转向稳定预期。
我个人认为,现阶段宏观调控政策的转变是合理的,符合中国经济发展模式转变的内在要求,它不是一种权益之计,而是会长期坚持的宏观调控政策的取向。
现在的问题是,短期内面临经济下行的压力,还是不能一点都不考虑需求的调控。但是,短期的需求调控必须同改善有效供给有机地结合起来,这才可能从过去无衰退的粗放增长或者无衰退的要素驱动发展,转变到无衰退的集约增长或无衰退的创新驱动发展。例如,如果我们能较好把握投资的两重性,通过减税等一系列政策来扩大有效投资,就既能在短期内拉动有效需求,又能在中长期改善有效供给。当然,从长期来看,要坚持以改善有效供给为重心的宏观经济政策,就必须通过全面深化改革,建立起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经济体制和经济运行机制。
(作者系浙江大学经济学院院长、浙江大学民营经济研究中心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