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肢血栓 拖两周后难清除
医学指导/暨南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介入血管外科副主任医师张艳副教授
静脉血栓常发生于下肢,是较常见的血栓病之一,患者多为较少运动的老年人以及长期卧床者。冬季人们活动减少,这些高危人群的发病率大大增加。在治疗上,传统的溶栓、抽栓治疗等出血风险较高,恢复时间较长,也容易复发,于老年人而言是不可承受之重。如果不进行及时治疗,拖延两周后血栓逐渐变成冻豆腐样,几乎没有办法清除,患者将出现下肢反复肿胀、皮肤溃烂等后遗症。医学专家建议,这类患者可尝试做介入手术治疗。
文/广州日报记者伍君仪通讯员张灿城
案例
90高龄老伯突然脚肿
今年90岁的黄伯走路不太方便,在家不是躺着就是坐着,极少走动。近日,他突然发现左脚肿了起来,两天过去了也无消失迹象,走路小腿还会胀痛。心细的儿媳妇赶紧带老人来到暨南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介入血管外科就诊。
彩色超声和下肢静脉造影的检查发现,他的左下肢髂、股静脉长了血栓。医生当机立断进行了静脉血栓清除的介入手术,很快开通了左侧髂静脉和股静脉,他的脚马上开始消肿。术后24小时,他就可以下床走路,并且一点都不痛了。
注意
静脉血栓并非老年人“专利”
下肢静脉血栓是一种急症,患者主要表现为一侧肢体突然肿胀,局部有疼痛感,行走时加剧,轻者仅在站立时有沉重感。暨南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介入血管外科副主任医师张艳副教授介绍说,患者多为较少运动的老年人、长期卧床者、骨折外伤者、坐月子不活动的产后妇女等。少数患者有消化道出血的病史,检查发现长了胃癌、肠癌等消化道肿瘤,令凝血机制发生障碍而形成血栓。
需要注意的是,静脉血栓并不是老年人的“专利”。张艳提醒,每年春运是静脉血栓的高发期——长途旅行路程动辄数小时甚至十几个小时,由于下肢远离心脏,长时间坐着保持不动的姿态令下肢静脉血液回流减慢,容易产生血液淤滞而诱发静脉血栓形成。她建议,创造机会尽量起来活动,重点是伸展下肢,做做下蹲动作或抬高下肢,以加速静脉回流。如果空间实在受限,可原地做足部屈伸动作,增加小腿肌肉收缩,促进静脉血液回流。另外,要注意多喝水,能使血液稀释,可避免血栓形成。穿弹力袜有一定帮助,可增加下肢血液回流,但是让人感觉很难受。
治疗
介入手术可清除80%以上的血栓
静脉血栓的症状会逐渐加重。一旦血栓松动脱落,血块会沿着血流由下而上,堵塞肺动脉便可引起肺栓塞,导致急性胸痛、咯血、呼吸困难等,危及生命。因此,如果发现脚莫名其妙地肿了,张艳不建议揉脚或跳动,能躺着就躺着,保持制动,可打120呼叫急救,“在医院里,这些患者都是用床推去做检查的。医生通常会给患者的下腔静脉放入一个筛网,拦截脱落的大血栓。”
在过去,静脉血栓形成后多进行药物溶栓治疗,时间上需5~7天,治疗后还有60%的血栓清除不干净。张艳称,溶栓可造成其他血管出血加重,不适合三个月内有过脑出血的患者。这种治疗要签《用药同意书》,一旦发生脑出血,造成植物人、偏瘫、死亡的后果,常常引发医疗纠纷。高龄二胎产妇做剖腹产后如果出现静脉血栓,用药溶栓也容易发生出血。至于切开血管取栓、抽吸取栓等做法,容易造成血管损伤,令血管壁变得毛糙,可能马上又产生血栓。
静脉血栓清除的介入手术是一种微创治疗,穿刺口仅2毫米,置入的导管头部有每分钟6万转以上的高速刀片或者生理盐水喷射孔,在几分钟到十几分钟内就可以打碎大部分血栓,同时通过负压把血栓碎块吸入导管,再排出体外。张艳介绍说,这种手术既避免了肺栓塞导致死亡的严重风险,又迅速改善脚肿的症状,还不限制患者活动,减少了住院时间,具有明显优势。经过治疗,60%~70%的患者可清除80%以上的血栓,剩下的血栓还可考虑用药物消除。
如果患者不去治疗,拖延两个星期没开通血管,长在血管里头的血栓过几天就会被吸收水分而变干,相继进入亚急性期和慢性期,逐渐变成冻豆腐样。这时,几乎没有任何方法手段能清除血栓,后果就是血管永久性闭塞。这种情况很少致命,下肢会慢慢开通侧支循环血管代偿,但这些血管的功能不够强大,患者久站后一条腿会反复出现肿胀,只能抬高腿休息。血流慢造成小腿颜色加深,皮肤反复出现难愈的溃烂。张艳称,有时经过治疗的患者也可能出现这些后遗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