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合时间”精彩绽放
餐桌上忙交流
河南日报记者 郑兴华
12月14日至15日,上海合作组织成员国政府首脑(总理)理事会第十四次会议在郑州举行,有关方面在河南日报报业集团选定了5名熟练掌握俄语或英语的记者作为外方记者的新闻联络员。因为在白俄罗斯留学、生活多年,我也幸运地成为其中之一。
作为媒体人,我希望能参与到这一重大活动中去;作为郑州人,我希望见证这座城市扬名世界的时刻——这两个愿望同时得以实现。
从11月30日接到电话通知,到12月15日会议结束,我经历了新闻联络员会议、和乌兹别克斯坦代表团负责新闻事务的努尔金先生频繁联络、新闻联络员培训、大会演练,直到会议正式召开后的紧张工作。但给我印象最深的还是河南日报报业集团参会人员的团结协作精神,真正体会到了报业集团一家亲的感觉。
在担任新闻联络员期间,我与集团其他四位志愿者互相分享有关河南和上合组织的有关背景材料、上合组织成员国的民族和宗教情况、新闻联络员工作手册、媒体采访须知手册等材料。工作间隙进餐时,大家也主动聚集在一张桌子旁吃饭讨论,交流探讨怎么解决工作中遇到的问题。
12月15日,宽敞舒适的上合会议新闻中心里,境外6个国家88名记者、中方130多名记者开始了紧张的工作。在新闻中心,我看到了河南日报时政要闻采访部平萍主任忙碌的身影。当她从我身边经过时,我提醒她:“在餐饮区吃点东西吧。”她匆匆回答:“还是先把稿件忙完再吃吧!”说完,她继续投入了工作。在新闻中心,我还看到大河报和河南商报记者们忙碌的身影,看到了李飞、王菁热心地把大河报和商报的参会记者介绍给外方参会人员,听到了外方参会人员对手中的大河报和河南商报那不绝于口的称赞。那一刻,我真实地感受到了报业集团记者们爱岗敬业的精神,感受到了报业集团对大会新闻中心无处不在的影响。
能够参与上合会议外联工作,让我多了一份值得回味的人生经历。假如再有机会,我愿意随时响应号召,再次见证盛事。
累并快乐着
□大河报记者 李飞
在为上合会议服务的新闻联络员组,我被分配在新闻中心,做英语协调工作,通俗地说就是新闻中心会场中“机动中的机动”。这意味着,我的任务是随时应对新闻中心中的各种突发状况。
尽管所有流程已经进行了连续一周的培训,12月13日下午也已经预先踩过点、演练过,但14日和15日带领外国记者去会场的事,还是让人放心不下。因为各国随团记者都是重量级人物,很怕有什么环节出差错。
其实,为了更好地服务,我们这些身在新闻中心的联络员和志愿者这几天坚持提前一个小时到岗,熟悉工作环境和情况。每天进入工作区前,我们都要把随身携带的工作制度和相关要求拿出来详细看一遍,提醒自己工作尽职尽责万无一失。
“联合记者会我们能去参加吗?”“我的电脑连接不上网络,能帮我看一下吗?”“我有点不舒服,能帮我找一下医生吗?”“会议开始以后,有同传信号吗?”中外记者不熟悉流程的找我、电脑有问题的找我、言语不通的找我、想看病的找我、志愿者们拿不准的事情也找我。记不清引导了多少位中外记者,只记得整个过程很累,一直在忙碌着。而最终得到的各种“谢谢你的帮助,我很高兴”之类的话语,也是对我最大的肯定。
其实,在服务的同时,我们也能从服务对象身上学到很多东西。在会场内,跟别人交流时,我会仔细听各种问题各种内容,感觉很受益。在跟印度驻华记者阿图尔·阿内加聊天的过程中得知,很多外国记者都是第一次来到郑州,“郑州欢迎我们的到来,我也想推介郑州。当然,我们也更多地认为,此次上合会议能在郑州举行,表明了你们的国家对郑州的重视,接下来郑州的发展应该会更快更令人期待”。
为能更好地提供服务,这段时间,没事的时候我也会看一些介绍郑州的书,方便给外国记者讲述郑州的风土人情,让他们能够更了解和更喜爱这座城市。希望自己不仅能为外国友人提供咨询服务,更希望自己能成为一个窗口,传播中国传统文化,让世界了解郑州。
“上合”会议上夸家乡
□河南商报记者 王菁
这次在郑州举行的上合会议,由正式开始到结束只有短短两天,在这两天会议的背后,是中央和地方有关部门前后几十天的辛劳。作为有幸服务上合会议的一名媒体人,参与服务的意义远比我描述出来的要大。
上大学期间,我就先后参与过上海特奥会、上海世界俄语大会的志愿服务。走上工作岗位数年后,能够在郑州赶上这么一场高规格的会议,对我来说,是个难得的、充满期待的机会。
根据安排,我将会在会议上担任吉尔吉斯斯坦代表团的外媒记者联络员。在经过周密培训后,我们很快迎来了各自代表团的先遣团。随着先遣团到来的,还有外交部的各位联络员。让我惊喜的是,负责吉尔吉斯斯坦的外交部新闻联络员,竟然是我母校上海外国语大学的小学妹。
毕业后和母校师友的联系渐渐减少。能在这样的场合再见到同门师妹,激动的心情简直难以言表。在之后几天紧张忙碌的工作中,我们及时沟通,紧密配合,圆满完成了记者团的接待工作。在完美的合作中,我既感受到国家外交部人员专业素质,也重温了一份校园友谊。
12月14日,是各代表团陆续抵达的日子,我们终于在机场见到了吉尔吉斯斯坦代表团,吉方使馆一等秘书Rinat带我们来到了吉方9名记者面前。
9名记者,全都是第一次来到郑州,职业习惯让他们对新环境都充满了好奇。河南处在中国的什么位置?郑州为什么是河南的省会?开会的地方是怎样的?在接待他们的过程中,我随时回答这些提问。
这下子让我的口语受到了挑战。说到卡壳处,我不得不掏出打入冷宫多年的俄语电子辞典,现查现说。往往在几分钟时间内,我需要用尽力气用俄语介绍自己的家乡,时不时喘口气继续聊。只有这时候我才明白,当异乡人对我们自己的家乡产生好奇时,能够用外语肆无忌惮地夸上一番,是一件多么令人骄傲的事情!
行程全部结束后,全体接待人员和代表团在登机口和我们挥别,记者们都来拍拍我,说再见了姑娘。这个俄语中通常由长辈用来招呼后辈的词语,已经多年没有人说给我了。
介绍外宾吃风味
□河南商报记者杨晓楠
此次,我作为被上合会议抽调的志愿者之一,与“上合”来了一次亲密接触,有了一次难忘的经历。
接受志愿者培训后,我的第一份工作就是英语翻译。此次大会,吸引了众多国内外媒体的记者,为方便他们更好地了解郑州,大会为参会记者提供了5条采访线路:文化郑州,探秘全球闻名的少林功夫;经贸郑州,展现郑州这个内陆城市的华丽转身;工业郑州,展现郑州的工业实力;城镇化郑州,如何从农村到城市;教育郑州,讲述河南因地制宜的高等教育氛围。
随后,我被调到参会记者驻地,负责媒体班车服务。为方便记者出行,大会专门准备了班车,在酒店、会场之间来回穿行。我们的工作,就是服务在驻地的各位记者,以及保证班车的正常来往。
12月14日,各路记者陆续到达郑州,我们一边接待他们入住,一边介绍河南。
“你知道这附近哪有烩面馆吗?”刚刚到达酒店的某境外媒体记者,还没来得及去酒店放行李就打听烩面馆。他说,来之前就听说郑州最出名的就是烩面,这次来一定要尝尝。
还有些记者,忙完这天的晚宴采访,就打听郑州最热闹的地方,说第一次来到郑州,发现和自己想象的并不一样,一定要去转转。
12月15日,大会的每位工作人员不到5点都起床了,大多数人的睡眠只有四五个钟头。身为大会志愿者,我的第一要务就是保证班车顺利出发,让大家能在第一时间赶到会场。
记者们争分夺秒,我们也在争分夺秒。6:20,前往会展中心的第一趟班车出发了,随后每隔半个小时都会再发出一趟班车,同时,另外一辆班车会从会展中心对发。
下午,完成采访任务的记者陆续回到酒店,他们的工作结束了,我们开始了新一轮的任务,要去其他采访线路采访的记者,我们进行协助;要离开郑州的记者,我们帮忙规划线路;有其他疑问的记者,我们进行解答。
晚上,我们望着记者们陆续离开,驻地酒店恢复了安静,在场的每位工作人员已经累得说不出话来。
重温“俄味”
□河南法制报记者杨淑芳
原本以为进入报社工作以后,俄语将离我远去。不想,来自报业集团的一个电话通知,让那个对我来说一段时间内已陌生疏淡的“俄味”再度扑来——我幸运地被挑选为省新闻方面的俄语联络员,服务于上合会议中的俄语记者。
在会议开始前的很长一段时间里,我们各个新闻联络员都投身在紧张的培训、学习和演练中。当然,还有和各国团队先遣人员之间的沟通。在12月1日的动员大会后,我被分到塔吉克斯坦。“俄味”离我又近了一步。
在和塔方先遣人员接头的时候,有个小插曲。由于时间紧迫,散会后大家又比较分散也没有对方联系方式,只能靠猜着去询问长相类似中亚国家的人是否是塔方的。当我用俄语问一帅哥时,他用非常标准的普通话回复我说“不是,我是俄罗斯的”。当我听到俄罗斯时,马上说道:“亲人亲人!”因为我早把莫斯科当成我的第二故乡。
14日下午,终于见到要并肩作战的两名塔吉克斯坦记者。工作等待之余,我教他们简单的中文,他们教我简单的塔语。说是简单的,我却愚笨地只学会了一句。那一刻,真心要感谢俄语,是它架起了我们沟通的桥梁。
15日一大早,各国媒体人都来到会场的新闻中心等候会议开始,有些团队在紧张地开会交流,有些记者和老朋友久别重逢相谈甚欢,有些则静静地坐在一旁思考着。一上午,熟悉的“俄味”几乎充斥了整个中心,不知为何,我甚是欢喜。
一次,正当一名塔方记者和我聊会议报道内容时,他突然指着嘴巴说有点不舒服,我一看,这是上火了呀!便赶快让中心的志愿者把他带到医疗中心。
似乎是想尽快跟家人分享来郑州后的感受,等待间隙,他打电话给相隔千里的家人,我在电话那头听到一个温柔女士和一个兴奋异常的孩童的声音。他们说的是塔语,我从中听得懂世界通用语“爸爸”。
会后,两位塔方记者说他们是第一次来到郑州,觉得郑州很漂亮也很干净,并表示,有机会会再来的。
感谢上合会议让世界认识郑州。会议虽短暂,但对我来说“俄味”却飘之不散。
【责任编辑:张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