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次总规划造就今日洛阳城 三次跨河建城

03.08.2015  08:47
俯瞰洛阳,入眼是不尽的繁华。 - 新浪河南
来源: n.sinaimg.cn
俯瞰洛阳,入眼是不尽的繁华。

  □记者 王新昌/文 记者 王亚鸽/摄影

  核心提示丨洛阳是一座历史文化名城,在漫漫的历史长河中,先后有13个朝代在此定都,还有多个朝代把它当做陪都或全国重要城市。而建国后,新中国也把洛阳当做中部重点城市来建设,在计划经济年代,七家国有大厂在涧河以西的大地上拔地而起,涧西区代表着洛阳城建的方向;上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城区建设跨过洛河,向洛河南岸广阔地域扩展,直达龙门山脚下,洛龙区如今已是市委市政府所在地、商业中心、休闲宜居之地;随后,洛阳的城市区再向东跨过伊河,建起空间更大的伊滨区。这三次跨河扩建,成就了大洛阳。

   故事|一家三口的新区新生活

  今年刚步入职场的小张,确切来说是个“厂三代”,他爷爷在上个世纪50年代从上海来洛阳支援经济建设。他的爸爸也像爷爷一样过起了从工厂到单位宿舍楼,长年呆在大厂里的生活。随着小张大学毕业,父母把积攒了几十年的积蓄拿出来,在开元湖附近买了一套总价近60万元的房子。小张从此不再住涧西区,开始了洛龙区的新生活。“小时候洛河南岸都是农田,我们在大厂里的小学、中学,一直到外地去上大学,如今在新区买房,将来孩子可以在新区上学、工作、生活,完成了从工厂工人到洛阳市民的转变。”小张说。

  在洛阳,与小张有类似经历的人很多,他们是“厂二代”、“厂三代”。家住湖滨苑的工人老李是个“厂二代”,他父亲是洛玻一个分厂的技术工人,从小在大厂长大的他在唐宫路有一套小房子,是单位盖的。十年前,因为工厂的不景气,他决定自谋职业,并在新区买了房子。“当时房子每平方米才2000元,现在都涨到了六七千,如今女儿在新区上学,感谢新区发展,让我们一家过上小资生活。”老李说。

   回顾|三次总规划造就今日洛阳城

  提到洛阳的城市发展,不得不提历史上的三次变化。

   一期:跳出老城建新区

  新中国成立后,洛阳市制定了一期总规,规划建设时间为1956年~1976年。为落实国家“一五”重点工业项目,工业区选址在涧西,逐渐完善西工,将城市东西连接形成带状组团城市。从而形成了建城史中的“洛阳模式”,具体来说就是,旧城与新城,生产与生活,功能分区。

  在实际城市发展中,1954年工业选址,编制工业区规划,1956年编总规。从而形成了城市总人口42万~50万,规划建成区面积41平方公里。而城市性质也变为“新兴的社会主义工业城市”。第一次总体规划让洛阳建成了东西长15公里,南北平均宽3公里,涧西、西工、老城三大块,带状、多中心(一主两副)、开敞式的城市格局。

   二期:现状基础上填平补齐

  一期总规结束后,“一五”的国家大厂得以布局,在漫长的洛河北岸,形成了洛河北岸城市带。结合国家对城市建设提出的新思路,洛阳制定了二期总规,时间从1981年~2000年。此时,提出了城市性质定位于历史悠久的著名古都和以机械工业为主的新兴工业城市。城市人口达到65万人,用地规模59.6平方公里。此时洛阳的城市布局结构为:以西工为主,老城和涧西为副的“一主两副”城市中心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