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场竞争没有万能良药 出口企业还需创新升级

30.03.2015  11:19

      不论是美国的超市,还是在欧洲的小巷,几乎都可以找到“made in China”的产品。在过去30多年的发展中,出口企业对中国经济增长的贡献是巨大的。

      然而,随着国内劳动力价格的提高、人民币升值压力的增大,以及世界经济环境变化等因素,单纯依靠低附加值的劳动密集型出口企业面临越来越大的困难。

      论坛现场

      那么,在中国经济新常态之下,出口企业要转移,还是转型?

      “我觉得出口转型比转移更重要”,格力集团董事长董明珠认为,企业加大加快自己的技术升级,生产的效率升级,才是最根本的。如果没有核心技术,一旦市场发生变化,企业就会失去立身之本。作为本土企业更应该坚守“中国制造”。

      她的观点立即得到了远东控股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蒋锡培的赞同,“先把自己家门口的生意做好,企业内功要练好。 现在全球市场是一体化了,不出去也是要参与国际的竞争”。

      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教授黄益平也认为,从经济角度看,这并非转移还是转型的问题,而是产业升级的问题。现有的企业必须往上走,或者形成一大批新的企业、新的行业、新的产品。将来企业的竞争力要靠技术、高附加值和产品的质量。

      制造业确实到了转型升级的时候了。

      汇丰商学院院长海闻认为,中国制造业已经发展到一个竞争激烈的阶段,需要有自己独特的品质和平台才能继续生存下去。

      “我们今天碰到的问题有一点当时的台湾、韩国、香港的问题”,黄益平表示,韩国从劳动密集型产业走到今天,剩下来都是大型制造业企业,像钢铁、造船、汽车和电子产品;台湾是靠中小企业创新、研发另辟蹊径;而香港则发展了服务业,舍弃了制造业。但这三个国家和地区都是保持了就业,实现了产业升级,跨越了中等收入陷阱,“而这恰恰是我们今天面对的问题”。

      企业要以需求为本,需求为导向,需求决定企业发展。

      海关总署署长于广洲表示,企业应该从改革的角度要红利,从法制的角度要公平。同时,从发展的角度来讲,企业要有一个平常的心。需求千变万化,企业千姿百态,没有哪一种方法能解决所有企业的问题。

      “只要把我们改革搞到位,把法制建设的环境搞成了,企业的主体地位发挥了,市场导向成功了,企业发展会越来越好,中国经济的前景也会更好”。于广州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