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家园里绘出幸福画卷 ——淅川县10万移民发展致富路径探析
既是全省唯一迁出地,也是重要安置地,淅川县和丹江口库区移民血脉相连。在彪炳史册、浩荡艰辛的大搬迁结束后,淅川县继续弘扬“移民精神”,多措并举,移民群众迅速实现了“稳得住、能发展、快致富”的目标,丹江之畔,10万新老移民合奏着富裕祥和的新乐章!
强村富民奔小康
为建设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淅川县搬迁移民16.5万人,其中县内安置1.9万人,加上丹江口水库初期工程移民,目前全县共有移民10万人。
移民工作号称天下第一难,搬迁难,稳定发展更难。
“富起来才能稳得住,发展是解决一切问题的关键。进入‘后移民’时代,淅川县继续弘扬‘移民精神’,全力以赴帮助移民实现致富梦想。”淅川县委书记马良泉说。
淅川县委出台了创建移民新型社区实施意见和土地扶持、资金扶持等19条优惠政策及奖励规定。
淅川县县长赵鹏告诉记者,县政府出台了移民生产开发资金使用管理暂行办法,县财政每年拿出800万元资金作为全县移民新型社区创建和移民生产开发项目发展奖补资金。
同时,按照省政府移民办制定的“强村富民”战略,淅川县以“扶持资金项目化、项目资产集体化、集体收益全民化”的原则,将帮扶资金注入集体经济项目,发挥帮扶资金“四两拨千斤”作用,通过项目发展带动村民共同富裕。
淅川县还围绕产业发展,有针对性地开展移民培训工作,每年培训移民人数都在3000人以上。
种种举措结出喜人硕果。上集镇采用了“公司+基地+农户”的模式建立蔬菜基地,参与经营的移民每年可获利两三万元。香花镇则兴建了“移民创业园”,移民创业当老板,同时带动移民乡亲共同致富。
目前,淅川县11个移民乡镇中已兴建2000亩以上的生态农业产业基地42个,有50多家投资在500万元以上的企业先后进驻移民村办厂兴业,5万名新老移民参与或从事生态产业发展,近万名移民在产业集聚区务工,人均每年增收1万多元。
稳定和谐谱新篇
经历了搬迁的动荡,移民村新旧矛盾叠加,累积了许多不稳定因素。作为特殊的移民大县,淅川实现移民村和谐稳定面临着更多困难。
从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开始,淅川群众即多次搬迁。目前,县内移民1/3是老移民,老问题还未彻底解决,新问题就已经产生。
如何化解矛盾,让移民村早日实现稳定发展的良好局面?该县移民局局长聂俊毅告诉记者,淅川县实事求是,把握重点,积极解决好移民反映突出的四大类问题。
抓好移民新村房屋修缮,确保整改到位、群众满意。
全面搞好矛盾纠纷排查化解,2012年至今,该局排查矛盾问题561个,除因政策缺失导致的共性问题外,基本都得到解决。
扎实做好信访案件的查处办结工作,切实解决实物指标错漏登记、集体财产分割、遗留人口和虚假人口等问题。
切实落实“一对一”帮扶措施,推行县四大班子领导包乡镇、县直部门包村、乡镇干部包户办法,争取市政府办、市公安局等11个市直单位对口帮扶11个移民乡镇。
一系列努力,化为移民群众今日的欢声笑语。实现了稳定和谐的移民村,正全力以赴发展致富奔小康。
治理创新结硕果
“开展社会治理创新,让俺村实现了大变样。”厚坡镇柴沟村老党员赵志清对记者说。
淅川县近年在移民村积极开展社会治理创新工作,从村务民主管理、经济发展模式、公共服务模式三方面入手,破解移民村面临的经济社会难题,初步形成了“两委”主导、“三会”协调、社会组织参与的村级社会治理新格局。
淅川县拿出800万元专项资金对创新村务民主管理模式实行定补。县移民指挥部还出台了一系列制度和意见,指导各移民村建立了民主议事会、民主监事会、民事调解委员会。
民主议事会打造了村中的公开透明议事平台,民主监事会对村委会等严格监督,民事调解委员会则起到了化解村民矛盾的作用。村务民主管理创新,实现了村民的自我管理、自我提升,曾经矛盾丛生的移民村迅速实现了和谐稳定发展。
目前,全县56个移民新村和部分老移民村均成立了“三会”组织。去年的移民生产扶持资金使用办法,均由各村“三会”讨论通过后拨款实施,群众非常满意。
在经济发展模式创新方面,淅川县鼓励各移民村因地制宜成立工业公司、农业公司、专业合作社等经济组织,在产供销方面发挥龙头作用,全县56个移民新村共成立各类经济组织100多个。
淅川县还鼓励各村成立物业公司,创新公共服务模式,逐步破解移民村卫生保洁、公共设施养护等公共服务瓶颈制约,让“硬件”过硬的移民村“软件”也不断更新升级。
烟波浩渺的丹江口水库,巍巍矗立的渠首大坝,见证了淅川移民从茫然迁徙到安居乐业的嬗变。通水之年,一个个美丽的移民新村,将渠首大地点缀得愈发靓丽,一幅水清民富的动人画卷正在徐徐展开。 (记者 张海涛 通讯员 张本贵 高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