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全国1386万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
大河报·大河客户端记者 孙煊哲 段伟朵
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九次会议26日在北京召开,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武维华向会议作了全国人大常委会专题调研组关于脱贫攻坚工作情况的调研报告。报告指出,2018年脱贫攻坚战取得决定性进展。据介绍,2018年,全国有1386万农村贫困人口摆脱贫困,预计有280个左右贫困县摘帽。
【成绩】6年减少8239万贫困人口,河南经验被提及
继2017年8月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二十九次会议审议国务院关于脱贫攻坚工作情况的报告并进行专题询问后,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在履职第一年就将听取和审议脱贫攻坚工作情况的专题调研报告列入监督工作计划。
2018年5月至12月, 曹建明、吉炳轩、武维华三位副委员长带队,部分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全国人大农委和民委组成人员、全国人大代表参加,分别赴四川、青海、山西等16个省区开展实地调研。
报告显示,2018年,全国有1386万农村贫困人口摆脱贫困,预计有280个左右贫困县摘帽。2018年末,全国农村贫困人口从2012年末的9899万人减少至1660万人,累计减少8239万人;贫困发生率从2012年的10.2%下降至1.7%,累计下降8.5个百分点。
记者从报告中了解到,在脱贫攻坚中,中央和地方增强了资金投入与监管。近年来,中央财政专项扶贫资金年均增长20%以上,2018年达到1061亿元。省级财政专项扶贫资金年均增长30%以上,市县财政专项扶贫资金也大幅增长,省市县财政专项扶贫资金2018年已超过1000亿元。于此同时还加大教育扶贫力度,斩断贫困代际传递链条;落实健康扶贫政策,防止因病致贫返贫;此外,尤其注重破除等靠要思想和简单依靠给钱给物扶贫的观念,激发和涵养各族贫困群众内生动力。
值得注意的是,报告还提及了我省打赢脱贫攻坚战的经验:河南成立的县级易地扶贫搬迁后续扶持发展公司,统筹盘活迁出区和安置区各项资源,逐步实现产业扶贫措施全覆盖。
【问题】任务艰巨,一些懒汉躺在脱贫优惠政策上不劳而获
据介绍,当前,脱贫攻坚已进入啃硬骨头、攻城拔寨的冲刺期,剩下的都是一些贫中之贫、难中之难,虽然贫困的绝对人口在减少,但脱贫攻坚任务仍然很重,难度在增加。
首要难题是,目前,贫困人口基数依然较大,财政兜底压力大。至2018年底,全国还有农村贫困人口1660万人,约400个贫困县,近3万个贫困村,数量仍然不少,且尚未脱贫人口中,长期患病者、残疾人、孤寡老人等特殊困难群体和自身发展动力不足的贫困人口比例高,越往后比例会越高。这部分人中很多需要依靠财政兜底才能实现稳定脱贫,保障性扶贫特别是财政兜底的压力越来越大。如河南建档立卡贫困人口中,因病、因残致贫占比超过72%,无劳动能力者占47%,65岁以上老人占26%。
报告指出,在产业扶贫方面,各省区普遍存在产业扶贫项目单一、同质化的现象,后续发展面临较大的市场风险,亟待加强;贫困地区面临的义务教育、基本医疗和住房安全保障三保障仍存在薄弱环节;扶贫资金的使用管理仍需进一步改进;作风建设仍需加强,急躁症和拖延症并发等一系列问题。
此外,报告指出,在调研中,各地普遍反映当前的扶贫政策都是真金白银,对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给的越来越多,帮的越来越实,但相比之下,如何激发脱贫攻坚的内生动力仍是亟需补齐的短板。
如有的贫困县自我发展的内生动力欠缺,仍习惯性地依赖外部扶持;一些贫困群众主动致富意愿不强,过度依赖帮扶政策,自身参与的积极性、主动性不高,个别贫困群众甚至存在你不帮,我不动现象;一些有劳动能力却不愿劳动的懒汉,躺在脱贫优惠政策上不劳而获,导致边缘户心理落差和抵触越来越大。
【建议】对尚有劳动能力却无所作为的贫困群众应减少资金和物质的直接给予
针对当前脱贫攻坚战中面临的情况,调研报告强调,坚持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推进脱贫攻坚;集中力量支持深度贫困地区脱贫攻坚;推动贫困地区建立可持续发展的产业体系;切实解决脱贫攻坚中的突出问题;进一步加强作风建设;建立巩固脱贫成果的长效体制机制。
报告还特别建议,要实施健康扶贫,着力做好地方病的预防和救治工作;同时,继续加大教育扶贫力度,着力改善义务教育薄弱学校基本办学条件,推动远程教育建设和乡村教师队伍建设,落实好各项教育扶贫助学政策,探索在深度贫困地区全面普及从小学到高中的12年义务教育,全力阻断贫困的代际传递。
在进一步激发贫困人口内生动力方面,报告建议,对自力更生、主动脱贫的人员给予物质和精神奖励,形成正向激励作用;对尚有劳动能力却无所作为的贫困群众应减少资金和物质的直接给予,着力引导其增强脱贫的参与性和能动性;对因懒致贫、因赌致贫、因婚致贫、因子女不赡养等不良现象,要因户施策教育惩戒,杜绝不良导向。
来源:大河客户端
【责任编辑:钱艳红 】 【内容审核:李敏雪 】 【总编辑:甄慧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