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津冀企信"发布 三地240万企业信用评分一览无余
“信用”也可以量化评分了?对于不少消费者来说,这并非新鲜事,比如基于个人消费记录而产生的芝麻信用评分,它已经被运用到了许多商业领域。而如今,就连企业信用也可以做到量化查询了。
11月16日,在首届京津冀信用体系合作共建研讨会上,基于240万家企业信用数据构建的公开平台“京津冀企信”正式发布,实现了三地几乎所有企业信用数据的精准实时查询。
大数据
综合三地20部门公开数据绘出企业信用“全景图”
京津冀企业信用平台由京津冀大数据研究中心、中关村信用促进会、龙信数据、企嘉科技等机构共建。
据了解,该平台归集了工商、税务、发改委、人社局、卫计委、人民法院等20个部门公开的所有信用数据,以工商注册、招投标、招聘、专利、商标、舆情、诉讼、欠税公告及处罚等企业信息,构建出了北京、天津、河北三地240万家企业的全景画像,建立评价体系模型。
中国经济网记者下载并打开了“京津冀企信”APP,输入北京某企业名称,发现平台共列举了这家企业的行政处罚、经营异常等12大方面的信用资料,并通过计算给出了具体评分和信用等级。
在对每家企业进行综合评价的同时,平台还实现了对身份特征、创新资质、行为偏好、经营状况、发展潜力、守法守规六大方面的单项评价。
广应用
政策制订、银行贷款、个人求职将有据可依
对个人来说,有多少“信用资产”,将影响到能贷多少款。而对企业来说,信用度是市场交易过程的重要参考。
龙信数据董事长李钰认为,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时代,需创造良好的营商环境,信用体系建设意义重大。
信用体系建设的关键是解决信息不对称,而把企业信用数据化可视化以后,大到政府部门制订政策,银行贷款发放,市场主体企业选择合作者,投资人评判企业投资价值,小到普通的求职者选择供职单位,都可以通过查询相关企业的信用值,从而对下一步决策提供参考。
更透明
开放信用信息探索社会共治新模式
李钰表示,这一平台的构建将助力京津冀地区建设全国领先的信用示范区和信用高地,加强政府事中事后监管,规范市场秩序提升服务效能,推动市场公平竞争。
具体来说,基于大数据形成的企业信用分级评分,可以推进京津冀三地政府部门信用信息共享,提升协同监管能力,为科学管理提供依据;扩大信用信息的社会应用,形成信用约束机制,降低商务交易成本;此外,
“京津冀企信”平台还将广泛联合三地行业协会、产业联盟、商业征信机构、金融征信机构等第三方社会机构,扩大信用信息的应用范围。通过开放信用信息,引导公众参与,从而实现社会共治。